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与淄川窵桥王观正
王枝忠先生考证,蒲松龄于康熙十三年(1674)前后设帐于淄川县丰泉乡窵桥王家,教授王秉正,袁世硕先生赞成这个观点。苏家庆先生考证,蒲松龄寓居并设帐的地点应该是本县仙人乡马家庄,教授的学生主要是王氏家族的第十一世子孙,即王体正、王一正、王秉正兄弟的子侄们,时间当为蒲松龄南游归来的康熙十一年(1672)至十三年以及前后一段时间。
袁世硕先生认为,康熙十一年秋,蒲松龄与王观正都参加了该年的乡试,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好友。乡试归来后,蒲松龄曾写词《大江东去·寄王如水》抒怀。王家子弟较多,需要一位塾师教授,大约是王观正极力推荐,经其父亲王槠、叔父王橘同意,邀请蒲松龄来王家任教。康熙十二年(1673),蒲松龄正式来王家坐馆,时间当为一年。
《王氏一家言》载:“王观正,字觐光,号如水。增生。行九。公天怀淡远,才华俊逸。潜修一室,萧然如寒土。著有《问心集》四卷,《退省斋诗词》各一卷,藏于家。”王观正是浙江宁波知县王崇义的曾孙,王槠的第四子,从兄弟中排行第九。他重道义,轻钱财,性耽读书,颇有才情。王如水比蒲松龄小九岁,生于顺治六年 (1649),卒于康熙四十一年 (1702),享年54岁。王观正是王氏兄弟中与蒲松龄交情最深的人,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诗论文,切磋时艺,关系很默契,友情很深厚。现存蒲松龄与王氏兄弟有关的诗词文章近30首,其中有16首直接与王如水有关。
王观正在王氏家族中地位低下,兄弟关系不睦。蒲松龄在《〈问心集〉序》说:“王子如水,盖有忧患于中也。”从中隐约地透露出王观正这个生长在名门大族的书生,身世有着某种不幸。蒲松龄的五言古诗《梦王如水》开篇云:“世人皆有营,君独甘淡薄;兄弟皆华膴,君独厌藜藿。每一登君堂,俨然若丘壑。不愁囊中空,止觉杯中乐。”意思是说,世人都能谋取财利,王观正却清心寡欲,无所营利;王氏兄弟们都身着华美的衣服,享用美味的肉食,王观正却吃着粗劣的饭食。作者每次到王观正家,看到王氏像隐者那样住着简陋的房屋。王观正虽然囊中羞涩,却盛情招待客人饮食。从中可以看出,王观正因为不善于经营,生活窘困,衣食粗劣,与其他兄弟相比,在王氏家族中经济地位低下。其实不仅如此,其社会地位也比较低下。蒲松龄的五言古诗《奉酬如水留别之作》其一云:“爱极望苦赊,交深责益力。须者谁不变?及时修明德。渡河河水浑,渡溪溪水塞。魂欲往从游,茫茫关塞黑。北中冰雪飞,下有鬼与蜮。血拇掬人肉,醢骨以为食。浪漳勿久羁,波涛不可测。”蒲松龄在此以挚友的身份奉劝王观正要“修明德”,不要与他人争执,应当忍让为怀,息事宁人,这是因为王观正所处的家庭环境非常不好,兄弟不和,遭受歧视,又无力与其他兄弟抗争。后来蒲松龄在五言古诗《梦王如水》中云:“暮年酒尊空,伤哉意兴损。再病益沉痼,僵眠如枯菌。夙疾固未痊,相对犹盘桓。”意思是说,王观正晚年生活贫困,极少饮酒,情趣很低落。再次生病,使得陈病加重,体型变得干瘦。旧病一直没有痊愈,新老疾病缠身。由此说明王观正晚年贫病交加,穷困潦倒。
王观正去京期间蒲松龄甚是怀念,充分体现了两人的深厚感情。蒲松龄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又困于场屋,精神上很苦恼。王观正进学以后也未能中举,一直不得志,加之在王氏大家庭中地位低下,缺乏亲情和关爱。因此,两人遭遇相同、志趣相投,相互引为知己。康熙十三年七月,王观正要去北京看望长兄王敷正,匆忙离别,写诗留念,蒲松龄和诗相送,诗题是《酬如水留别》。诗题中的“留别”,意思是临别留诗以作纪念,此处指王观正的留别书信,即诗中的“八行书”。诗其一云:“故人千里别,赠言恨未得。贻我八行书,开箧心凄恻。日暮炳烛读,恍疑见颜色。数日始一见,乐如初相识。况乃千里别,星河限南北。爱极望苦赊,交深责益力。须者谁不变,及时修明德。”这首诗着重写见到王观正临别留言的激动心情,同时对王观正进行劝慰。诗其二云:“思君不可属,离别何草草!远行岂无人?夺我晨夕好。凌波采秋兰,殷勤贻远道。不怨菊英坠,但愿梅花早。智慧随年消,形容缘愁槁。怜我溘风尘,蓬发如病媪。况感别经时,沉吟伤怀抱。情苟能伤人,我辈应速老。”这首诗主要写离别后对王观正的怀念之情。诗中将王观正喻为“晨夕好”,表示要“采秋兰”,赠送远方的知心人(贻远道),最后发出了“忧思之情能伤人”的感慨。王观正去后不久,蒲松龄又写了五言古诗《怀如水二十韵》,该诗满怀深情地描述了作者与王观正以道义为基础的深厚友情,抒发了对王观正因远离而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诗中回顾了两人的友情,说道:“平生漆园骨,肮脏撄世怒。既无陵阳心,又惭孙阳顾。因之芳年华,多为狂拙误。忽蒙达者怜,倾盖乃如故。酬酢晨夕欢,肝胆豁情愫。”诗中说作者与王观正是一见如故(倾盖乃如故),真诚相交(肝胆豁情愫)。接下来便深切表达离别良朋好友的悲苦:“辍寐起回翔,夜庭漭回互。星汉湛虚明,径草团芳露。孤鸟悲凛秋,鸣我阶上树。明月满霜台,感此生永慕。但存弧矢心,谁能麋鹿聚?所叹俯仰间,同心如孤鹜。侧身望燕关,涕泪零如注。”王观正赴京之后,王体正在西园宴请蒲松龄等人,蒲松龄写有《王长人园中燕集,因怀如水》。诗的前半部分就题而发,写王体正的园林之胜、主人的雅致,后半部分便离开正题,转为思念离别的王观正。诗云:“聚首恣游钓,因欢忆别离。雅人张盛宴,难弟滞天涯。延客阳城乐,怀人王粲悲。秋来愁益剧,魂去梦相随。命驾真欺我,投珠可向谁?燕莺春事改,云雨世情危。身瘦犹存骨,家贫仅立锥。濠梁情未减,鸿鹄志宁衰?过眼皆成悔,披诚止见疑。绨袍今故在,歧路怅何之?”诗中“难弟滞天涯”是说王观正滞留北京未回,“怀人王粲悲”是说王观正去北京投靠王敷正,“投珠可向谁”是希望王观正不要明珠暗投。此诗本来是称赞王体正的盛情款待,但由于蒲松龄与王观正的友情太深,以至于触景生情,不能自已,从饮宴转到思人,极力叙写与王观正的友情。就在蒲松龄苦苦思念王观正的时候,王观正于八月初十日突然提前归来,蒲松龄喜出望外,连写两首诗,抒发自己的感情,其中一首诗的题目是《如水赴都二十余日,不能便归,中秋前五日,兀坐斋头,而如水忽至,喜出望外,情见乎辞》。诗题中的“情见乎辞”,意思是喜悦之情出现在诗中。诗云:“故人千里去,别绪正彷徨。秋色梧桐雨,晚烟薜荔墙。旧游疑隔世,乍见似他乡。何意丹霞落,揽衣喜欲狂。”诗的最后两句是说,没有想到王观正突然从北京回来,作者激动得好像要发狂。另一首诗的题目是《喜如水至,贻长句》,诗云:“秋光斜月影徘徊,瑟瑟空庭暮转哀。山色送青当户见,蓼花无主照波开。日边马蹅白云过,天外人从返照来。方意京华归未得,搴帘一笑尚惊猜。”诗五六句是说王观正日暮时分从北京回到家中,诗最后两句是说作者正在思念去京未归的王观正,没想到王观正掀开帘子走进了自己的房间,作者很惊疑,还以为是他人。这是上一首诗题目中所说“如水忽至,喜出望外”的最好注解。
王观正在蒲松龄困难时期资助过他,蒲松龄对此念念不忘。康熙十九年(1680)四月,蒲松龄的母亲病逝。当时蒲松龄的家境十分困苦,又恰逢灾荒之年,借贷无门,兄弟们无力殡葬母亲。王观正虽然并不富裕,却倾囊相助,才使得蒲松龄兄弟们办理了母亲的葬事。此后,灾荒连年,庄稼歉收,又加子女拖累,蒲松龄一直没有力量偿还这笔债务。康熙二十四年(1685),蒲松龄写了五言古诗《薄有所蓄,将以偿所负,又为口腹耗去,深愧故人也。慨然有作,情见乎辞矣。寄怀王如水》,诗云:“衔恨不在大,乘厄令心伤;受恩不在多,饥食感斗糠。所中在魂魄,刺骨焉可忘?慈帏昔见背,正值年岁荒。猝谋周身具,时势何匆忙!兄弟相痴对,枯目以仓皇。思欲贷知己,所识无膏粱。况遭天年凶,粟粒等夜光。谁肯当此际,剜肉医人疮?王生闻此变,慷慨倾错囊。君虽贵介裔,实无升斗藏。自觉心太忍,分薇于首阳。国士重一饭,没齿结中肠。恨为啼号累,数载不能偿。闻君苦婚嫁,交谪起帏房。我乃负君贷,无乃太乖方。清夜时一念,身如负刺芒。咨嗟述往事,妻子俱沾裳。”该诗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了王观正慷慨解囊、乐于相助的过程,表达了作者无力偿还债务的愧疚心情。蒲松龄在诗中特别说明,王观正虽然是“贵介裔”,灾荒之年也“实无升斗藏”,自己用了他的金钱,就等于“分薇于首阳”,意思是说像分吃了伯夷、叔齐赖以活命的野菜一样,于心不忍。后来虽然积攒了部分银钱,却因养家糊口消耗殆尽,以至于5年多了还不能偿还这笔债务。现在听说王观正由于缺少资金,无力筹备儿女婚事,受到妻子的指责,作者感到“身如负刺芒”,心里十分愧疚。每当蒲松龄与家人说起这件事,妻子儿女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从这首诗中也透露出一条信息,就是王观正的妻子不太贤惠。蒲松龄的《梦王如水》中云:“鉴彼黑心符,制情亦刚狠。凄风飘空闺,全以猛力忍。”“黑心符”,唐朝莱州长史于义方撰写文章,论述当时人们续娶继室之害,以劝诫子孙,后世便以“黑心符”指代暴戾的继室。这4句诗的意思是说,王观正的继室刚强狠毒,劝说王观正全力忍让。不知道王观正的这位继室是不是上首诗所说的“交谪起帏房”的妻子。写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的五言律诗《赠王如水》云:“寂然免交谪,无事不从容。”意思是说王观正家中听不到指责之声,王观正从容自在,悠闲自得。估计此时蒲松龄已经偿还了债务,王氏的妻子不再指责王观正了。
蒲松龄及其兄弟时常参加王观正兄弟们的宴请,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康熙十二年九月,蒲松龄与王一正兄弟们在西园宴饮,蒲松龄写有七言律诗《九日与定甫兄弟饮西园,和壁间韵,即呈如水》。康熙十三年春天,王观正到蒲家看望蒲松龄,恰巧蒲松龄有事进城,无缘相见。蒲松龄回家得知友人来访的消息后,怅然若失,写了七言绝句《还自城中,知如水见访,感赋此作》。这年秋天,王观正去京之后,蒲松龄写有五言排律《王长人园中燕集,因怀如水》。八月二十三日,蒲松龄写有七言律诗《念三日,同心逸、如水饮西园,分韵得啼字》。蒲松龄还于同月写有两首七言律诗《同长人、乃甫、刘茂功河洲夜饮,即席限韵》。王观正自北京回家不久,邀请蒲松龄到家饮酒,蒲松龄写有五首七言绝句《如水新酿熟,清夜见招》。这之后,王居正邀请蒲松龄兄弟们到西园饮酒,蒲松龄写有七言律诗《心逸、如水邀愚兄弟共饮西园,归作呈寄》。从以上七题诗来看,王氏兄弟经常邀请蒲松龄以及蒲氏兄弟宴饮。就现有资料来看,这一阶段的宴饮,时间较为集中,次数较为频繁,规模也比较大,这说明蒲松龄与王氏兄弟关系亲密、友情真挚。
王观正能诗,经常参与各种诗词倡和。《王氏一家言》说王观正著有“《退省斋诗词》一卷,藏于家”,可惜现在已经失传。《国朝山左诗续抄》卷四选录了他的《念东先生招饮孝河泛舟》、《重阳塔山登高》二首,文中小传说他还有《潜斋诗》,现在也不见留传,因此见不到与蒲松龄的倡和之作,无法体味其诗意。所幸的是,王观正的族孙王培荀的《乡园忆旧录》卷八选录了他的5首诗,其中有《怀蒲留仙》一诗,从中可以领略其风貌。诗云:“十年多病废交游,兰杜留芳思未休。原上寒鸦啼落日,院中凄雨急鸣秋。荒唐说鬼怀前度,慷慨谈诗记旧游。今日焚香常独卧,空余幽梦满高楼。”诗五六句当指蒲松龄在王家坐馆时,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聊斋志异》,谈论诗词文章,诗后两句是说离别蒲松龄后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感,其深切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从诗中可以看出,这决不是一首普通的应酬之作,而是一首倾注了作者满腔热情的诗作,是一首深切怀念友人的诗作。
王观正病逝后,蒲松龄满怀深情地写诗悼念这位挚友。康熙四十一年八月十九日,蒲松龄从济南回到淄川,听说王观正再次生病,特意绕道去看望他。等到了他的家门,却听到噩耗:王观正已经去世,成为古人。蒲松龄放声痛哭,为王观正送行。回家后,蒲松龄想写首挽诗悼念老友,却因为内心伤悲,无法成文。九月十二日,蒲松龄梦见王观正来到自己家中,音容笑貌,宛如平常。王观正笑着对蒲松龄说:“你说要为我写首挽诗,怎么迟迟没有写成呀?”蒲松龄从梦中惊醒,才意识到王观正早已去世,扼腕长叹,放声痛哭。心情平静后,满怀深情地写了一首五言古诗《梦王如水》。这首诗首先回顾了王观正的不幸遭遇和坎坷人生,赞颂了他淡泊名利、坚持道义的优秀品质,接着叙述了作者未能在亡友临终前握手诀别的情景,抒发了作者梦寐思念的哀痛,诗云:“我客尝不归,半载违君颜。登门拟燕会,到舍已河山!哀情从中来,俯仰摧肺肝。何以当握手?只鸡与斗酒。何以致生平?双涕下沾缨。恨不及一言,忽来入我梦。握手为凄酸,既醒有余痛。”从诗中可以体会到,蒲松龄思念王观正的“余痛”发自内心、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两人“葵藿倾心”、“金兰投契”,其友情“非世俗之知交”(蒲松龄《〈问心集〉跋》)。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