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专家谈腊八 “祭祀”文化在山西仍有遗存
在“腊八”这天,大家会吃腊八粥、腌制腊八蒜,其实这一习俗在中国已逾千年。
“山西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各地风俗略有不同,因此,在山西过腊八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特殊风俗的。”1月27日,我省国学专家、文瀛书院院长卫方正向大家解读了腊八节的起源、山西习俗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据介绍,“腊八”节最早起源于周朝。那个时候,进入每年最后一个月后,人们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进行两件祭祀——蜡祭和腊祭,而腊祭更为重要,因此称每年最后一个月为“腊月”。腊祭最早的祭品是肉类,但后来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加之五谷、豆类较为平民化等原因,祭品也因此转化为“腊八粥”。
“腊八”节是否与佛教有关呢?卫方正表示,其实“腊八”节最早并非起源于佛教。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也有腊月初八这一节日,所以就与中国的“腊八”高度重合了。
在山西,又遗存着怎样的独特风俗?是否对“祭祀”文化有所传承呢?“忻州的岢岚县,会提前一天即腊月初七打‘腊八人’,也就是先在河里捞一块大冰,加工打磨成人的形状,立在粪堆或垃圾堆上,再用熬好的红粥冻成帽子的形状戴在冰人头上。”卫方正说,这一习俗在别处从未见过,应该是最早起源于腊祭,腊祭的对象包括门神、灶神、路神等,都是与人们生活起居有关的神,将冰人放在粪堆上也许正是祭祀庭院之神风俗的遗留吧,可谓“活化石”。
“而在朔州的应县也有类似打冰、熬粥的习惯,即把打来的大冰块放入锅内,第二天一大早用融化的冰水来熬粥,因为冰晶相对清洁纯净。这两个县都属于晋北一带,相对来说冬季气候寒冷,都有打冰的习俗,而且粥一定要熬成红色,全家人都必须喝,可以说是一种重要的仪式和饮食习惯。”他还指出,山西向来有小杂粮之乡的美誉,各地有各地的精彩与特色,尤其是近些年山西引进了很多以前没有的农作物,让山西人的腊八粥变得更加精彩,如岢岚县引进的红芸豆好吃有营养,又如静乐县引进的藜麦也是一种罕见的农作物,个大味香,“所以说,腊八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的融合,如今更体现了中国尤其山西固有农作物与外来农作物的融合,是一种对全世界的融合,真是‘一碗粥中煮天下’啊!”
卫方正认为,我们应该了解,“腊八”节是对天地神灵、祖先的祭祀,这是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一方面应接纳和包容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也必须尊重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
相关链接
腊八民俗:喝腊八粥
吃腊八粥的意义有: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合作、营养、淡泊、方便、感恩、欢喜(以粥代茶)、结缘等意义。天津民俗在腊八前一晚,善男信女捻豆做粥,每捻一豆,曰结缘豆。因此做一诗:“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信士弟子熬粥夜,善念佛声结善缘。”
腌腊八蒜
中国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根据有关资料,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本报记者李尚鸿
(原标题:国学专家谈“腊八” “祭祀”文化在山西仍有遗存)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