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宗祠:爱国教育基地


与宗祠浑然成为一体的是前面的三对旗杆夹,可能会被参观者所忽视,知道它来历的人很少。旗杆夹是一个宗族荣耀和名望的代表。旗杆夹设置有严格规定,凡族中有功名中举者子弟,如岁贡生、拔贡、优贡、恩贡、举人、进士,就可立旗杆夹,一般人是不够资格的。一个祠堂中旗杆夹越多,说明该姓宗族中有功名者越多。在王氏宗祠前有三对旗杆石,高1.8米,宽0.4米,厚0.11米,上有方形缺口,下有圆洞,以固定中间的旗杆。可见,英桥王氏宗族积淀淳厚的学风。
宗祠前有石牌楼一座,系花岗岩结构,有四柱,牌坊上部前后置双石檐,托石星斗,其横粱外刻双狮抢球,内刻双凤凰和各式花纹,故名双凤石牌楼。后有一幢五间二层楼仿古式的永昌图书馆,藏有永昌历代进士举人所著的70多部明版著作图书。
1997年12月5日,永昌博物馆作为浙江省第一个乡镇级博物馆获省文物处批准兴办。2008年投资40多万元重新陈列布展,在保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运用温州民间工艺瓯塑和油画、版画等多画种及现代装饰技术,制作了立体展板、灯光视觉效果,设立了民俗文化、宗族文化、抗倭文化、城堡文化等展厅,使永昌博物馆更具明代风韵和爱国主义内涵。
王瓒家庙:耕读文化典范
永中街道殿前村李浦路12号的王瓒家庙,即李浦王氏家庙。门口是两座雄伟的站立式石豹。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敕的王氏家庙牌坊,正刻有“王氏家庙”,背刻“三槐世裔”,入门两边各一石马,石羊和石翁仲,栩栩如生,均为古物。旁立有王瓒撰写的《先兄节斋处士墓志铭》一方。正厅竖立着明嘉靖三年(1524)御赐“历朝宠命”匾额一方,正厅通面宽11.50米,通进深12.86米,梁架、柱础、天井、月台、左右厢廊等,仍保存明代原构风貌。中堂为三槐堂,取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三槐堂铭》中语,因王氏祖先曾手植三槐于庭,遂王氏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中堂的左有鼓、右有钟,两侧悬挂王氏祖先遗像。家庙坐西朝东,平面布局呈纵长方形,东西长53米,南北宽35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855平方米,系三进二院式格式,建筑风格古朴庄重,雕梁画栋,古风犹存。

家庙内有数方碑刻,其中《重建家庙记》详记了自南宋起王氏家庙的数次重建: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王氏曾创建家庙于九甲监桥之北(今永兴街道南桥北村福善寺);明洪武元年(1368)王氏族人徙居李浦,又建家庙于雁泽桥之西;嘉靖时重建,明末毁于台风,清初迁建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在家庙里办过学校,“文革”期间家庙前厅被毁,牌楼被破坏,两厢频临倒塌。为了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91年7月王瓒家庙被公布为区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9月成立王瓒家庙文保小组,筹集对正厅及两轩进行修葺,从而把主体建筑抢救下来。1995年,对家庙的前厅和牌楼进行修复。
王瓒出生在农家,生活艰苦,在读书之余还要卖盐补家用,耕读文化传承。明弘治八年(1495),王瓒为专心致志温习功课以应秋闱考试,在开元寺(今鹿城区公园路西端原新华印刷厂址)借寓僧房攻读。那年五月,本来秋天开花的木芙蓉,而在开元寺的木芙蓉居然提前在五月初夏盛开。王瓒随感写了一首记事诗:“开元寺里木芙蓉,五月开花映水红。欲与碧桃争发达,超然不肯待秋风。”就在这一年,王瓒考中举人;次年,殿试中了榜眼。开元寺的五月芙蓉因此而出了名。为此,家庙后花园建有芙蓉亭以记此事。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