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维、杜甫、李白:那个时代的诗人际遇(图)

2015-08-07 11:01:22来源:成都晚报(成都)

打印 字号: T|T

何大草 著名作家
    陶渊明之归隐田园,除了要从误入的樊笼复返自然,还有重要的原因,避乱世。王维却恰好相反。他一生的大多数岁月,都是在开元、天宝的盛世中度过。然而,伴随这盛世的,是他的几隐几出、半隐半显,似乎是在避盛世。
    公元701年,王维生于山西祁县。同年,李白出生,确切的出生地,至今是个谜。
    王维离开故土去京城,期望有一番发展,实龄才14岁。20岁,他即进士擢第,开始做官,虽然官小职轻,但不能说仕途坎坷。至于是不是顺遂,却也难说,他达到的最高官阶,是尚书右丞,正四品下,世称王右丞,不算小,也不算大,做了约莫一年就死了。不过,较之进士落榜、黯然还乡的孟浩然和世称工部员外郎的杜甫,也很不错了。他思进,但也能知难而退;意愿是向上走,但下坠时还能稳住神。他的诗中,有喜乐,却没有狂喜,有忧伤,但没有悲愤。他曾献诗给丞相张九龄,请求汲引。平心而论,这诗写得还大方。他愿意做官,做官的时候,每次送别荷杖云游的朋友,却又真心充满羡慕。
    他写《桃源行》,才十九岁,洋溢着平静的愉悦,不强说愁、也不强说隐。他歌吟喝美酒、骑骏马的少年游侠,仅仅以旁观者的姿态,就像手无缚鸡之力的博尔赫斯,老爱写赌棍、流氓、杀手,是浪漫想象,当不得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有过沦陷、耻辱、生死一念的痛苦记忆,可他对这场动乱写得很少。这很像画家马蒂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却从未把战争画入自己的画中。马蒂斯向往的艺术,始终是平衡、宁静、纯粹的化身。相反的例子是杜甫,他笔下的安史之乱,充满噩梦般的现实,也是占据他后半生的梦魇。
    唐代的大诗人,王维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他的个人色彩最不强烈,却又最为鲜明。他自小随母亲信佛。佛教是教人出世的,王维能透过色相看到空。后人称他诗禅、或者诗佛,称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李白学道,但他的所为实在跟不争、无为相去很远。炼丹、成仙,也没有那个耐心。他年过不惑应诏赴京时的自画像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是诗的天才,但志在做宰相。后来没有做成,追随造反的永王李璘,错上贼船,成了朝廷的罪人。
    杜甫则是忧戚而辛苦的。他自然也想做宰相,而且志向比李白还要高,不是让乱世回复到盛唐,而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然没有知遇名主,遇到了也没这个才能。他后半生颠沛流离,终于在富庶、平静的成都过了几年好日子,团圆而和睦。然而,成都留不住他。他还是想走,他心心念念之地,是君王所居的长安。每当夜晚有星星,就想象自己依偎着北斗,苦恋着京华。这个意思,写在《秋兴八首》中。《秋兴八首》是杜甫诗艺的巅峰,这也再次印证了诗人不幸诗歌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