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岷:天地精神寄一身

本报记者 蒋蓝/文 程豹/等图
主持人语
国学大师王叔岷(1914—2008)代表作有《庄子校诠》《史记斠证》《左传考校》,《斠雠学》则成为一门学问的系统理论。任继愈回忆:“……傅斯年对我说过,王叔岷有才性。傅先生说的才性,是《世说新语》用的词汇,指有史才,有史识,悟性好。”王叔岷百年诞辰,国内外学术界展开了一系列纪念活动,记者采访了王叔岷长孙王永平与青年学者胡开全,让后辈学生了解那一代学人治学育人、反哺社会,勤志服知的一生。
本期嘉宾
王永平,成都人,国学大师王叔岷先生的长孙。现任成都市龙泉驿区政协委员,成都市侨联委员,龙泉驿区侨联副主席。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开全,1976年7月生于龙泉驿区洪河镇,供职于龙泉驿区档案局;兼任四川客家研究中心理事、四川省民俗学会理事、成都市档案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龙泉驿区的地理和历史研究。
采访手记
2015年1月21日 洛带
校雠大家王叔岷,名邦浚、字叔岷、号慕庐,他以字行世,是华人学术圈广受推崇的历史语言学家、校雠大家。先生幼习诗书,喜读《庄子》《史记》《陶渊明集》,兼习古琴。1935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41年考入北京大学,师从傅斯年、汤用彤,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9年后任职台湾大学中文系。1961年后先后任教于新加坡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等。
王叔岷是一位有才性、善诗文、通古琴的国学大家,他桃李满天下,但其人其文在祖国大陆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究其原因,一是王叔岷先生主要在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传道授业,晚年才得以回归成都老家,居龙泉驿长子家,直至安然辞世;二是他的主业是校雠学。“校雠”一词本义只是指“校正文字”“订定篇次”两项工序,探讨过程中形成的学科也称为校雠学。王叔岷在此领域校勘古籍上百种,在校雠学领域的开创之功,在20世纪屈指可数。校勘古书本是坐冷凳的寂寞之道,专业学者认可此道的“无味之味”,非专业人士对此自然望而却步。
毕生从事校雠,生活是否也一丝不苟到刻板?王永平答:“爷爷风趣、和蔼,风度翩翩,一会儿是名牌西服,一会儿是牛仔打扮。他的车开得好,曾从吉隆坡独行到新加坡……”
据胡开全介绍:王叔岷有3个子女:国简、国璎和国瑜。老大国简生于1939年,出生40日,为避日机轰炸,由祖父耀卿公抱回老家抚养,国简后来任成都同安中学校长。1946年春,王叔岷还乡辞亲,看到父母喜爱长孙,决定将国简留下。直至1962年王叔岷与国简取得联系,方知父母已于1950年前后去世。1964年,先生取别号“慕庐”,取《孟子》中大舜“五十而慕” 之意,即50岁犹思慕父母。后来也才有了回忆录《慕庐忆往》。
王永平回忆起1991年自己随同父亲去新加坡国立大学看望王叔岷的情形:爷爷一口“川普”,对家人仍讲成都话。夏天我们都午睡了,他悄悄出门去为我们购买衣服、用具。见我们还没起床,就削好水果,连牙签也一一插好。我们起床时,爷爷已坐在沙发上静静看书,等候我们了……那时爷爷七十多岁,平时西装革履,有时又一身牛仔打扮,这是故意要让大学师生看看,自己并非“冬烘先生”。爷爷总觉得对不起我父亲,因为我父亲后来生活坎坷,学业也被耽误了。晚年的爷爷甚至想让我父亲去读大学,那时父亲都五十多岁了……
对话
勤志服知,而后可以反哺社会
洗净铅华,痛下工夫
记者(以下简称记):王叔岷的父亲王耀卿,号槐斋,曾任成都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国文教师,后与人创办成都女子私立高等中学。当年洛带镇上的湖广会馆里,供奉夏禹王,会馆中石刻对联即是槐斋先生所作。对联书曰:“传子即传贤,天下为公,心同尧舜;治民先治水,山川永奠,泽及湖湘。”由此可见家学渊源。
王永平(以下简称王):爷爷自幼喜欢读《庄子》,显然受家学影响深巨。在他完成《庄子校释》后,槐斋先生为其题诗:“十年苦志研老庄,一旦成铄书古今。”鼓励他由诗文步入朴学、勤奋探索奥义。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1939年毕业时,徐中舒先生鼓励他报考北大文科研究所,初审顺利通过。因战事延误笔试,王叔岷应邀任教位于长寿县的重庆联合高级中学,假期回成都应考,1940年9月得到傅斯年的亲笔录取通知。北大文科研究所因抗战附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0年12月迁到宜宾李庄栗峰山庄。
傅斯年当年招收了两个研究生,一是王叔岷,一是王利器,都来自四川大学,后都成了校雠大家。王叔岷的正导师是傅斯年,副导师是汤用彤。汤用彤在昆明,经常指导他的是傅斯年。史语所的一贯学风,对王叔岷影响极大。傅斯年提倡史料第一,不掌握原始史料就没有发言权。加上傅斯年学识渊博,言谈风趣,令王叔岷十分敬慕。傅斯年要求王叔岷先洗净铅华,从校勘训诂入手研究《庄子》。而汤用彤写信给王叔岷说,学术研究没有捷径,只有痛下工夫。“痛下工夫”的训诫,影响了王叔岷一生。
用抗战的精神来读书
记:我看过一个任继愈谈王叔岷的访谈,说王叔岷的“才性”,指有史才,有史识,悟性好,并不是专指“才子气”。
胡开全(以下简称胡):王叔岷受到傅斯年的鼓励和爱护,以校勘训诂为基础,博览群书,广辑资料,渐入学术之门。其实傅斯年本人就很有才性,他讲到《左传》就背一段《左传》,讲到《国语》,就背一段《国语》。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讲课也是这样。在大师指导下,王叔岷渐渐步入学术正轨。
记:这就有“傅斯年用金条买书供他专用”的事情。
胡:傅斯年发现王叔岷是个可造之材,着意培养。王叔岷选定题目为“庄子研究”,抗战期间物价很贵,一部宋版《庄子》的价格要用金条来计算,傅斯年就用金条买了一部《庄子》,专给王叔岷用,用完锁在保险柜里。抗战那么困难,傅斯年真是爱才若渴。傅斯年事务繁杂,不常在李庄,王叔岷主要靠自学。在李庄史语所整个学风影响下,他逐渐深入到史料考据,乐此不疲,找到了自己的学术天地。傅斯年说:“研究《庄子》当从校勘训诂入手,才切实。”要求他先把才子气洗干净,3年内不许发表文章。
为什么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还有那么多学子孜孜以求、成就斐然?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钱穆有一句话总结:我们要用抗战的精神来读书才对得起前方抗战的将士。
正如任继愈所言,王叔岷的“才性”,某种意义上指的是悟性,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同样的“校”,需要下判断,判断就看出你学术功夫的深浅。同样有那么多材料,可是判断的水平不一样。这就是有“才性”跟没“才性”的区别。王叔岷在史籍校雠之外,写出《庄学管窥》《先秦道法思想讲稿》这样的哲学专著,就与他的天赋才情有关。
培植基础,然后旁通
记:在《慕庐忆往》里,王叔岷多次提到“笃实”,研究学问要由实入虚,即由笃实而达空灵。
胡:“勤志服知”语出《庄子》,但说的是孔子,是中国人文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意指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一心一意为实现志愿而努力。王先生正是这一精神的践行典范。王叔岷后来总结李庄时期的治学经验:“把握住重点,喜欢哪一家的,要弄清楚……不要泛观,泛观抓不到重点,那没有什么成就。不要求博,最先要专,专下工夫下多了,自然要牵扯到很多书,自然就博了。下了苦功夫,牵扯多了,写不完,不愁没有书写,只愁没有时间写,一定要下苦功夫。”傅先生在台大教育年轻学人治学时也说:“不要逞博,要实实在在培植基础,然后旁通。”可见师徒的治学思路是一致的。王先生作为人文学人,服从知识分子的使命反哺社会,具体是通过著述、教书、关爱学生来体现。
记:王叔岷先生成就巨大,但也有学者认为,他的治学不甚符合傅斯年提倡的学术标准,即在新材料的发掘、新方法的使用与新学术境界的开拓等方面与所内同仁颇为异趣。
胡:这有王先生选择研究方向的问题,也与傅先生英年早逝有关。傅先生虽然要求王叔岷与王利器从校勘入手,但打好基础后,应有更为远大的学术规划,特别是一直跟在身边的王叔岷。到台大后傅先生鼓励他为中文系高年级开“校雠学”新课,当时王先生有些担心:“清代乾、嘉诸儒,尤其是王念孙、引之父子,虽精于校勘古书,但无有系统的‘校雠学’专著,我不敢教。”傅先生说:“你下过多年苦功夫,应该可以教,一面教,一面试拟新系统,再求进步。”这可以看作傅先生有意让先生在校勘方面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今后似乎还有新的研究方向交给他。但由于傅氏不久去世,其倾注在先生身上的规划蓝图没有呈现。后来王先生作《史记斠证》,也是因为傅先生曾说过,“如果想以一人之力成《史记》之考证,是办不到的,”但他以17年完成了巨著。
杜鹃声声,欣回故土
记:1992年,王叔岷回到故乡,感受如何?
王:爷爷探访了成都石室中学,当年他与同学结为“梅花五子”,别号孤鹤,一生孤傲之性始现端倪。他努力回忆那时成都街道的模样,但完全回忆不起来了。他回到家乡洛带,湖广会馆早已改变,左边改为茶社,右边改为民房。他看到早年父亲所作的石刻对联宛然,十分激动,又去洛带镇下街61号、63号、65号,站在自己曾住过的老房子门口,老泪纵横。
1992年子女陪同他到北京大学访问,因为是自己来的,要排队登记,他一看见威严的门卫,立即拂袖而去。直到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他与任继愈、季羡林等一起受到校方的隆重礼遇。
记:王先生是如何回到洛带居住的?
王:爷爷2001年在台北做了胰腺手术,他在病床上告诉姑妈王国璎:“我要回家乡四川。”2002年爷爷终于回乡居住,窗前杨柳成荫,时有杜鹃鸟穿梭飞鸣,他欣然说,这就是故乡的呼喊。离家数十载,他是如此的思念故土,企盼回乡。爷爷最重情,无论对恩师还是对家人、故旧和学生。爷爷自1941年进北大文科研究所,至1951年在台大教书,追随傅先生十年,每每提及傅先生就涌起无限的敬爱和怀思。1946年他打算出版《庄子校释》一书,两次婉拒傅先生为其写序,傅先生不以为忤,还将此书推荐给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爷爷回忆这些往事,依然感念不已。
爷爷平时喜欢看电视播出的戏剧,一般都在看书,不多言,更不外出。学者蒙默、徐亮工等曾来探望,海外学者来得多。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我们急着扶爷爷出去,他打趣说:“不急,不急,台湾经常地震,已经摇习惯了。”2007年,中华书局从各出版社引进版权,花费百万元首次在大陆大规模出版精装本的王叔岷著作集14种19册,这让我们倍感欣慰。爷爷在台湾获得“终身文化成就奖”,把奖金加上自己的存款计750万新台币捐出,在台湾大学文学院成立了“王叔岷基金”,用于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爷爷曾对父亲说,他想捐款给故乡成立教育基金,资助和奖励家乡的贫困学生和优秀学子,我希望能完成他的遗愿。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