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青铜之王——后母戊鼎

2015-03-27 09:19:41来源:北京日报

打印 字号: T|T

年代:商

    方位: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厅(三层二号中央大厅)
国博君

    如果要评选中国最具知名度的青铜器,无论怎么选,人称“青铜之王”的后母戊鼎一定会位列三甲。它通体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也是目前已知的全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写错了吧,小时候历史书上学的可是司母戊呀。没错,这位“青铜之王”改过名。

    此鼎在发现之初,因内壁所铸铭文形似“司母戊”而得名。“司”通祭祀的“祀”,意为“祭祀母戊”。后来,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完善,学者们发现,殷商时期字体书写比较自由,左右不分,上下不别,既可正写,亦可反写。“司”与“后”正好一正一反。因此,有的专家提出不同观点,认为“司母戊鼎”应更名为“后母戊鼎”。“后”指的是商王王后,“后母戊”可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之一。但是,对于“后母戊鼎”的命名问题,目前学术界仍然有多种观点。

    后母戊鼎的王者风范首先体现在体量上——铸造如此巨大的青铜器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光外范就需要使用几十块……足见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之规模宏大。而且,重达800多公斤的后母戊鼎,除双耳外,鼎身和鼎足是一次浇铸成型的,可谓铸造工艺上的一个奇迹。

    最让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个大块头,四足却是空心的!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为了节约铜料吗?

    研究人员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鼎身器壁厚约3至5厘米,而四足直径至少有15厘米。如果将四足铸成实心的,肯定会出现四足冷却慢、器壁冷却快的情况。依据热胀冷缩的原理,由于它们的膨胀系数不同,大鼎完全冷却后,四足与器身的连接处将会发生扭断。当时的工匠显然已经掌握了这一热力学原理,有意将四足铸成空心,从而避免了不同膨胀系数所造成的扭断。

    后母戊鼎上的纹饰充分显示出商代独特的粗犷原始之美。大鼎的外壁装饰着饕餮(tāo  tiè)纹、夔(kuí)纹,中心平素光滑,显得浑厚、庄重。四面的交接处,装饰着扉棱。鼎耳的耳背上有鱼的纹饰;双耳外侧,可以看到双虎噬人头的图案。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弦纹之上饰有饕餮纹。青铜器在铸造成型之初是金黄色的。可以想象,身形巨大、重达千斤的后母戊大方鼎三千年前出现在中原大地上时,是何等的金碧辉煌、威震四方。

    1939年,大鼎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当地的老百姓为了保护大鼎,将它重新深埋在地下,巧妙地隐藏起来,使这件国宝躲过了战乱。直到抗战结束以后的1946年6月,大鼎才重见天日。此后,大鼎被运到南京,由当时的中央博物院接收。新中国成立以后,后母戊鼎入藏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伫立在国家博物馆展厅内的后母戊鼎,不仅以它伟岸的身躯,展现着中国青铜铸造史上的奇迹,它更像是一位民族精神的守望者,静静地与凝视它的后人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栏目主持 赵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