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转折
开闽三王像
提起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及意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宋元时期梯航万国、潮声起伏的刺桐古港,谈论的是东方第一大港的声誉与辉煌。殊不知,早在五代十国时,泉州在“开闽三王”的治理下,就已大力发展海上交通贸易,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风生水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早报记者 陈一鸣 颜瑛瑛 文/图
公元885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于河南光州固始县率近百姓氏农民起义军入闽,统一福建,建立政权,史称“开闽三王”。三王在世治闽33年,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经济、贸易、文化、海交等政策和措施,广施德政,治发闽疆。五代十国时,其他地方尚在战乱之中,泉州、福州乃至全省却是一派繁荣景象,使“蛮荒海辙”变成“海滨邹鲁”。“开闽三王”致力发展海上交通贸易,成为福建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 转折于唐末五代
泉州早期的海外交通史因文献记载的缺失或淹没,存在不少引起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将唐末五代这一历史时段视为泉州海外交通宏观发展周期的一个转折点,却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同。泉州海交馆原馆长、三王后裔王连茂告诉我们,这一时期对之后泉州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对泉州港在宋代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港,确实具有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和直接的关联性。
“有些学者认为,泉州的海外交通实际上是到了唐末五代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是宋代闽南大踏步快速发展的起始阶段。”王连茂介绍说,国际著名学者王赓武教授将五代之后的中国海外交通称之为“泉州时代”。他认为,五代南方各个“自然区域”对南海的单独贸易,虽也产生不少新的市场,但最显著的发展乃是“泉州时代”的到来。因为五代的泉州不仅是一个“能够满足南唐需求的南海商品中心”,而且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以与广州、福州匹敌的港埠”。
造船技术纯熟
为航海贸易开路
王连茂认为,若非王氏兄弟统一福建,建立政权,并在长达33年间,使福建境内“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很难想象会有后来留从效、陈洪进治泉时海外交通的持续发展,也不可能在北宋初出现那么活跃的海上交易。
在王潮统治泉州的7年间(886—892年),他“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又“兴义学,创子城,罢役宽征,保境息民,泉人德之”。王审邽接任泉州刺史后(893—905年),“居郡十二载,勤劬为牧,俭约爱民,童蒙诱掖,学校兴举,制度维新,足食足兵”。
审邽卒后,其子延彬对发展泉州海外贸易做出了较大贡献。他忠实执行叔父王审知“招来海中蛮夷商贾”、“尽去繁苛,纵其交易”的政策,在其任内,“岁屡丰登,复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飙,无有失坏,郡人藉之为利,号‘招宝侍郎’”。他的确做得很成功,不仅农业生产屡屡获得好收成,且因派发了许多船舶到海外贸易,赢得了民众爱戴。更加让人惊叹的是,26年间所派发的众多贸易船,居然无一失坠,均平安往返。这比之前王审知“岁自海道登、莱入贡,没溺者什四五”,显然要幸运得多。其实,它暗示着此时泉州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已经有很大进步且臻于成熟,这无疑是“泉州时代”到来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三王重视海交
催生海商阶层
当然,五代的重要性并不仅止于此。王连茂认为,纵观泉州海交史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五代所发生的海上交通的重大转型,还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观念形态的新变化,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影响深远。
其一,军阀割据所导致的海外商品流通渠道的阻断,促使地方统治者转而致力于开展对南海的直接贸易。不仅使泉州汇集着大量来自南海的香药珍宝,也从此开拓了海外的广阔市场。
其二,王氏兄弟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政策,为后来泉州海外贸易的极盛奠定了基础。
其三,由官方鼓动起来的海外贸易热潮,催生了海商阶层。它大大刺激了造船业的发展,并形成一支日益庞大的善于航海的专业技术队伍,为宋元时中国商船“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 准备了重要条件。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