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老兵王羽:战场上两次负伤躲过死神
抗战老兵王羽(图/杨德华)
【老兵档案】
姓名:王羽
出生:1921年5月13(农历)
籍贯:四川省宣汉县樊哙镇
部队番号:第二军76师462团2旅1营3连2排5班、中国远征军。
从军经历:加过淞沪会战后期、南京保卫战前期的外围战斗,湖南会战和昆仑关战役,以及驻印军赴缅作战。
【老兵故事】
他,一生四次当兵,驰骋疆场,两次负伤,每次都幸运地避开死神。他自幼生活艰辛,一直在不断奋力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历经艰险,但幸好每次都有贵人相救,逢凶化吉。
作为抗战老兵,他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昆仑关大战等,还参加了缅甸远征军出国作战,一生充满传奇。
他叫王羽,四川宣汉樊哙镇人,小时名叫王兴世,父母早逝,四处流浪,如今安居异乡山东临沂,儿孙满堂。
走进他家客厅,没有看见通常抗战老兵的锦旗或标语,他身穿一件灰色体恤衫,胸前也没悬挂常见的抗战纪念章,唯一能看出一个抗战老兵荣耀的是墙上一幅挂历。挂历一月一页,共印有12位山东老兵的头像。他的头像排在第一页,所以我们在6月看到的日历还一直停在2015年一月。这似乎也与眼前这位不老松的形象暗中合拍。
他说话大声而坦率:“你们是四川来的,哈哈,我也是四川人,在现在的达州宣汉樊哙镇出生”。在他心中,重庆人就是四川人,所以,他看见我们特别开心,乡音不改,一说一个笑。
话题从遥远的过去开始。王羽身世坎坷,自幼父母双亡。1935年,14岁的他就开始随兄长四处流浪,讨饭为生。后来,他大哥因吃了变质的食物死在要饭的路上。有乡亲见他可怜,介绍他到樊哙镇当地的川军独立营营长家里当勤务兵,干些杂活。一年多以后,独立营开到宣汉城里整编,因他年龄太小,部队发给他五块钱让他离开。
后来王羽就和被一起整编掉的朋友叶家友流浪到了达县,想找工作,但他们没钱交不起押金。一天,他们找到饶国华所辖的特务连驻扎地,问门口的哨兵:“你们这里还要人吧?”哨兵通报连长,连长看着他们俩身体还行,就把他们留下当兵了。
队伍开到成都,后又转到邛崃县,驻扎在邛崃的翰林院。一天晚上7点多钟,他站在院里看几个士兵打牌,一个士兵跟他说翰林院外面有唱戏的,他就心动去了,为了绕近路,他就翻翰林院的院墙,往下跳时踩到了石头上,一下就扭伤了脚脖子,戏也没看成,就爬着回到营房。不料,第二天队伍开拔,见他脚扭伤了走不了路,就把他一人丢在了翰林院,什么都没留。 队伍走后,附近百姓到翰林院来,见他可怜,就帮他拽正了脚脖子,还天天给他送饭吃。过了四五天,他能下地走路了,就离开翰林院。走时,无以报答帮助过他的乡亲,就只能给人家磕个头作个揖算是报答。他说,“你们不知道吧,在旧社会,给人磕头作揖就是最大的尊重和感恩”。
离开部队后,王羽来到成都,住在和平街一家旅店,靠卖油条为生。他笑着用手比了比:卖十根油条,能赚一根油条的钱。
1937年8、9月的一天,成都卫戌部队的人到旅店来查号,发现他是外乡人,就把他抓去卖给有钱人,顶替富人家的孩子当壮丁。老人说,他们是一根绳子绑五个人一起走,一共有两三百人,从成都走到万县,上船后才解开绳子。到九江下船,坐火车到南昌,被编入第二军第76师462团一营三连,每天学习打靶。半个月后,队伍开赴江苏溧阳前线参加战斗,那是淞沪会战后期、南京保卫战前期的外围战。
他们晚上一抵达溧阳,就开始在附近的一个小山上挖筑工事。天亮的时候,日本人发现山上有人,就开始炮轰,他们就往山里躲。吃过早饭后,日本人开始攻山,占领了前面的小山头。下午,团里下令要把这个小山头夺回来,他们就开始攻打。
老人边说边做出当时的模样:“我右手提着一把汉阳步枪,左手握着一颗手榴弹,拼命往前冲,一颗子弹从我左胳膊这里打进去,又从后面穿出来”,他抬起左手给我们看,在左边胳膊下部前后还能看见当年伤口的痕迹。我们问他:“当时怕不怕”“当时只知道打仗,并不觉得害怕”。“当时,很疼吧”?他哈哈一笑 “开始还不觉得痛,后来,从战场退下来才觉得痛”。
看他那笑容仿佛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而我们听了,却一阵心悸。他负伤以后,连长安排他到江西弋阳的医院治伤。伤好后归队,又跟随部队转移到广西宾阳,在昆仑关附近和日本人打了两三天,我们知道那是著名的昆仑关战役。后来又转战湖南永兴,参加长沙保卫战。
“在永兴,我又负伤了”,说这话时,老人又爽朗一笑,“但,运气好,没有死”。他说,当时他们和别的部队换防,驻地和日军隔条河,那天下雨,他们正在挖工事,日本人就开始进攻。团部命令要坚决守住阵地。他们连续打退了敌人几次进攻后,一颗炮弹落在他附近,弹片飞起来打中了他的头,顿时满脸是血。部队的救护人员马上给他写了伤票,简单包扎后,送到湖南衡阳医院治疗。
我们心疼地问:“当时,你头部中弹后晕过去没有?”他仍然哈哈一笑,“没有,那弹片只是在头上碰了一下,就弹到地上了,没有穿进去”。这个乐观的老人,边说边拉起我们的手,放到他的头顶右部摸,我们小心翼翼地轻轻摸了摸伤口,还能明显感触到受伤的部位有一个小凹坑。
我们心里虽十分疼惜,但看爷爷很乐观,因此说话也只好强加笑容:“王爷爷,你真是命大福大哟”。老人乐呵呵地应和,“就是、就是,大家都说我八字大,运气好”。
伤好后,他又跟部队转移到了四川荣昌(据史载,76师1941年到了荣昌),在荣昌驻了差不多一个礼拜,部队又要出发。
由于当时是当壮丁被“绑”走的,这一次他开了“小差”。出发前一晚,他跑到附近的一个小山上躲了起来。他说,那是三月份,麦子都快熟了。他在山上,听到营地里吹吃饭号、熄灯号,还听见了几声枪响。第二天早上又听见吹了起床号、集合号、吃饭号。接着部队就出发了。等到天黑,他才从山上下来,敲开部队驻扎庙前的老王家里的门。他说,“我平时经常去老王家,帮忙劈柴挑水,比较熟,老王看见我大吃一惊。问我怎么还没走,我说我开小差不去了。老王说,昨天开小差被抓回来的都被枪毙了。我这时才知道昨晚上那几声枪响就是枪毙人的。部队开小差跑的,抓回去就活不了,我能跑掉也算命大哟”。
老王对他很好,见他身上还穿着军装,就把他小孩的衣服给他换上。讲到这里,老人停下来想了想,竟然还想起了那孩子的名字叫王世友。在他家歇了两天,他就跟老王告别了,他说,“他一家对我这么好,走时,我没什么可以报答人家的,我还是只能给他夫妻俩作揖磕头算是感谢”。
讲到这里,老人执意要我们吃几块他儿女给我们切好的西瓜,我们盛情难却,只好顺意。而老人自己却什么都不吃不喝,一直兴致勃勃,精神依然很好,声音依然洪亮。
随后,老人详细讲述了他从荣昌来到重庆,如何在朝天门码头给轮渡乘客扛行李、找旅店挣钱维持生活,如何又在码头上遇见了部队战友张尚德,两人一起到江北刘家台的金陵兵工厂(21工厂)当徒工,又如何离开工厂再次参加远征军。
他说,在兵工厂做事,只管饭,没有工资,后来听人说,部队在招收远征军,他就去报名,一看报名处挂了一个大牌子:暂停招收。后来又听说成都还在招,他就又跑到成都。
接下来,老人讲述的过程,让人深感一个生活的哲理:好人有好报。出发前,工友兼战友苏云新托王羽带封信给母亲,信封里装了钱。他没钱坐车,徒步走到简阳,把信交个苏母。走时,苏母给他准备了一大布袋红苕包谷饼。路上,遇见一个同路人,他就拿出红苕饼请他一起吃。到了成都,报考青年学生远征军要看学生证和介绍信,他没有,这个同路人就给他介绍了自己当警官的表哥。这个表哥警官就给王羽一张名片,让他去找下西顺城街警察所崔所长。所长就让他暂时当警察。在警察所大门站岗时,他看见拉私人豪华黄包车的老战友叶凯,叶凯在成都行辕帮官员接送小孩,就帮他找了一个学生证,崔所长又给他出了一个证明。这样他就如愿考上了远征军。
1943年9月,他从成都乘坐美国运输机飞了六个小时后抵达印度,一到印度每人就发了三套衣服、一双皮鞋。看到机场有很多来接兵的部队番号。他看到有一处的牌子是“辎器部”,一问,是开汽车的,他就在此报道,进入了汽车学校。学习了三个月的驾驶技术之后,被分到汽车六团开赴缅甸,每天给前线运送弹药和给养。讲到这里,老人非常满足地笑了,“全靠我当初选择正确,学了一门技术,对我以后帮助很大”。
在缅甸期间,老人清楚记得一件事: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的前一天,也就是8月14日,他听到到处都在放炮,一问才知道日本人宣布投降了,到处放炮是在庆祝胜利。他说,他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很高兴,多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老人说,他内心从来都不想当兵、打仗。日本投降后,他们部队换了新车开回国内,经云南来到河南洛阳,想到从此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一路上心情很好
解放后,王羽在徐州一家车行修车,遇见一个临沂贸易公司的人来徐州买车,就让他到临沂开车。由此,这位抗战老兵从此就在临沂安家落户,结婚生子,辛勤养育了6个儿女(四女两男)。
问及后来的生活,这个先后四次参加部队,两次在战场上英勇负伤的抗战老兵不假思索地一口回答:“生活过得很好”。再问“这些年遇到什么艰辛没有?”老人爽快回答“没有”。两个儿子在一旁实在忍不住了,插了一句话:“爸爸,你再想想,这么几十年你就没有遇到不愉快的事吗?”这个一直快活的老人才终于仰头想了想,第一次放低声音,说,因为历史原因,影响到我的几个孩子,参军、工作都不行。
“后来,我把我一生的经历和参加抗战的经过给领导讲了,他很同情我,就给我写了一封介绍性,让大儿子参加了山东建设兵团,这样儿子才终于有了工作。”
见老人有点伤感了,身旁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便转移话题,说:“我爸现在精神可好了,每天还要自己开个电动车,到小区门口去和老棋友下象棋”。
老人听觉不好,但看见儿女们比划的骑车动作,他也十分意会,哈哈一笑,便恢复此前的快乐,很高兴的说,“走,我带你们去看看我的车”。来到楼前,儿子去车库把电动车开过来,老人登上去,非常熟练的驾车就走。
我们注意到,老人下楼新换了一件短袖白衬衫。望着老人康健而微微前倾的背影和车斗里装着的一张棋盘折叠桌子,看着小区内的很多街坊邻居都为老人含笑让路,不知为什么,我们的心中一下五味翻涌:在浓浓的敬佩、欣慰和高兴之中,也略带了一点悲切和遗憾……
祈愿所有现在还幸存的抗战老兵们都能无忧无虑、晚年安康!
文/程 闯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