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中医870余载29代传人欲建博物馆
中新网晋中2月19日电 题:祖传中医历经870余载29代传承 后人欲建博物馆纪念
汾河之滨,三晋腹地,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三千米外的道虎壁村,始于南宋、延续870余载的王氏中医妇科学术流派即发源于此,经29代传承,生生不息。19日,记者见到王氏妇科第28代传承人王金亮,去年退休后他被再次返聘回医院工作,虽已年过花甲,依然精神矍铄,谈锋甚健。
家中一幅起源于南宋金时期的传世家谱及王氏祠堂碑文,记载着王氏妇科的悠久历史,“我族王姓,本商朝比干丞相之后,世居太原琅雅二郡。”始祖王厚,原是宋朝名医,迁居山西平遥东泉镇,为泉乐里三甲中人,王氏后人自此累世业医,且家传不断,名医迭出。
据历史记载,元朝皇帝曾赐于八世祖王士能龙衣,并封王氏后人为历代良医,十二世祖王伯辉被大明皇帝封为世承先代医人。
王金亮生于这样的中医世家,弟兄5个,排行老二,自小便对祖父王裕宽、父亲王培昌行医耳濡目染,但直到9岁才被允许涉猎家传书籍,“一开始就是背书,《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黄帝内经》中医经典及家传的《王氏家传汤头》等书,虽然当时并不知文为何意。”
王金亮回忆,因祖父王裕宽信奉儒家思想,家教甚严,“吃饭不能言语,见长辈要鞠躬问候……学习方面更严,经常不定时‘抽查’,他说出汤头,我们就得把方子写出来,否则就得挨罚。”
1968年,16岁的王金亮开始随父王培昌外出行医,此时曾背诵过的那些“不知所云”的中医经典有了用武之地。1978年,经山西中医学校专业系统学习,遵王氏妇科独特理论基础,加之临床实践,王金亮形成了自己的临床特色,名气大增。其兄其弟亦各有建树。
经过数百年传承发展,王氏妇科理论被后人不断完善。“记忆中祖父还是竖着写方,一般只用十味药,药方较死板;到了父亲第27代,社会开始有了西医,药方思路更广。”王金亮介绍,近30年随着西医的快速发展,中医渐显式微,“现在我们也必须懂得西医理论,临床上借助西医,但用药还是王氏妇科的思想。”
王氏妇科流派传承29代,历时870余载,中国罕见,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中国官方批准其后人建立“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以挖掘、传承、弘扬和推广王氏流派的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方药。
受封建礼教影响,王氏妇科有“家传医术传媳不传女”祖训,认为“女出外乡,恐其医术流于他人”。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王氏27代才有王氏女子继祖业、列杏林。
“现在更加开放。”虽然多数王氏后人身居小县城,但其“追随者”遍布全国。王金亮告诉记者,自己带过的学生不下百人,有过拜师仪式的十几人,来自山东的张女士为学习王氏妇科甚至举家迁入平遥。
历经战争及文化大革命,王氏妇科许多珍贵文物、牌匾、药柜、药具未能保存,甚至传世书籍多失散,现仅存《王氏家传脉诀》、《家传汤头》、《家传丸散膏丹灵》手抄本,被后代及中医界视为传世之作。
如今,王氏妇科29代传人渐成传承主力,王金亮等同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整理王氏妇科的理论经典,“现在我们正在筹划建立一个王氏妇科博物馆,展览相关的雕塑、碑文、字帖等。”
“躬耕岐黄情未了,一生心事在杏林。继祖业勤奋不倦,兴中医吾辈有责。”挂在王金亮办公室牌匾的话,道出了王氏妇科生生不息的根本。(完)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