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故纸堆里觅精神(图)

从古碑认字到文献考证
山东商报:少年时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您是小时候就开始养成读书的习惯吗?小时候读书的文化氛围如何?
王任:这要感谢少年时生长的那方山水和环境。自幼生活在校园里,平时接触的都是老师和学生,家里也有些书籍报刊,自然而然地就随手翻览,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现在回想起来印象特别深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唐诗鉴赏词典》,比砖头还厚,记忆深刻。时常到父亲办公室拿在手里随便翻,上小学还看不懂,只是凭好奇去翻阅,对其中的插图和书法也很感兴趣。另一本《琅琊乡音》,是一方地域的民间故事集,反复读过多次,后来对家乡历史的浓厚兴趣以至浓重的乡愁,大概就是从阅读这本书开始酝酿的。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住了十年多的那个学校院子朝山邻河,曾是明朝的寺庙,后来成为抗日干校,属文物保护单位。夏夜乘凉都是躺在长长的古碑上,识字之后开始辨认那上面漫漶斑驳的字迹。
山东商报:那时学校里允许读课外书吗?离开家乡上了大学和工作之后,读书的选择和品位有哪些变化,对你有哪些影响?
王任:读中学时是严禁阅读课外书的,应试教育的环境也是封闭的。自己认为教师没收和撕毁课外书这样的事,是会让学生记忆终身的。每到周末,都会鸟儿脱笼般地去书店翻书。上大学以后,读书的视野大为开阔,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随之大变。当时《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之类的书,对我思想的震动和启迪比较深。大学期间最幸运的是由阅读老舍作品和《老舍年谱》而遇到了老舍研究专家张桂兴先生。十多年来,跟从恩师校阅《老舍年谱》《老舍论集》、参编文集及作家全集等书稿,养成了埋首故纸堆搜集、整理、考证历史文献的习惯,且努力遵循求实存真、“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原则。
山东商报:有没有特别喜欢的作家,或是对您影响比较大的著作?
王任: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作家主要是鲁迅、老舍、沈从文等几位中国现代作家,他们对现代中国现实人生的书写、思考和叩问,是关乎人性与未来的。多年间特别关注的是沈从文后半生的著作,他在批判、压制和凌辱中被迫折断了文学创作的笔,但他固守自己的审美思想和执著追求,近40年的时间隐忍沉潜于美术考古和工艺美术研究,完成了诸多不可思议的学术成果,他的这种韧劲和倔强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近年来,我在读书内外也深味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对人世的态度应该向沈从文学习。2012年,有幸应邀到湘西参加沈从文纪念馆开馆仪式,踏访边城使我对沈从文的性格和人格之养成有了更加深刻的体认和感悟。
剪报合订与报刊情怀
山东商报:看您家中收藏书籍和报刊较多,是怎么淘来的?谈谈淘书习惯和心得。
王任:读书看报是每一个读书人再自然不过的日常生活习惯,日积月累也就收藏了一些书籍报刊。读大学时,几乎每天都去校园附近的三联书店、致远书店,节衣缩食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淘书自然常去英雄山文化市场和中山公园,另外当时的文化东路夜市常有书摊,所见所闻,叹为观止。
还有就是从中学开始剪报,读大学后改为整版剪存、每年合订,现在家里还有50多本报刊合订本。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必做的事就是整理报刊,所以非常看重编辑角色,对一度从事的一份“小报”情有独钟并付出心血,但“爱之愈深,痛之愈切”。读书之余,还策划编辑了几种老者的回忆录、长者的文论集、逝者的纪念集,发掘史料、汇集文本、考辨讹误、还原真实,前人的风雨悲欢、曾经的世相美丑、无常的生离死别,都落在了书页的字里行间。
山东商报:有没有追看的系列图书和杂志,一直保存很多年的那种?
王任:从高中读到《老照片》创刊号开始,一直阅读到今天的第101辑,持续了18年,还在上面发表了5篇。《老照片》刊发的诸多照片和文章“以图证史”,剥离了层层遮蔽的岁月尘封,颠覆旧见,还原历史,祛除蒙昧,启迪智慧,可谓具有“启蒙”的意义。其他持续阅读的“杂志书”还有《温故》《悦读》《良友》《闲话》,都是有担当有眼光的好编辑策划创办的。故纸重温“民国范儿”
山东商报:您好像对民国特别感兴趣,还编纂过关于徐志摩等民国文人的文集,为什么关注民国文人?
王任:编纂关于徐志摩之死的文献集《哭摩》,根源于纪念徐志摩在济南遇难80周年。其中第一辑收录一九三一年《大公报》《申报》《北平晨报》《益世报》多家报章的原始记载,以期体味丰富多样的史实细节、民国旧报的历史氛围、讹误流转的最初源头和原汁原味的情感气息。旧闻新知,正本清源,未读过的“旧闻”,也便是“新闻”。这些文献记载都是从国家图书馆和几家高校图书馆搜集整理出来的。通过文献还原、历史考析等方式回望民国文人远去的背影,根本在于追思他们的文化精神和人格气概。比如,邵飘萍、张季鸾、储安平等一代民国报人的精神风骨和办报策略,是今天的诸多报刊难以望其项背的。
山东商报:“民国热”持续多年了,您认为追忆所谓“民国范儿”,对当下的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王任:“民国范儿”主要是一种远去的文化环境和精神风范,比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追忆“民国范儿”,可以说是对一个时代风貌与记忆的修补和还原。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也是很有“范儿”的,例如梅贻琦关于“大师”与“大楼”的名言,例如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等等,都是发人深思的。
山东商报:还有什么独到的读书心得跟大家分享?
王任:读书,是一部分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真正的读书,是兴之所至,无关高低贵贱,无关现实功利的。读书,应当有自家趣味,自家眼光。现实中有很多对历史记忆的遮蔽、隔膜以至删改,将来都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读史书须有敬畏真实之心。故纸堆里常有历史的真精神。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