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小平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乡土

2015-04-13 10:46:43来源:京华时报

打印 字号: T|T
   她,从湿地环境保护做起,却发现那些朴素的乡土文化与环保息息相关。为了传承乡土文化,她开始编著乡土教材,2005年国内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乡土教材面世。她坚持了十年,出版了面向羌族、藏族、纳西族、彝族、土家族、苗族等6本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乡土教材。
    她就是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副总干事王小平,对于乡村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希望那些生活智慧和人文精神在学生们身上得到继承。王小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乡土,而借助乡土教材,在课堂上传承文化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乡土并不等于乡村

    10年前的王小平一直在一家公益教育机构——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做湿地教育、环境保护。沿着丽江古城向东北方向行走,在翻越重山之前,远远就能看见山脚下一泓清澈的湖水,那就是拉市海,它是国际重要湿地,高原淡水湖,鸟儿的天堂。
    王小平发现,因为发展旅游,湿地已经被破坏了。
    慢慢地,在王小平编写的环境教育教材中融进了大量乡土文化内容,于是,第一本乡土教材也在那儿开始了。这本名为《我爱拉市海》的1500本乡土教材,2006年秋天,被免费发放到全乡四年级学生手中。
    孩子们通过课程学习、课堂活动、课后活动、阅读材料、母语资料等模块,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以及变迁。
    “那些课文编写得很有趣,不枯燥,有些插画是孩子自己画的。那些美好的故事和精美的图片让学生们爱不释手。有的家长也阅读得津津有味。”于是,编写乡土教材成为天下溪的一个核心项目。
    王小平一直强调,乡土不是乡村。“所有人都有一块乡土,他们长大的地方就是乡土,不仅是农村,更包括城市。而我所做的也不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而是乡土文化保护,只是恰好选的乡土是少数民族”,她说,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自有资源丰富,但资金、人力等资源很欠缺。

熟悉家乡却未必了解

    从拉市海、到湘西,再到四川阿坝州的羌区,王小平感受到那些丰富多彩文化的强烈感召,于是立志要做一本教材,引导学生发现家乡,发现先祖的生活智慧和人文精神。
    王小平认为,认识自己家乡,看见家乡特色,是一件重要的事。
    对于那些少数民族的孩子,让他们知道自己家乡文化的丰富,自己祖先总结出这么多有智慧的生活方式,还有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手艺、文化节日等,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能力和价值观。
    王小平在编著过程中尽量让课文以学生视角呈现,是他们最熟悉的日常生活的模拟。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故事,包含民族文化精神的日常生活故事,由“我”开始对自己家乡文化的认识——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和谁在一起,我怎样生活,我为什么这样生活。
    乡土教材还设计了很多活动课,有调查、游戏、表演、团体绘画、手工、行动设计、生活仪式模拟等几种形式。比较典型的活动是画村寨图和家族树。
    “活动中还有一些生计调查和家乡面貌调查等,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变化,并学会判断什么变化是好的,什么变化是不好的,是什么原因带来了这些变化”,王小平说。

乡土教育是“根的教育”

    王小平觉得,乡土教材不仅要教家乡的知识,更要传授乡土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根植一粒种子。课本里的每一课内容更像一个窗口,让学生们打开窗子看乡土内容。
    王小平在每个地方做教材,都先做文化调查,出一个详细的教材编写大纲,争取得到项目地教育部门支持,再组织当地人分工、写作,其间会召开两到三次审稿会,由作者朗读自己的稿件,与会的本地文化工作者参与提意见。
    每次审稿会都开得非常激烈。“在审用于阿坝州羌族地区小学生的《沃布基的故事》‘我和爸爸去耕地那课’时,有一句写道,‘爸爸吆喝一声牛就撒着欢跑起来了’。这句刚念完,马上就有人提出,‘不对,我们羌人很少吆喝牛,我们都是唱牛歌的’。接着,就有人站起来,说牛歌是这样唱的,高亢而抑扬顿挫的牛歌就唱出来了,在座的都憋不住了,也跟着唱起来。会场上当时就是一片歌声。”王小平当时激动得眼泪都掉出来了,她说:“无论在拉市海,在湘西,还是在阿坝州,每个地方都有热爱自己本地文化的人,愿意为自己家乡的文化传承出力量,而且非常珍视自己的文化,不容许她有一点走样。”
    十年,王小平走过羌族、藏族、纳西族、彝族、土家族、苗族等地,出版了六本乡土教材。但由于经费原因,一个地方只能做一种教材。“基本上针对四年级学生,低年级年龄稍小,接受能力稍差,有的汉语说得不好。而五六年级、初中生课业压力太大。”
    王小平经常被问及“乡土教材到底给学生们带来哪些改变”,她坦言,孩子们不可能马上变成乡土文化热爱者,这件事有没有成效,得几年后甚至更久再看。很多老师在做课程开发和教研,孩子们在学习,这就是进步。“我走的地方越多,越希望孩子们留在家乡,丰富本地文化,少些空巢的村落”。
    如今,王小平正在重新编排《我爱拉市海》。她请了藏语老师商讨出版全藏文的面向安多藏族的乡土教材。与一些非少数民族地区接洽,商讨引入乡土教材一事。她希望筹到更多钱,系统安排接下来几年出版教材的事。
    68岁的王小平期待,未来有人取代她,将这件事接棒下去。
    京华时报记者  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