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观:少负盛名宋词大家

2015-09-12 10:10:27来源: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人,在如城集贤里生活过16年。北宋著名词人。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初任山东单州团练推官,不久改任秘书省校书郎,迁大理寺丞,升翰林学士。曾因作《扬州慢》获赠“绯衣银章”。一次奉旨作《清平乐》,被太后借题发挥遭贬谪,索性自号“逐客”,照样笔耕不辍,与高邮秦观并称“宋词二观”。墓在今定慧寺西大银杏树下。
    一、集贤里的天才儿童
    如皋历史上出现过好几位天才儿童,在当年就曾经名满乡里,春光灿烂。
    宋胡瑗7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13岁通读“五经”,邻居对胡父预言:“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王俊乂自幼好学,有一目十行之才。明冒襄2岁开始读书,12岁能作诗文,14岁出诗集《香俪园偶存》,文坛巨擘董其昌为其作序,把他与初唐四杰王勃相提并论。李渔咿呀学语时已能识字,尚在童年儒家六经涉猎一过,能做八股文章。清范驹,范仲淹后裔,两三岁时就能“口授古歌行,一过辄不忘”;乾隆南巡时召试天下大儒,他以10岁应召,获列二等……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翁王观也是天才儿童之一。
    王观(1035-1100)字通叟,世居如城集贤里(即今冒家巷)内,进士王载之孙,大理寺丞王惟熙之子。童年的王观就卓尔不群,“少负才名,邻里称奇”。《嘉靖惟扬志•人物传》载:王观“天资英迈,洽闻强记,善属文,下笔累百千言不复润色而华藻粲然”。
    有了超常的天赋,没有后天的严格教育和刻苦努力跟上去,也仍然难免方仲永的悲剧。如皋的这些天才儿童,幸运地生活在家乡这块教育热土上,所以他们后来都分别长成为各自领域的参天大树。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16岁的王观带着15岁的堂弟王觌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投奔开封的家乡人胡瑗先生,师从天下最优秀的老师学习。
    那时在胡瑗先生科学先进的管理下,最高学府太学办得红红火火,人才济济。王观、王觌这对堂兄弟刻苦攻读,表现十分出色,在太学令人瞩目,不仅在学业功课常考第一,两个小家伙还“聪颖俊逸,仪态非凡”,实在讨人喜欢。一次,高邮秦少游之父游历太学,一见之下,为王观兄弟的风范倾倒。回高邮后,常在家中对王氏兄弟赞不绝口,“力学而文,流辈无与比者”,因而引起秦少游兄弟的钦慕,这对小粉丝竟然做出一件惊世骇俗的事,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秦观,秦觌”,以示向自己心中的偶像王观、王觌学习的决心。后来他们果然成为契友,王观、秦观成了驰骋北宋词坛的“二观”。秦观为王观母李太夫人作墓志铭中记载了他自己少年时的这件改名趣事。
    二、“绯衣银章”后的“逐客”人生
    嘉祐二年(1057)的一天,集贤里王府上下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原来王观高中进士的喜讯传到家里。22岁中进士,称得上少年得志。父子两代进士,更是分外荣耀。王观进入仕途,初任山东单州团练推官,训练军事,勘问刑狱,不久改任秘书省校书郎,掌管典籍图书、国史修撰。宋神宗时期任翰林学士,在内朝起草诏旨。熙宁六年(1073),一说元丰二年(1079),王观任大理寺丞,名为掌管刑狱,处理国家重大司法案件,实为寄禄官,其职事为替皇上起草诏书,同时从事诗词创作。王观落笔成章,文采风流,高邮秦观称赞他“高才力学,无与比者”,其所作词赋内容不落窠臼,造句不事雕琢,体制高雅,可与柳永、黄庭坚相媲美,曾因进献《扬州赋》获赐“绯衣银章”。王观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铺满鲜花掌声。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宋哲宗继位之后,有一天,王观以翰林学士值宿内廷,有宫娥得幸,哲宗令王观作词,王观遂作《清平乐•应制》:“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旋折舞彻伊州,天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此事被过问朝政的宣仁太后知晓,她认为王观是翰林学士,应当引导小皇帝遵守礼法,怎么可以写出如此不成体统的词呢?于是王观“翌日罢职”,贬为江都知县,再贬为湖南永州(今零陵)编管。
    乡邑大学者冒广生在《龙游河棹歌》第二首写道:“惜命王三擅乐章,扬州芍药炫孤芳。可怜应制清平乐,几误长庚贬夜郎。”对王观的命运因此转折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宣仁太皇太后是不是老胡涂了,皇帝下令能不写?再说细读全词,王学士在字里行间也不无规劝的意思,恐怕是老太后借题发挥告诫小皇帝只得牺牲臣子了。正直耿介的王观并不以为意,索性自号“逐客”,曲直是非由世人去评判吧!自己照样游历山水,照样笔耕不辍。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错你就错不错也错,臣下只有接受的份儿,有不同意见在肚子里就已经错了,鲁迅先生这么讽刺封建专制。但是话又说回来,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宋朝廷不过少了一个翰林学士,历史上却多了一个独树一帜的宋词大家,正如唐李隆基跟前少了一个文学侍从李白,却多了一个光耀千古的诗仙一样,历史这样安排自有它的道理!
    王观始终对家乡如皋怀着深深的眷恋。他常常想念怡情祛病两相宜的芍药花,城里人种在花坛上观赏,城南花农栽在田里花季卖花,秋季卖根。那深红的“一品当朝”“朱砂红”,那粉红的“观音面”“玉楼香”,那紫色的“包金紫”“紫袍玉带”,那纯白的“莲香白”“玉逍遥”……他所作园艺名著《芍药谱》被收入《四库全书》。他独具慧眼称赞花卉芍药盆景“奇容异色”,“盗天地之功”。《芍药谱》记载芍药39种,其中8种为作者从家乡调查研究所得,成为如今研究如皋花木盆景悠久历史的一份重要资料。
    三、独树一帜的宋词大家
    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很喜欢王观的作品,曾经指出,中国古代不少文人因为罢了官,反而写出了好文章。宋代文学家、评论家王灼对王观的作品具有独到的见解,他说:“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王观作品传世的有《扬州赋》、《维扬芍药谱》1卷、《天鬻子》1卷、《冠柳集》1卷15首、《诗文集》50卷。
    在古代文学中,“赋”是较难驾驭的体裁,它要求作者有广博的学识,过人的才情。青年王观才思敏捷,落笔成章,曾作《扬州赋》,以饱满激情的笔墨,描绘古代扬州的山川风物,叙述古邑扬州的兴盛衰废,引经据典,文采斐然,一时为人们争相传阅。这篇4000余字的锦绣文字传入宫中,宋神宗展读后不由击节赞叹,当即召王观入宫,赐“绯衣银章”,君臣之间常并肩共赏诗文。王观与其父王维熙一样,得以着“绯衣”,佩“银章”出入宫廷,在那个时代是莫大的荣誉。
    翻开权威的唐圭璋编《唐宋全词》,一首《卜算子》看起来特别亲切。脍炙人口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写道:“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作者以水比喻眼波,以山比喻眉峰,把江南的绿水青山比喻为女子的“眉眼盈盈”,反用以物喻人的传统手法,设喻巧妙,趣味横生,清丽动人,王观这首杰作已成千古名篇。另一优秀选本《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收录了王观的9首词,其中一首《庆清朝慢》也可说是王观的代表作:“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堙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这首精致玲珑的词作也赢得不少赞誉。《皱水轩词筌》评说:“词之最丑者,为酸腐,为怪诞,为粗莽。然险丽,贵矣,须泯其镂划之痕乃佳。……如王通叟春游日‘睛则个,阴则个’云云,则痕迹都无,真犹石尉香尘,汉皇掌上也。两‘个’字尤弄姿无限。”
    王观于湖南永州病故后,归葬如皋王氏墓园,安息在父母身边。王氏墓园在冒家桥东南、定慧寺西,有北宋大理寺丞王载夫妇、长子王惟清夫妇、次子王惟熙夫妇、长孙王观夫妇、次孙王觌夫妇,共5座坟。据嘉庆《如皋县志•古迹》称,明嘉靖时,王观墓地已被定慧寺侵占砌屋,梁县令看不下去,就在墓前立碑,四周砌墙,并建“王学士祠”春秋祭祀。清末“王学士祠”与围墙已不存在,墓前朝南尚见砖砌的墓门,门前即碧水粼粼的玉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