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福祥 闯关夺“艾”十年路

2015-02-03 09:13:44来源:黑龙江日报

打印 字号: T|T
 
 □本报记者 那可

    办公桌上的电话不时响起,病人病情的每种变化,医护人员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他这里。遇到突发状况,他就要立即奔到病房去。这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福祥的日常工作。如果赶上出门诊,节奏还要更快。近些年艾滋病发病率持续增高,住院治疗人数一直在攀升。无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在近距离跟艾滋病打交道的时候都非常的敏感和小心,王福祥的出现总会让医护人员格外安心。

    十年前,王福祥博士毕业来到了感染科,开始了与人们谈其色变的艾滋病的斗争。十年间,他潜心钻研防艾抗艾课题;他的团队共接治了800余名艾滋病患者,无一死亡。

    十年坚守 “冷板凳”上的研究者

    王福祥介绍,他在第四军医大学读博士时,导师孙永涛刚刚结束在美国的研究工作,正着手将国外的一些先进治疗经验引进我国,作为孙永涛的首批博士毕业生王福祥从导师那里学到很多。

    2004年,博士毕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王福祥经历了坐“冷板凳”的时期。“那个时候艾滋病在我省发病率处于极低的水平,全年需要治疗的病人总数都在个位数。”王福祥将他的主要精力都投放在了研究、培训以及艾滋病的预防工作上。先后承担黑龙江省卫生厅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基金等的课题研究项目。在国家级杂志发表专业论文57篇,先后获2013年度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名);2014年度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名)。诸多研究项目均填补了省内空白,也让我省的艾滋病研究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令王福祥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底接诊的11岁艾滋病感染者小天天。小天天3岁时失去母亲,父亲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全家仅靠着爷爷的残疾人救济金艰难生活。当家人拿出全校同学的3300元捐款来到医院时,小天天病情已异常严重。经过抢救,孩子的生命保住了,医院又向国家申请了抗艾滋病免费治疗药物,但小天天的后期治疗面临着很多问题。医院联合媒体向社会各界为小天天筹集善款,志愿者在寒冬走上街头募捐,为小天天的后续治疗攒下了费用。王福祥说,那时的志愿者和献爱心的人也许想不到,现在的小天天已经是一个身高一米八的大小伙子,并凭借自己的努力顽强地生存着。艾滋病真的不是那么可怕。

    奋战一线 为我省建立艾滋病治疗体系

    2008年前后,我省艾滋病的发病率开始明显递增,感染渠道也从血液传播转变为男男同性传播。以往年均仅个位数的患者数量,逐渐递增至二三十个。与此同时,社会对艾滋病的认知和接纳依然处于极低的水平。王福祥说,社会对艾滋病一直有妖魔化的理解,这种风波,当时已经蔓延到医疗界。由于就诊的艾滋病患者通常需要多个科室部门的介入救治,一时间协调医疗资源成了他每天的工作重心。

    “恐惧和歧视比疾病本身更可怕”,王福祥说,“如果医护人员都畏艾如虎,怎么可能让社会大众理解艾滋病呢?因此让艾滋病患者接受正常治疗是必须要做好的工作。”王福祥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如今我省艾滋病毒携带者就医治疗不再有制度上的任何歧视。而这些年参与艾滋病救治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例感染艾滋病的事实,有力破除了诸多不实传言。也在这几年间王福祥培养了3名博士和4名硕士,学生中有专攻感染病学的,但更多的是像他们的导师一样,将研究方向定在了艾滋病上。

    如果说过去作为我省首批艾滋病专家王福祥一直在孤军奋战,那么这些年的梯队建设已经颇有成效。

    2008年,王福祥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感染科研究学习时注意到,对于艾滋病的病理研究,国内已经不比发达国家落后,但在治疗层面我们的药物种类还是过于“单薄”,常用药只有几种,而美国有三十多种,且艾滋病经过积极治疗可以生存到正常寿命的理念,在发达国家已经深入人心。王福祥说,最值得欣慰的是从2004年7月治疗第一名艾滋病患者至今,他救治过的艾滋病患者没有一例死亡,而他所在的医疗机构治疗艾滋病患者总人数已经突破800人,我省艾滋病治疗体系的建立初现成效。

    仁心仁术 汶川救灾、抗击埃博拉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正在工作岗位上的王福祥接到通知,紧急前往四川灾区医疗救援,他来不及回家,当天直飞往汶川县城,到达现场后就开始了会诊、防疫等各项工作。当时的补给让首批灾区医生在第一周只能吃方便面、面包,但正是像他这样无数不辞辛苦、忘我工作的医生,汇集到灾区,使灾民的伤痛降到了最低点。

    2014年9月,作为感染科专家,王福祥再次接到国家召唤,作为我省首批3名专家赶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王福祥说,作为感染科医生他有多次抵达灾区和病源一线的经历,但这一次的感受完全不同。因为此前掌握到的信息有限,疫区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是否有中国人被感染?药品、医疗状况如何?一连串问题在近40个小时的航程中不断在大脑中回闪。9月17日医疗队到达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医护人员的驻地很简陋,而埃博拉出血热隔离中心距离驻地不足500米。医护人员怀着坚定的信念开始了在蒙罗维亚的医疗援助工作。

    完成任务回国后,偶尔在繁忙的工作中抽身片刻,王福祥总会回想起利比里亚的夜,是那样的寂静、漆黑,让人能充分冷静下来,不断追问自己的内心。他说,艾滋病专家、感染科医生这样特殊的职业,带给了他无数的光荣和宝贵的经历,走在这条路上,他由衷地感到内心的丰盈。

    图为王福祥(左)在利比里亚。图片由王福祥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