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窥天的王绶琯院士
“侯官王绶琯,一九二三年生于福州,童年客寓上海,少年时负笈黔蜀间,青年时游学英伦。始修造船而酷好天文。终以自学致天文为终身业。一九五三年以还,先后服务于宁、沪、京天文台。于今历四十载。齿落发童而意犹未止也。”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应中科院学部约写自述的片段,可谓言简意赅,读来如见其人。
1936年,13岁的王绶琯在其服役海军任副舰长的叔父推荐下考入马尾海军学校。初时王绶琯学航海,后因眼睛近视而改学造船。抗战末期,王绶琯入选公费赴英留学,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造船部门学习。许是巧合,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竟与格林尼治天文台为邻,而王绶琯素来对自然科学有兴趣,在英国朋友丁大夫(M. A. Thynne)引荐下他给天文学家写信,与伦敦大学天文台台长格雷戈里聊过几次后,竟然弃造船而改行从事天文。其时,王绶琯在皇家海军学院的毕业设计刚刚完成并已获上尉军衔。1950年,王绶琯正式到伦敦大学天文台工作,主要担任晚上8点到早上4点的夜间值班实测。漫漫长夜陪伴他的除了满天的繁星还有美妙的音乐和诗文。50年后,他曾在《小记伦敦郊外的一个夜晚》一文中追忆往昔:“那时我在伦敦大学天文台,地处伦敦西北郊,四周的田野很平很阔,一条公路从伦敦伸过来,很宽很直;白天望过去,沿路的车像是一阵阵连发的火箭炮,频频交火。黄昏后,夜色罩下来,朦朦胧胧,路就像是一条笔直的运河,把岸两旁脉脉的思绪送往天的另一边。”
1953年,王绶琯辗转从香港回到祖国,在紫金山天文台组建天体物理专业。1957年,在上海参与完成了授时工作的现代化和精确化,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将中国的授时精度提高到百分之一秒。之后王绶琯回到北京筹建北京天文台,建立射电天文学。“文革”后,王绶琯主抓中国天文学的中远期规划,创建“多天体光谱望远镜”。为表彰王绶琯对天文事业的贡献,紫金山天文台1993年10月将第3171号小行星誉名为“王绶琯星”,刊布于世,永载史册。
1989年他与数学家孙克定、许国志、曾庆存院士等在科学城结立中关村诗社,亲任社长多年。其所作《临江仙·书怀》:“一个象牙圆顶汉,管中天我相窥。目成意会醉欲痴。星摇河汉近,心跃女牛知。富贵不淫贫不怵,生平居里皈依。浮沉科海勉相随。人重才品节,学贵安钻迷。”词风清新典雅。其客居英伦时期创作的诗词也极有韵味,读来令人遐想。如《归路》:“独客寻归路,低天孤一星。步声碎鸟语,返照媚山青。幽意流成唱,所思其或聆。郁陶徒四顾,向晚风冷冷。”曾有幸受赠他的自选诗文集《塔里窥天新辑》,翻看一遍,感慨良多,文理相通对王绶琯而言可谓实至名归。
王绶琯业余爱好除了赋诗写书外,还擅书法,其书法以金文入字,题词文辞精炼,作品多选自己创作的诗作,别具一格。去年为“麦盖提世界和平公园”策划兴建中国两院院士“翰墨长廊”我向他征稿,不久接到他的来信,写在一张卡纸上:“拜读大作‘自来自去梁上燕’,平实动人,足见性情中人本色。年来视力锐减,只能以耳代目。书信则只好‘盲书’了,望恕潦草。午年新春,祝千里之行一切顺利!”他多年前应我之请书旧体律诗“人生几度共中秋,等待戈多白了头。酒入柔肠儿女泪,歌因旧梦日月浮。桂魂香溅吴刚斧,凤管音系萧史楼。醉里容光殊未老,会当银汉奋中流。”诗工整且有意境并加盖“绶琯学书”和“塔里窥天”一朱一白两方印,如今已镌刻在“翰墨长廊”上,也算是一种弥补了。在此衷心祝愿这位已年过九旬的天文学前辈笔长健,人长寿!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