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琦:国医大师 开宗立派

2015-05-08 09:16:25来源:扬州新闻网-扬州晚报

打印 字号: T|T

王琦
王琦为患者诊治。
    4月19日,国医大师、体质学创始人王琦教授来到扬州,主讲“中医体质与养生”,生动的讲述,博得近千位市民的掌声。王琦首创的体质学,因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成为老百姓(603883,股吧)最感兴趣的养生话题。

  1

  江苏唯一考取全国中医研究班

  作为一名养生专家,王琦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记者与他约定8时整采访,时间刚到,王琦就准时出现在下榻宾馆的接待室。王琦问明记者的来意后,开门见山讲起了他的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还是一名普通医生。1976年才离开扬州去北京。那年我31岁。”王琦回忆,“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在当时著名老中医岳美中的主导下,全国中医研究班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中医药行业的研究生院,为中国未来的中医事业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全国中医研究班成立以后,开始在全国各个省挑选有潜质的中医前来深造,王琦成为江苏省唯一被全国中医研究班招收的中医。

  离开扬州已久,但王琦却始终惦记着家乡。采访的同时,王琦不时还会说出几句扬州方言来。

  在学校学习、毕业后实习期间,令王琦最难忘的便是他的恩师—王文鼎。他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回想着跟随恩师看病就诊的日子:上世纪80年代,他们所从业的医院设施差、经费少,连通往医院的路都没修全,病人和医院人员进出十分麻烦。王文鼎老先生就抓住一次为军区首长看病的机会,希望这位首长能帮助医院和病人解决困难,那位老首长经王文鼎提醒,同样意识到此事可为。第二天,军区战士就来将路修好。

  这件事给青年王琦的感触颇深,奠定了他总是全身心为病人考虑的性格。他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医生,不仅要治好病人眼前的痛苦,更应该尽最大可能在各个方面造福他人。这样的信念伴随了王琦一生。

  2

  钻研“体质” 到车站观察“体质差异”

  王琦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1976年,唐山大地震,大家都躲到屋子外面去了,他却跟一个浙江同学留在大楼里,为的就是写“略论中医体质学”这篇论文。王琦笑着回忆说:“从那时开始,我就特别热衷于体质这方面的研究,我认为这是中医里一个最亮的智慧。我要研究这个当时还没有人做的事业。”

  自发现体质现象后,王琦就开始对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在当时,没有现在计算机数据库等先进的方法,完全是靠一本书一本书地手工翻阅、查对、比较。王琦有时喜欢到街上或车站去观察人群。他说:“人们等车的形态各不相同,有的人慌慌张张,有的人漫不经心,这实际上代表着他们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另外,在长期的中医临床实践中,他还敏锐地观察到不同体质的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患病后发展规律不同,用药后的反应也不同。而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的“体质”差异。

  王琦的中医体质学说自此萌芽。1978年,王琦与同仁首次明确提出中医体质学说这一新的概念,并于1982年编著了《中医体质学说》专著。1994年,王琦主编了我国《中医体质学》一书,填补了现代医学的空白,其提出的“体质现象”假说及与健康疾病的关系,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重视。1995年6月,世界人体科学同盟向王琦颁发了金杯特等奖。

  3

  奠定标准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采访中,一问一答之下,他很快说出了记者的“体质”。而这正是他辛苦耕耘30多年的经典研究—中医体质学说。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阴阳二十五人"的提法,而"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曾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这些分类思维的方式都是古人的伟大智慧(601519,股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已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做研究,就是要从源头上去留心发现、开启思考,并重新将这些光辉思想发扬光大。”

  无数次的调查、走访、研究,21948例大样本调查……这些付出,让王琦的“体质学”研究变得越来越清晰。“我发现,中国人群中存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体质类型。”

  2005年,王琦等开发了《中医体质量表》,为评价中医体质类型提供了标准化测量工具。次年,《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确立,成为“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获得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4

  培养人才 门下走出113名中医学人

  王琦以严谨的学风、渊博的知识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大批中医学人。他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学术经验继承人113名,主编及参编著作30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并先后承担“973”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部级科研项目,拥有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级一二等奖12项。2009年和2012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建立了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和王琦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做了几十年的中医教学工作,在王琦看来,成才因素无非两点:博极医源、勤于实践。“博极医源,就是善于治学、熟谙经典,掌握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王琦说,“勤于实践是指多做临床诊疗。任何一个中医名师,都是在为病人多年服务的临床岗位上成才的”。

  现已古稀之龄的王琦,用“每天都以背着书包上学的心态”来概括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每天做不完的课题,带七八个博士学生,晚上回家则要想第二天病人的处理方案,还要选择性参加数不清的大小会议。

  对话

  中西医各有优势

  勿偏颇过度医疗

  如何看待中西医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让王琦很感兴趣。

  “中医这门医学,有着传统文化积淀,加上拥有亲和力,一直以来都得到民众信任。”王琦说起如今中西医的“竞争”,他表示,如今医学不断进步,门类变多,医学需求有了变化。人们选择也随之变化。但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把中医看作重要选择。不过中西医有各自的优劣势,所以看病时还是要根据自身疾病,来选择看中医好,还是看西医好。“没有哪个医学是万能医学,世界上医学两万种,每种只能解决30%。”学科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补充,民众要有明智选择。

  王琦举例,在外科、急救等方面,西医的确占很大优势;但是对于疾病分析和定位,还是需要人们在实践中考虑问题。“我曾遇到过这样的病例。一个小女孩患哮喘,看了西医,采取激素治疗,结果却有了激素依赖,女孩子年纪轻轻却肥胖,还长痤疮和小胡须。哮喘是控制住了,但是身体却出现了别的问题。”王琦认为,不管什么学科都需要分析治疗背后的问题。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过度医疗。“挂水在中国就是个怪现象。”王琦觉得,现在人们使用抗生素存在一定误区。“我有个美国朋友,他父亲到美国,患上感冒,又发了烧。打电话咨询家庭医生,得到的建议是喝橙汁。”王琦通过这个故事,说明在美国使用抗生素很难,不像中国满大街都可以挂吊瓶。明明感冒发烧,在家喝姜汤就能解决,没必要使用抗生素。

  “有人经常咽喉痛,扁桃体总发炎,医生说,可以摘除。病人嗓子的确不疼了,可没过多久,得了心肌炎。”王琦说,生命是个整体,每个免疫器官都有防护性作用,所以建议人们减少过度医疗、损伤性医疗。

  支招

  胃癌居首如何防范?

  积极心态很重要

  扬州最新的“癌症报告”显示,胃癌连续四年占据榜首。对市民关心的话题,王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论什么癌症,首先是免疫系统调节失衡,需要积极应对,不要就癌说癌,需提升整体健康水平,维持免疫功能在健康状态,提升防御性。

  “胃癌与饮食有关系。腌制食品要少吃。”作为扬州人的王琦也知道,每到年关,扬州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腌制品,但他提醒,为了健康,腌制品少吃为宜,也不要吃烫食。此外,胃癌与情绪也有关。“癌症其实是有条件的,中医有个词叫"肝气犯胃",就是说情绪不好,会影响胃的消化紊乱。”所以,建议人们要懂得释放情绪,不要小肚鸡肠。

  人物名片

  王琦,1943年2月生,江苏高邮人,中共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61年从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2013年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给家乡捎句话

  “作为一名扬州人,能够回到家乡,为家乡人送来一些健康知识,我感到特别高兴。健康长寿没有什么秘诀,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周围人好,做一个简单的、心态好的人。”

  —王琦

  采访手记

  养生

  无需刻意

  初见王琦教授,第一印象就是“年轻”。虽然今年他已经70多岁,但是看上去比他实际年龄要年轻不少。王琦则笑称,自己是“70后”。

  养生专家自己怎么养生?记者颇为好奇,采访之余不禁要询问一番。

  王琦的答案是“顺其自然”。“养生无需刻意,我从不规定自己要养生。”他说,甚至还被妻子埋怨太过忙碌。对于人们认为养生就是休息,就是闲着不干事,其实是一种误解。采访过程中,王琦反复强调,希望扬州市民明白一个道理,生活要积极向上,做人要大气,不要小肚鸡肠,不要老是闷在家里。

  豁达与平和,是王琦的养生秘诀。在王琦的谈话中,听不到任何激烈言辞,面对成就如此,面对困难亦如此。只消在他身边坐上几分钟,聊上几句,你就会感到有某种力量,似流水、似春风、似阳光,总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使平日积聚的焦虑和倦怠渐渐消散。

  记者 王诗韵 邵伟

  摄影 张卓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