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江西东乡王氏宗祠

2015-08-06 14:47:12来源:关西王氏

打印 字号: T|T
    王氏宗祠是北宋宰相王安石族宗祠,位于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为砖木石结构,坐北朝南,始建于北宋末年,元、明、清曾进行过四次较大规模的修复,后因年久失修而景象破败。
    宗祠概况
    上池村建有很多公共建筑。有众多祠堂,如王氏大宗祠、安上公祠二栋,一栋为祠堂,一栋供族人娱乐,有戏台和看台,台柱上写有一副对联:装几个忠臣义士人间冷暖尽知,唱一声阳春白雪天地万物皆空,以及睿二公祠(现存)、南池公祠、世宦祠。村中还有一栋两层楼的书院,上、中、下三进,天井立中堂两旁,共有28间房屋,周边另有附属房。书院内有茶花树一对,罗汉松一株,院外有池塘、竹园,有三棵参天樟树,一株梅树,环境十分幽静秀丽,是读书的好地方;楼上有一圆窗正对百叶陂,窗上一匾写着“听月楼”,夜阑人静,凭窗观月,十分醉人;池塘的屏墙上有一石刻,上书“浴云池”,水连云天,云在水浴,十分和谐。此情此景有个教书先生写了一副对联:听月楼台伴我图书千古秀,浴云池上宜人花鸟四时春。
  上池村旧时一直成立有文会(即科甲举子,秀才等组织的文人协会),每年正月初三日,学子们都雅集在世宦祠内,向伯祖考王安石的遗像瞻仰朝拜,以示后辈崇文尊祖之意,俗称“尊学校”。这种仪式,也是到解放后才停。
  “王氏宗祠”为砖木石结构,坐北朝南,在上池村西北口。门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宗祠左原为花园,内有水井,名曰“荆公井”,曾栽有王安石称赞的金沙花,现改为路。宗祠后是后龙山,兔峰和东岭为背景。宗祠面宽18.7米,进深40.5米,高8.3米。四周墙为“斗砖”砌成。墙高过脊梁,形成方块状,无窗户。大门的门框,门梁皆由经过精心雕刻的石术、石板组成,极为美观。前面三个大门,正中门梁上方的石板阴刻四个大字“王氏宗祠”,笔力遒劲。大门左右两边分别阴刻隶体“木本”、“水源”。“木本”、“水源”是从王安石对上池风光的赞语提炼而出。
  当年王安石返故里,曾陪同金溪好友周彦弼浏览上池。王欣赞上池风光“有山焉,遂屋以安居;有坪焉,遂田以粮食;有陂焉,遂堤为旱潦备与”。在兴建王氏宗祠时,其后裔学子乃从荆公对上池风光的赞语中提炼出“木本”、“水源”,分别刻于祠堂正门两边门上方。“木本”、“水源”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从王安石曾祖父王克明徙居上池村后,到王安石这辈已繁衍三世(祖父、叔父、兄弟),其后裔布满上池周围王姓村庄,犹如一棵千年大树,从根部萌发出千枝万杈,又宛若一条从远古流来的河,步其河可溯其源。大门上画有门神图案。
  宗祠建筑面积757平方米。分上、中、下三进。中间上、下两天井,各级地面高出0.6米,寓意“步步登高”,子孙一代比一代强。下进天井左右设有吊楼、厢房、走廊,吊楼有楼板,为观灯用;厢房、走廊由石板砌成。甚是大气美观。中进两侧设有耳门,东西相通。上进西侧有耳门进入厨房,在瓦楞木料上,普遍钉有一层木板,上面盖瓦,木料均油漆。柱子下端均为黑色油漆,屋内均为朱红色,整个建筑所用木料都较为粗大,尤以中堂术子、桁、梁木为甚,其直径达0.65米。柱下石磉二层,上层为雕有花纹的圆鼓形,下为正方形,每个高0.9米,雕有莲花瓣形花纹。下设正方形石座,石座高10厘米,八面均雕莲花瓣纹图案。
  王氏宗祠是北宋宰相王安石族宗祠,位于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为砖木石结构,坐北朝南,始建于北宋末年,元、明、清曾进行过四次较大规模的修复,后因年久失修而景象破败。去年冬季,黎圩镇争取省文化厅60万元项目资金对王氏宗祠上堂进行重修,恢复原貌,将宗祠内的柱头、横梁、门壁、门框等所有木料进行了全部油漆。修葺后的王氏宗祠,既不失古朴、典雅、庄重之感觉,又具有大观、厚重之气息。
  在王氏宗祠修葺过程中,上池三十六世孙、现任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全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王书利先生捐赠10万元,对上池村的露天议事台、瑶田遗址、半月塘、下马碑、荆公井等古迹景点进行了整修。
  近年,省市县对王氏宗祠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修葺一新的王氏宗祠现亦为“王安石故里陈列室”。上进正中神龛为始迁上池一世祖安石的曾祖父王明,左为安石祖父王用之,右为安石父亲王益,他们均为谱中的影印画像和生平简介。中进正是王安石画像(复制件),两旁是安石原谱及其生平“新法”内容,正中梁上挂舒同题“荆国世家”横匾等。下进是安石在各个时期返回故里时,留下的诗作和地方文选的重要记载。
  本族名人
  北宋初年王安石曾祖父王德明迁徙上池辟居,便成为上池的一世祖,至今历经千余年,上池是古老的村庄,在江西的家族中,没有比王安石家族名气更大、影响更深的了,王安石家族,自有史以来,人才辈出,宋代王安石才压三苏,文开入股,学贯神州。诸兄弟文章事业并驾齐驱,赫然一时,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纬地。无论薜之三风,马三五常不能比之昆季。即使荀之八龙,林之九牧充其量不相上下。王安石故里上池村山川钟秀,人文荟萃,真正是人杰地灵,为'江西文化"之名注入最深厚的内涵。上池自王安石祖孙三代举进士后,名声大振,一门八进士,盖世无双。从古至今,鲜有闻者,自王安石以后,上池王安石家族也是簪缨相继,历世为官,闻名天下,枝繁叶茂,代不泛人.本固而枝茂,源源而流长........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汉族,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王安上,字纯甫,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安石弟,在当时政坛、文坛皆有一定的影响。《元丰类稿》卷四四《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神宗熙宁八年(一○七五),为右赞善大夫、权发遣度支判官,权三司使(《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六之一九)。十年,权发遣江南东路提点刑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五)。元丰三年,因事被追两官勒停。晚年管勾江宁府集禧观(《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二二)。
  王旗,王安上的儿子,为中书舍人,监泰州盐场酒税。
  王棁:称仪修公,为伯祥公王旂之长子,字矜藻,生于元丰壬戍年五月初三,举乡试授汉中府教授,迁知潮洲潮阳县转右朝散大夫置秘阁。徽宗时,葬母刘氏于邑之钟山,见山川蔚秀,乃曰,昔荆公尝卜居於此,况又为吾母墓葬在乎,遂命其二子居之,即今上池也。公殁于绍兴甲子十二月,葬官塘。娶龚氏,葬十二都飞凤山,子二,虞臣,禹臣。
  王瑀,仪修公长子,字虞臣,行十五公,始居上池里族。生于崇宁丙戍殁于乾道辛卯,享年六十有四,妣汪氏与公合葬大畲园犬眠形。
  王瑨,仪修公幼子,字禹臣,行十八公,始居上池外族。生于大观戊子六月,卒于乾道已丑十一月,寿六十四,葬罗峰(罗家岭)娶李氏,生君宝公,君宝公生汉卿公,汉卿公五子曰:文通、文焕、文腆、文郁、文炳。文腆公子孙居北柱,至七世廷佐公析居南柱,相传文通公子孙居中柱。
  王周卿:王安石五世孙,任毫州知州。
  王应龙:王安石七世孙,登嘉熙丁酉解元,官淮阳提刑。
  王文锷:王安上十一世孙,为黄鼎寨巡检。
  王资益:王安上十四孙,举永乐丙戍进士,官翰林入文渊阁。
  王应元,明万历,官淮安司知,署储粮道。
  王秉志:字龄九,行繁百四四,王家棐曾祖父,曾任广东司刑部员外郎。
  王惟明:行纰百七二,王端发父亲。
  王廷藻:讳继何,号竹如,行纰百六七,王家棐祖父,陆军上校旋调云南讲武堂主任教官三十一世孙。
  据载:自王安上世居上池村后,至王安上幼孙王桁始迁居当时已有村史的欧氏周原村,而成为王氏周原派始祖。而此时,上池村王安上的长孙王棁的二个儿子已在上池村析分出上池里外二族,长子王瑀始分居上池里族,幼子王瑨始分居上池外族。后来上池外族又析分出北柱、南柱、中柱、里屋四大派系上池村里、外二族共五大派系都居住在上池村内,因上池外族四大派系另有分支谱牒,故在上池里族(里阳)谱牒中对上池外族的记载从简)。
  祭祀活动
  暂无相关资料,欢迎网友提供。
  族谱家规
  “王氏宗谱序:……上池距吾族三十余里。童时闻之,长益慕之……。癸亥岁为大宗祠事抵其地。……时诸君宴罢兴豪,携予陟山献:遥望云林,缥渺霄外,实上池发脉之权舆也。东迤而播鹅笼,鹅笼越数十里,南走而过鹿石。鹿石峭绝,扶舆礴磅。又南走而至螺峰。螺峰之麓,蜿延起伏、星罗棋布比户而连薨者,上池也。东盼铁炉,云雾如烟。南顾珠岭,圆净如璧。北望金峰,嵯峨万丈,荆公夜宿之诗存焉。西瞻龙安,长岗迢递,荆公送弟之句在焉。俯瞰流泉,龙溪宛潭,荆公之桥名焉。……上池之所以为上池者,其真本固而枝茂,源远而流长矣。俄尔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归至宗祠而诸君出其所草增订重修之王氏宗谱,嘱予为序……。时皇清乾隆十二年岁在丁卯季秋月朔日之吉。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山东济南府长清县事年家同学宗弟鳌宾海氏顿首拜撰”。
  这是乾隆年任山东济南知府鳌宾海氏在《王氏族谱?里阳》中所作“王氏宗谱序”中摘记。在序文中有关于其时(乾隆癸亥1743年),其地(螺峰之麓,比户而连薨者,上池也),其事(即宴罢乘兴,游阅上池四周风光后,归至大宗祠,嘱其为上池王氏宗谱作序之事)。并于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才正式为上池王氏宗谱作序的记述。
  序文中提到了上池村的具体位置:即鹿石山南走而至螺峰,螺峰之麓比户而连薨者,就是名叫上池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