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炳公浩气筑丰碑——王炳南生平事迹观瞻

2015-04-08 10:05:55来源:咸阳日报

打印 字号: T|T
  红色七月,我们相约阳洪镇好畤村炳公学校观瞻王炳南生平展,一同感受这位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经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外交家王炳南同志的传奇一生。

  此前,王炳南的侄子、88岁的离休干部王德明老人不辞辛苦,历经4个多月在新建的校办公楼重新整理布置了王炳南生平展。走进村落,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者迎上我们,他就是王德明老人。在3间80多平方米的大展厅,只见四壁展板丰富大雅,17个板块的内容图文并茂,令人肃然起敬。

  ■团结抗战

  1936年1月,受共产国际中共中央代表团指派,正在德国柏林大学留学的王炳南回国争取杨虎城和十七路军的工作,促进抗日统一战线。

  王炳南回国后的当晚,被安排在西安新城宾馆,第二天被杨虎城将军接到他在三原县东里堡的别墅密谈两天。王炳南充分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十七路军的前途命运,宣扬中共政治主张。杨将军兴奋地说:“你回来之前,我与中共方面有所接触,说话难免有所保留。现在,我们无话不谈,没有顾虑了”。

  受杨将军委托,王炳南亲赴上海洞悉社会各界和国民党内部对抗日的态度。他利用一切机会广交朋友,团结抗战。经著名爱国将领杜重远先生介绍,他回西安直接与张学良将军取得联系。从此,王炳南成了张、杨中间的联系人。

  12月11日,张、杨密商如何促蒋抗日。二人分析局势,认为蒋介石顽固不化,苦谏无效,已无路可走。可是谁都不愿先说扣蒋意图。张学良想起了王炳南,问杨虎城:“炳南不是在你家吗?找他出来商量一下”。“他这个人思想激进”,杨虎城说。“他是什么意见?”张进一步问道。“他主张兵谏逼蒋”,杨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张立刻赞同:“目前境况,这也不能不说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张、杨二人肝胆相照,作出了影响中国历史这一关键时刻的重大决策。

  12月12日凌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天刚亮,王炳南急匆匆回家告诉父亲“扣蒋成功”,说罢就匆匆离去。第二天,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人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当晚,王炳南向周恩来详细汇报了事变的整个情况,周恩来分别会见了张、杨二位将军,最终达成促使蒋介石放弃内战一致抗日,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此后,叶剑英专程探望王炳南夫妇,转达了毛泽东同志的问候,并说:“毛主席欢迎你们回到祖国”。不久,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分别给王炳南写信,赞扬他为西安事变作出的重大贡献。毛主席还在信中邀请王炳南的这位法国夫人王安娜访问延安,才有了后来王安娜撰写的《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一书。

  ■光明正大

  作为外交家的王炳南,不仅在与敌对国的外交较量中表现出铮铮铁骨、威武不屈,而且在党内的政治运动和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体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文革”刚开始不久,王德明去北京看望叔父王炳南,说到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张传单,上面有康生污蔑杨虎城是大军阀的谬论,他听说后立即火冒三丈:“我要和康生这个‘王八蛋’对质!杨虎城将军是毛主席早就肯定了的抗日爱国将领,怎么能让他胡乱诬蔑呢?”并托付王德明找到传单即刻寄来。收到传单后,他专程去找康生辩论,当面对其谬论据理反驳。但在那黑白颠倒的日子里,窃据高位的康生依势欺人、滥施淫威。第二天,他就被关进“牛棚”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但是,他始终无怨无悔。后来,在叶帅的周旋解救下他才免受迫害。

  1975年,“四人帮”在全国掀起批判邓小平的“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时任对外友好协会的王炳南在一次外事口的会议上公开赞扬邓小平。江青得知后说:“王炳南是公开反对毛主席的坏人,这下把天捅了个大窟窿。”有人暗中向王炳南透露,并建议:“你赶快写个检讨,就说自己学习不够,没有跟上形势,或许能过关。”而他淡定地说:“我实事求是,没有错。要说有错,那就是我自己跳出来的吧!”。第二天,得知此事的叶剑英副主席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首“王炳南同志斧正”的诗,这才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清正廉洁

  王炳南是中央国家机关选出的优秀共产党员,他艰苦朴素、作风正派、严于律己,深受同志们的尊敬和爱戴。

  他自1925年参加革命直到去世前的几十年中,共回过乾县老家三次。1984年是王炳南最后一次回老家。身居高位的他和弟弟王正南到北京火车东站买硬座票回到西安。组织上出于安全考虑,将他的行程通知陕西省委,省委安排好小车和陪护人员去西安火车站接他,被他断然拒绝。而是乘坐长途客运汽车回到乾县。他在自家仅有的点着煤油灯的三孔破窑洞里住了四个晚上,乡亲们深受感动。

  王炳南严于律己的作风历来受人们所称道。公家给他配的公车从来不让家属使用;他看望友人回来,一定要司机按里程交钱开收据;出访时,国外友人赠送他的私人礼品都坚持交公。中央曾对他廉洁奉公的事迹拍成专题片《历史艳阳天》在全国播放。

  1979年,王炳南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写了封《关于高级领导干部生活待遇中的几个问题》的长信,指出:“有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大搞特殊化,已在人民中威信扫地,他们与人们有一条鸿沟,这与全党团结搞‘四化’的大好形势极不协调”,“形势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现状,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胡耀邦看后高度重视,批转中央党校作为教材。

  ■爱民重教

  王炳南虽然长期在外为党工作,但对故乡却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不忘家乡人民的生活和教育事业。

  1962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王炳南回家乡探视、体察民情。当他看到当地群众吃着野菜、糠麸,饥寒交迫,大部分都出现浮肿时,不由得潸然泪下。到西安后,他把在农村所看到的情况转告给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张德生同志,恳请他放粮救人。张说,省上的粮食一粒都没有了,有的都是国库的粮仓,省上无权动用。他说:“你先开仓,救人要紧,我回京向总理汇报。”后经总理同意,陕西动用了国库的粮食,这才使老百姓没有受到更大的困苦。后来,王炳南却被“替农民叫苦”的罪名受到批判。

  王炳南去世后,人们从遗物中只清理出了他在接见外宾时才穿的两双皮鞋和四套衣服、几条领带。仅有的2万元存款,依生前遗言捐给家乡办教育。家人遵照医嘱,以这2万元为基础,四处奔波募集资金,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办起了一所完全小学。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习仲勋同志题写校名“炳公学校”。习老题字后感慨地说:“这个校名起得好!‘炳公’含有‘秉公’的谐音,希望大家都秉公办事。”为缅怀习仲勋同志,该校师生把6月10日习老题字的这一天定为校庆日。这最终实现了王炳南同志的遗愿,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奉献。

  王炳南同志光辉的一生在我们心中树起了一座共产党人的巍然丰碑。(咸阳日报 2014-10-14 师荃荣 王水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