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龙湾村
安仁公七世,通立公第五子,族始祖安雅公从嘉禾县龙潭镇大泉村迁居桂阳县飞仙乡塔下村,开派八百多年,传二十七世,分居新田、桂阳七个村落称“七府王家”(不含陶市)后裔万余,至第九世文峰公于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284年前后)从知市坪乡王家赛迁居,开基三龙湾(山龙湾)二十四代,今已七百二十余年,男丁近五百。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23年)新田建县时,三龙湾属南十里之内;清初至宣统三年(1911年)全县设十九都,不知哪都;民国时期(1912—1949年)先后为亲仁乡、东华镇、东华市二区、景仙寺、仁义乡、四区三义乡十五保。解放后属五区(大凤头)麻窝窑乡;1958年建人民公社时属爱国人民公社; 1959年3月新田、桂阳合县,属新圩公社。;1961年7月高山人民公社成立后归高山人民公社东风大队(辖李家、三龙湾、梅家、塞口四个自然村);1984年恢复乡(镇)体制,三龙湾属梅家行政村,设二个村民小组,二组和五组(注:李家一组,梅家三组,塞口四组)。
文峰公35岁时生下长子义一郎(1289年)。这时文峰公父母已过世30余年。1279年元灭南宋时期,文峰公25岁,已成年到婚龄,文峰公与妻何氏年龄相差二岁,极有可能在王家成亲,或因成亲多年无子而为择地生子、或因兄弟不睦、或因生活所迫、或沾亲带故、或因财产管业等均无记载,难以界定文峰公开基三龙湾的具体年代和原因。初步年代是文峰公三十岁之后,即元朝至元年间建村(公元1284年前后),距今(2011年)已建村七百多年。旧谱中称“三龙湾”为“山龙湾”系同一村名。
据流传,文峰公来三龙湾开基立村时在现村庄之东南面,往梅家村方向右边的“田美山”,与社山相邻,虽有古砖瓦残留,也难断定。现遗留在村中和通往高山村、梅家塞口村的石板路是清代和民国初时期所建。三龙湾村现在成“月芽”状,东西长、南北窄、背靠后龙山,面向高山村后龙山,可谓依山傍水。属丘陵区,山多、田土众,地肥无矿物,无河道桥梁,距县城四十余里,离高山乡政府、市场三里许。右邻李家,左邻梅家、塞口,后邻周家、程家。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土地祥查时,三龙湾村有山林300余亩,水田124亩,旱土40亩,集中于村左边。另有大山鹰离村一里许大片山地,原有祖坟,因管理不善,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已被周家村民建房和耕作所占有,更名为“大山仁”。临石门头、三千圩之“半头岭”有少量荒土、林地。
三龙湾山地主要由后龙山、源岭头、牛尾山、冲头岭、团圆山、石古窝、庙山、文昌白、大祖山头、社山、田美山、对门岗等山组成,田洞主要由正洞(从村前至社山脚),下冲头(水库下至庙山口)、龙井洞(社山至梅家村边)、七十担(大祖山头与蛇形岭之间)、田美山等田洞组成。
古地名录:石灰窝(现石古窝)、大山月、禁山窝、竹山窝、婆婆山、水口山、庙背山、石步井、凤形子山、青山岭、窝李园、青龙手、团圆山、天盘岭、田美山、蜈蚣冲、大祖山、冲头岭、源岭头、后龙山、牛形山、井头山、对门岗、大姑山、源昌白(文昌白)、东田坊等(现具体方位有诸多不详)。
三龙湾距鼻祖仁鞠公故居即“三槐堂”(蓝山县大洞乡上里田村)约60公里,新途经陶岭、嘉禾县城、车头镇;距六世祖进宥公故居(嘉禾县龙潭镇大泉村)约70公里,途经嘉禾县城至临武香花岭途中;距太郎公故居(桂阳县飞仙乡塔下)约10公里,途经新隆龙会寺圩、乐塘村、桂阳里坪圩;距文峰公祖居知市坪乡王家寨10多公里,途经大坪塘或者新隆均可,小路过洪城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