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斌·瑞金粉干传奇
江西瑞金地处武夷西麓、位居赣江东源,境内祥光普照,紫气缭绕;山川清淑,土脉膏腴,自古人称“兴龙之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客家先民在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一代共产党人在此革命创制、开基建政。特殊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孕育出特殊的物产食品、饮食文化。
瑞金粉干——又名米粉,取当地盛产的天谷精华为原料,饱吸山泉活水以滋润,经九蒸三熯、千锤百炼而成品。其形光滑圆浑,均匀细长;其色晶莹洁白,纯净透亮;其性柔韧轻便,结实坚致;其味鲜嫩滑腻,淡雅甘芳。冥冥之中、有意无意间,这些特质正好体现了历代瑞金人因难见巧、灵活变通的生存智慧;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品味;纯朴敦厚、轻身重义的性格品德;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意志。象征着客家传统、红都精神源远流长、香远益清……
自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始,中原士民因避战祸三次大规模南迁,其中一部分滞留江西瑞金,跟当地少数山越、山苗族土著混居杂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漫长而又艰辛的迁徙、融合过程中,他们沿袭祖居地的风俗,结合客居地的实际,利用现有的工具和技术加工制作食品,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饮食文化的客家民系。
刚开始,客家先民并不习惯吃南方大米,也有再度远走高飞的意思。他们索性把大米直接碾磨成粉末,用清水稀释后灌入底部钻孔的漏勺过滤,试图做成压缩干粮、面条替代品,以利携带、储藏,适于调剂口味、改善生活。但因过于稀薄、韧性不够,无法流畅成条,难以固化成型。到了唐末宋初,客家后裔改干磨为水磨,把米浆蒸煮、揉捏成粘稠的粉团,再放进特制的模具,施加强力挤压出半干半湿的米线粉条,经晾晒后终于实现了造型制干。
最初的粉干成品比较粗糙、纷乱,状如螺髻、鸟窝,但它“意所偶会成佳境,物出天然见真机”,可贮藏经年,能携带四方;一煮即快熟,久煮不糊汤。四季三餐吃不厌,干炒水煮尽其妙;山肴野蔌宜入馔,百味兼容色正好;长筵广席赛膏粱,寻常家饭耐饥饱。正因如此,它很快就被整个客家群体接受,风行所有客家聚居地,不仅成了客家人日常居家、出行的的膳食干粮,还成了他们庆祝重大节日、款待重要客人的玉食精粮,甚至成了他们彼此之间互相馈赠、礼尚未来的珍贵礼品、感情载体。
明朝中后期,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粉干制作的工具设备更加先进、工艺流程更加复杂,产量和质量也显著提高了。自明清以降,闽、粤二地大批流民回迁入赣、定居瑞金,人口急遽增长,扩大了内需;双季稻开始普遍种植,粮食大幅增产,自给有余,瑞金境内出现了专业手工作坊——粉干寮。粉干成为商品批量进入城乡圩场,流向周边各地,市场日趋繁荣,产供销均旺。鼎盛时,仅九堡镇一地就辟有近十个圩场,每逢圩日千商云集、万民潮涌,粉干交易异常活跃,成为瑞金、宁都和于都三县边界的粉干集散中心。三边地区粉干寮密集布点,粉干榨“吱吱嘎嘎”此起彼伏,昼夜不息。
九堡密溪村人恪守客家传统,世代耕读并举,兼营粉干产销致富者众,且富而好行其德。该村明代粮商罗孟稳拥有家财百万,号称“罗百万”。有一年,豫章属邑遭饥荒,他毅然把所载稻谷、粉干尽皆散出赈济灾民,朝廷特赐“善行流芳”牌匾、建尚义坊予以表彰。该村清代还出了个通才人物罗台山,常邀“阳湖派”散文大家、瑞金知县恽敬等一班文朋诗友,相聚“绵江第一峰”铜钵山高谈阔论、吟诗唱和,饿了就吃一顿九堡特产山坑芋子、慈坑姜煮粉干,好不逍遥自在,名闻江南文坛。
粉干对瑞金客家人社会生活的影响之深,可以变成口语,比如“唔食你介斋粉干”,表示不买帐、不领情;还可以化为地名,比如象湖镇有个近千人口的小村庄,就叫做“粉干寮下”。清末民初,神州古国外患频仍,内乱不息;中华民族危机四伏,乱象纷呈,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这股冲击波直扑瑞金城,横扫粉干寮,峥嵘岁月为瑞金粉干渲染了更艳丽的传奇色彩,积淀了更深厚的底蕴内涵。
1927年8月25日,“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挥师南下,在瑞金壬田击溃国民党钱大钧部2个前哨团,于次日进占瑞金县城。杨荣才、杨舒翘、刘忠恩、邓希平等瑞金志士积极策应,组织群众煮汤下酒犒师劳军。瑞金工商界慷慨解囊,为起义军捐献了大量粉干充当行军干粮。瑞金方言粉干谐音“红肝”,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赞道:“好啊,肝与心相连,此物真乃白皮红心也!”刚刚入党的总指挥贺龙豪情万丈地许诺:“瑞金老表甘为革命掏红心,革命成功后我们一定要以心换心!”9月2日,起义军在瑞金补充了给养和战斗力,跟瑞金社会各界人士依依惜别,然后取道闽西挺进粤东。
瑞金粉干从此与红色结缘,透出它白皮红心的本色。1929年2月9日,朱德、毛泽东率部从井冈山一路转战,孤军深入瑞金大柏地。这天正是农历大年三十,当地客家居民因有迫于躲债、不在家里过除夕的习俗,早已人去村空,而国民党赣军5个整编团在后面紧追不放,一场灭顶之灾即将降临。毛泽东当机立断,指示军需处特事特办,允许以连为伙食单位统一开具欠条,赊购大柏地村民留下的粉干、猪肉等“过年料”,让众将士吃饱喝足、增强体力,终于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了强敌。
风味万千、营养全面的客家传统饮食,养育壮大了革命力量和红色政权。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改瑞金为“瑞京”。在为期13天的会议期间,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瑞金县委书记邓小平统筹兼顾,县苏主席杨世珠、合龙乡苏财经委员朱开铨等具体实施,瑞金人民倾其所有,筹备了丰富多彩的“红都国宴”。一道采用客家传统厨艺精心烹制的泥鳅煮粉干,吃得610多名来自赤白区、国内外的代表喜笑颜开、啧啧称叹。
瑞金这边风景独好,工农阶级口齿生香;南京那边却如丧考妣,国民党官僚寝食不安。为了遏制所谓的“赤祸”蔓延,永绝心腹大患,蒋介石双管齐下,加紧了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对苏区物资一律实行禁运,唯独放任稻谷、粉干流出。为了确保苏区军民用粮安全,临时中央政府开始加强粮食管制,禁止主粮改作副食用途,对贪污倒卖粮食的害群之马、多吃多占粉干的饕餮之徒惩罚尤为严厉。粉干俨然成了紧缺物资、特供商品,堪比衡量党员的标准、检验干部的“试金石”。
当时偌大的瑞金县城,只剩下南门岗一家粉干店,只做少量粉干专供中央机关病号享用。邓小平严于律己,吃红薯都不剥皮,从不利用职务之便去粉干店揩油。他的妻子、于都县委书记金维映特别爱吃瑞金粉干,有一次她因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便趁着从于都来瑞金办事的机会,“走后门”去南门岗买了一碗酸菜粉干汤解馋。邓小平知道后,毫不顾及她的双重身份,横眉怒目直到把她骂哭了,还要她写一份书面保证:“以后永不再犯馋,搞特殊化吃粉干。”中央印刷厂会计科长杨其兹、军委印刷厂会计科长路克勤贪污公款,隔三差五就躲到叶坪大田尾赖荣生饮食店里吃粉干炒鸡肉,后经群众联名举报、中央审计委员会突击审查,二犯最终受到苏维埃铁律的严惩。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北上实施战略大转移。瑞金周边大兵压境,战云密布,山河破碎风飘絮,日月无光天地悲。瑞金壮汉挑着热气腾腾的粉干桶一路追,客家闺妮子拿着碗筷一路唱:
“红军哥哥上前方,
食厓一碗粉干汤。
饱得三日四夜久,
香得十年八载长。
红军哥哥歇歇肩,
食厓一碗炒粉干。
今朝厓班分手去,
不知何时再见面……”
毛泽东眼看着博古、李德们“崽卖爷田心不疼”,把自己好不容易开创的基业葬送掉了,他凄然相向、苦情难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最后他大手一挥,高声吼道:“瑞金老表请放心,三五年后我们一定会回来!”
果不其然,三五一十五,十五年后中共东山再起,以摧枯拉朽之势从北往南大举反攻。1949年8月23日,华中前线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32团顺利攻占瑞金,红都人民再次获得解放。喜讯传到北京,居中指挥的毛泽东欣慰地笑了:“瑞金解放了,我这个主席当得才能安稳、才算货真价实。”
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瑞金人民劳动热情空前高涨,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爱国丰产竞赛运动中,大兴农田水利,广种粮食作物。1950年,全县粮食亩产量从1949年的不足65公斤,猛增到150多公斤,总增产450多万公斤。从1953年起,全县开始对工业、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和公私合营方式大办粉干作坊、粉干厂,一度衰落的瑞金粉干得以振兴、渐成气候。遗憾的是,一味地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倒行天理、逆施人道、违背自然社会规律的结果,必然是农不出、工不出、商不出,“三宝绝”。历经“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一番番折腾,瑞金粮食大减产、粉干半停产,市井萧条,民生凋敝。
1972年12月8日,被打成党内第二号“走资派”的邓小平重返故地,耳闻目睹该县粉干竟然要凭粮食局印发的“粉干票”定量供应,农民手工制作、翻山越岭挑到圩场上自产自销,被政府抓住了轻则要没收,重则挨批斗。饮食店锅冷灶清,一碗粉干只卖九分钱,一般群众还是吃不起。当年南门岗那家粉干店荡然无存,早已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邓小平抚今追昔、推己及人,心情格外沉重。都说“有求必有应”、“薄利而多销”,粉干有求而无供、至贱又滞销,这是何等的荒谬、离谱!这是何等的畸形、变态!凭着主观幻想的鲁莽狂热之举,既把人性扭曲了,也把粉干扭曲了!
1978年12月,邓小平正式复出,及时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宽松政策,一下子激发出了瑞金人民压抑已久的生产积极性,释放出了无穷尽的创造潜能。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瑞金正式撤县改市,从而结束了建县千年的历史。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竞相追根溯源,品尝红井水和“红都国宴”,耳提面命推动红都进入跨越式发展之大计,勉励瑞金要力争把客家、红色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瑞金市委、市政府遵照中央高层的指示,受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光辉诗篇的启发,在更高层次上重新定位“红色故都.七彩瑞金”城市发展新形象,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做实传统特色产业。
瑞金人民巧打“红色”牌,主打“绿色”牌,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硬是把纤纤粉干做成了大文章,身价与日俱增,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粉干加工产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集聚效应,带动了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红色景区、景点沿线,涌现出了一大批农业观光园新村、农家旅游村庄和休闲农庄、农家餐馆,纷纷推出粉干“客家宴”、“红都国宴”。经营粉干风味小吃的饮食店更是遍布大街小巷,渗透各居民小区。
如今的瑞金粉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在发生重大改变。原料取材不只限于大米了,还选用荞麦、玉米、绿豆和红薯等五谷杂粮;成品形状不单是直条实心圆了,还做成了扁条、空心、贝壳和螺旋状。生产方式从手工、半手工向自动、半自动机械化转变,生产规模从业余、分散型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转变,营销方式也从圩场摊位的随行就市,向国内外市场的下单订购、物流发货和银行结算转变。粉干不仅仅是维持生命、填饱肚子的基本物质了,吃法和做法不断花样翻新,趋向于食补养生、现代时尚、原汁原味原生态。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瑞金粉干穿越中原蛮荒,保持着农耕文明的古色古香,闪耀着工业文明的电弧蓝光,披着开国盛宴的大红大紫,泛着五谷杂粮的青绿赤黄,客家传统、红都精神主线一以贯之,严丝合缝地把它串联成一条长长的产业链,凌空飞舞,光彩夺目,“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作者: 瑞金市文学院 王卫斌
Q Q:327702204
瑞金粉干——又名米粉,取当地盛产的天谷精华为原料,饱吸山泉活水以滋润,经九蒸三熯、千锤百炼而成品。其形光滑圆浑,均匀细长;其色晶莹洁白,纯净透亮;其性柔韧轻便,结实坚致;其味鲜嫩滑腻,淡雅甘芳。冥冥之中、有意无意间,这些特质正好体现了历代瑞金人因难见巧、灵活变通的生存智慧;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品味;纯朴敦厚、轻身重义的性格品德;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意志。象征着客家传统、红都精神源远流长、香远益清……
农耕文明铸其形,中原风俗赋其魂
自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始,中原士民因避战祸三次大规模南迁,其中一部分滞留江西瑞金,跟当地少数山越、山苗族土著混居杂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漫长而又艰辛的迁徙、融合过程中,他们沿袭祖居地的风俗,结合客居地的实际,利用现有的工具和技术加工制作食品,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饮食文化的客家民系。
刚开始,客家先民并不习惯吃南方大米,也有再度远走高飞的意思。他们索性把大米直接碾磨成粉末,用清水稀释后灌入底部钻孔的漏勺过滤,试图做成压缩干粮、面条替代品,以利携带、储藏,适于调剂口味、改善生活。但因过于稀薄、韧性不够,无法流畅成条,难以固化成型。到了唐末宋初,客家后裔改干磨为水磨,把米浆蒸煮、揉捏成粘稠的粉团,再放进特制的模具,施加强力挤压出半干半湿的米线粉条,经晾晒后终于实现了造型制干。
最初的粉干成品比较粗糙、纷乱,状如螺髻、鸟窝,但它“意所偶会成佳境,物出天然见真机”,可贮藏经年,能携带四方;一煮即快熟,久煮不糊汤。四季三餐吃不厌,干炒水煮尽其妙;山肴野蔌宜入馔,百味兼容色正好;长筵广席赛膏粱,寻常家饭耐饥饱。正因如此,它很快就被整个客家群体接受,风行所有客家聚居地,不仅成了客家人日常居家、出行的的膳食干粮,还成了他们庆祝重大节日、款待重要客人的玉食精粮,甚至成了他们彼此之间互相馈赠、礼尚未来的珍贵礼品、感情载体。
明朝中后期,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粉干制作的工具设备更加先进、工艺流程更加复杂,产量和质量也显著提高了。自明清以降,闽、粤二地大批流民回迁入赣、定居瑞金,人口急遽增长,扩大了内需;双季稻开始普遍种植,粮食大幅增产,自给有余,瑞金境内出现了专业手工作坊——粉干寮。粉干成为商品批量进入城乡圩场,流向周边各地,市场日趋繁荣,产供销均旺。鼎盛时,仅九堡镇一地就辟有近十个圩场,每逢圩日千商云集、万民潮涌,粉干交易异常活跃,成为瑞金、宁都和于都三县边界的粉干集散中心。三边地区粉干寮密集布点,粉干榨“吱吱嘎嘎”此起彼伏,昼夜不息。
九堡密溪村人恪守客家传统,世代耕读并举,兼营粉干产销致富者众,且富而好行其德。该村明代粮商罗孟稳拥有家财百万,号称“罗百万”。有一年,豫章属邑遭饥荒,他毅然把所载稻谷、粉干尽皆散出赈济灾民,朝廷特赐“善行流芳”牌匾、建尚义坊予以表彰。该村清代还出了个通才人物罗台山,常邀“阳湖派”散文大家、瑞金知县恽敬等一班文朋诗友,相聚“绵江第一峰”铜钵山高谈阔论、吟诗唱和,饿了就吃一顿九堡特产山坑芋子、慈坑姜煮粉干,好不逍遥自在,名闻江南文坛。
粉干对瑞金客家人社会生活的影响之深,可以变成口语,比如“唔食你介斋粉干”,表示不买帐、不领情;还可以化为地名,比如象湖镇有个近千人口的小村庄,就叫做“粉干寮下”。清末民初,神州古国外患频仍,内乱不息;中华民族危机四伏,乱象纷呈,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这股冲击波直扑瑞金城,横扫粉干寮,峥嵘岁月为瑞金粉干渲染了更艳丽的传奇色彩,积淀了更深厚的底蕴内涵。
峥嵘岁月本色红,开国盛宴意味浓
1927年8月25日,“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挥师南下,在瑞金壬田击溃国民党钱大钧部2个前哨团,于次日进占瑞金县城。杨荣才、杨舒翘、刘忠恩、邓希平等瑞金志士积极策应,组织群众煮汤下酒犒师劳军。瑞金工商界慷慨解囊,为起义军捐献了大量粉干充当行军干粮。瑞金方言粉干谐音“红肝”,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赞道:“好啊,肝与心相连,此物真乃白皮红心也!”刚刚入党的总指挥贺龙豪情万丈地许诺:“瑞金老表甘为革命掏红心,革命成功后我们一定要以心换心!”9月2日,起义军在瑞金补充了给养和战斗力,跟瑞金社会各界人士依依惜别,然后取道闽西挺进粤东。
瑞金粉干从此与红色结缘,透出它白皮红心的本色。1929年2月9日,朱德、毛泽东率部从井冈山一路转战,孤军深入瑞金大柏地。这天正是农历大年三十,当地客家居民因有迫于躲债、不在家里过除夕的习俗,早已人去村空,而国民党赣军5个整编团在后面紧追不放,一场灭顶之灾即将降临。毛泽东当机立断,指示军需处特事特办,允许以连为伙食单位统一开具欠条,赊购大柏地村民留下的粉干、猪肉等“过年料”,让众将士吃饱喝足、增强体力,终于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了强敌。
风味万千、营养全面的客家传统饮食,养育壮大了革命力量和红色政权。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改瑞金为“瑞京”。在为期13天的会议期间,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瑞金县委书记邓小平统筹兼顾,县苏主席杨世珠、合龙乡苏财经委员朱开铨等具体实施,瑞金人民倾其所有,筹备了丰富多彩的“红都国宴”。一道采用客家传统厨艺精心烹制的泥鳅煮粉干,吃得610多名来自赤白区、国内外的代表喜笑颜开、啧啧称叹。
瑞金这边风景独好,工农阶级口齿生香;南京那边却如丧考妣,国民党官僚寝食不安。为了遏制所谓的“赤祸”蔓延,永绝心腹大患,蒋介石双管齐下,加紧了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对苏区物资一律实行禁运,唯独放任稻谷、粉干流出。为了确保苏区军民用粮安全,临时中央政府开始加强粮食管制,禁止主粮改作副食用途,对贪污倒卖粮食的害群之马、多吃多占粉干的饕餮之徒惩罚尤为严厉。粉干俨然成了紧缺物资、特供商品,堪比衡量党员的标准、检验干部的“试金石”。
当时偌大的瑞金县城,只剩下南门岗一家粉干店,只做少量粉干专供中央机关病号享用。邓小平严于律己,吃红薯都不剥皮,从不利用职务之便去粉干店揩油。他的妻子、于都县委书记金维映特别爱吃瑞金粉干,有一次她因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便趁着从于都来瑞金办事的机会,“走后门”去南门岗买了一碗酸菜粉干汤解馋。邓小平知道后,毫不顾及她的双重身份,横眉怒目直到把她骂哭了,还要她写一份书面保证:“以后永不再犯馋,搞特殊化吃粉干。”中央印刷厂会计科长杨其兹、军委印刷厂会计科长路克勤贪污公款,隔三差五就躲到叶坪大田尾赖荣生饮食店里吃粉干炒鸡肉,后经群众联名举报、中央审计委员会突击审查,二犯最终受到苏维埃铁律的严惩。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北上实施战略大转移。瑞金周边大兵压境,战云密布,山河破碎风飘絮,日月无光天地悲。瑞金壮汉挑着热气腾腾的粉干桶一路追,客家闺妮子拿着碗筷一路唱:
“红军哥哥上前方,
食厓一碗粉干汤。
饱得三日四夜久,
香得十年八载长。
红军哥哥歇歇肩,
食厓一碗炒粉干。
今朝厓班分手去,
不知何时再见面……”
毛泽东眼看着博古、李德们“崽卖爷田心不疼”,把自己好不容易开创的基业葬送掉了,他凄然相向、苦情难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最后他大手一挥,高声吼道:“瑞金老表请放心,三五年后我们一定会回来!”
七色彩练当空舞,风景今朝更好看
果不其然,三五一十五,十五年后中共东山再起,以摧枯拉朽之势从北往南大举反攻。1949年8月23日,华中前线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32团顺利攻占瑞金,红都人民再次获得解放。喜讯传到北京,居中指挥的毛泽东欣慰地笑了:“瑞金解放了,我这个主席当得才能安稳、才算货真价实。”
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瑞金人民劳动热情空前高涨,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爱国丰产竞赛运动中,大兴农田水利,广种粮食作物。1950年,全县粮食亩产量从1949年的不足65公斤,猛增到150多公斤,总增产450多万公斤。从1953年起,全县开始对工业、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和公私合营方式大办粉干作坊、粉干厂,一度衰落的瑞金粉干得以振兴、渐成气候。遗憾的是,一味地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倒行天理、逆施人道、违背自然社会规律的结果,必然是农不出、工不出、商不出,“三宝绝”。历经“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一番番折腾,瑞金粮食大减产、粉干半停产,市井萧条,民生凋敝。
1972年12月8日,被打成党内第二号“走资派”的邓小平重返故地,耳闻目睹该县粉干竟然要凭粮食局印发的“粉干票”定量供应,农民手工制作、翻山越岭挑到圩场上自产自销,被政府抓住了轻则要没收,重则挨批斗。饮食店锅冷灶清,一碗粉干只卖九分钱,一般群众还是吃不起。当年南门岗那家粉干店荡然无存,早已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邓小平抚今追昔、推己及人,心情格外沉重。都说“有求必有应”、“薄利而多销”,粉干有求而无供、至贱又滞销,这是何等的荒谬、离谱!这是何等的畸形、变态!凭着主观幻想的鲁莽狂热之举,既把人性扭曲了,也把粉干扭曲了!
1978年12月,邓小平正式复出,及时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宽松政策,一下子激发出了瑞金人民压抑已久的生产积极性,释放出了无穷尽的创造潜能。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瑞金正式撤县改市,从而结束了建县千年的历史。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竞相追根溯源,品尝红井水和“红都国宴”,耳提面命推动红都进入跨越式发展之大计,勉励瑞金要力争把客家、红色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瑞金市委、市政府遵照中央高层的指示,受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光辉诗篇的启发,在更高层次上重新定位“红色故都.七彩瑞金”城市发展新形象,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做实传统特色产业。
瑞金人民巧打“红色”牌,主打“绿色”牌,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硬是把纤纤粉干做成了大文章,身价与日俱增,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粉干加工产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集聚效应,带动了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红色景区、景点沿线,涌现出了一大批农业观光园新村、农家旅游村庄和休闲农庄、农家餐馆,纷纷推出粉干“客家宴”、“红都国宴”。经营粉干风味小吃的饮食店更是遍布大街小巷,渗透各居民小区。
如今的瑞金粉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在发生重大改变。原料取材不只限于大米了,还选用荞麦、玉米、绿豆和红薯等五谷杂粮;成品形状不单是直条实心圆了,还做成了扁条、空心、贝壳和螺旋状。生产方式从手工、半手工向自动、半自动机械化转变,生产规模从业余、分散型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转变,营销方式也从圩场摊位的随行就市,向国内外市场的下单订购、物流发货和银行结算转变。粉干不仅仅是维持生命、填饱肚子的基本物质了,吃法和做法不断花样翻新,趋向于食补养生、现代时尚、原汁原味原生态。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瑞金粉干穿越中原蛮荒,保持着农耕文明的古色古香,闪耀着工业文明的电弧蓝光,披着开国盛宴的大红大紫,泛着五谷杂粮的青绿赤黄,客家传统、红都精神主线一以贯之,严丝合缝地把它串联成一条长长的产业链,凌空飞舞,光彩夺目,“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作者: 瑞金市文学院 王卫斌
Q Q:327702204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