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明代灵州三贤与“三贤祠”

2015-01-20 14:39:56来源:新浪博客

打印 字号: T|T
明朝时期,灵州因属西北边防军事重镇,朝廷不断派遣重要官员驻守此地。这些官员或修城设防、参与战事,或管理地方、兴修水利,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三边总戎杨一清和兵部尚书王琼。他们离任后,灵州乡官为纪念其功绩,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修建了“杨王二公祠”,俗称“二贤祠”。天启二年(1622年),河道总督张九德在灵州修河筑堤、治理水患,其功绩可与杨一清、王琼居同等地位,因此灵州人士在“二贤祠”内又为张九德塑像,合称为“三贤祠”。

  三边总戎杨一清:灵州筑长城
  杨一清(1454年-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祖籍云南安宁州(今云南安宁县),后入籍镇江丹徙县(今江苏镇江丹徒区),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明正德至嘉靖年间,杨一清曾三次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弘治十八年(1505年),鞑靼大举入侵宁夏等地,他亲至灵州部署御敌防务,鞑靼因慑服而不敢入掠。杨一清主张遏虏御边,他上奏朝廷增筑长城,添设墩台、城堡,增强防御力量。杨一清积极奔走,于正德二年(1507年)开始修筑灵武横城至花马池长城,修至清水营时,士卒因“饮食不善”而叛乱,他妥善安排筑边兵卒衣食,下令筑完花马池后停工。杨一清后因遭朝中权臣刘瑾诬陷被捕,经大学士李东阳解救出狱后回到镇江老家。
  正德五年(1510年),藩封宁夏的安化王朱寘反乱,杨一清被重新起用,以都察院右御使身份率兵3万前往宁夏镇抚。行至途中,得知以前的部将已将叛王擒获。当时宁夏大乱初定,人心惶恐不安,他沿途发布告示,指明宁夏反乱者只是少数人,多数人都是被逼胁迫,朝廷只诛首恶,不究胁从。到达宁夏后,杨一清疏散了灵州的兵马,询问老百姓的疾苦,改革社会制度中的弊端,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受到民众的信赖。他还劝宦官、监军张永上奏皇上,诛杀了奸臣刘瑾。
  杨一清认为宁夏边军的困苦来源于繁重的兵差,于是下令镇守太监张弼、总兵官杨英等退出军卒2000余人。朝廷以杨一清抚定宁夏之功,晋级为太子太傅。任吏部尚书后,他仍关心宁夏边防事务。嘉靖七年(1528年),重修花马池至灵州一带长城,杨一清推选修边的大臣,筑修长城的时间、尺寸规格、役夫的食宿、防止虏侵的措施等。在总制三边军务期间,他“雅性静重,所过秋毫无犯,与将士同甘共苦”,受到灵州士民的爱戴和敬仰。
  杨一清一生虽然位高权重,但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嘉靖八年(1529年),他因与朝廷重臣张璁政见分歧,受诬陷后被革职,一年后病逝家中。
  杨一清不仅是明朝名臣,也是诗坛高手,他创作的诗歌感情真挚、视觉独特、雄浑苍凉,在明代诗坛上是与李东阳并驾齐驱、鼎足而立的双雄。
  在杨一清离世27年后,灵州乡官王堂、周镛等人为缅怀他和王琼在灵州修筑长城的功绩,于灵州城北修建了祠堂,时任宁夏巡府霍冀撰写了《杨王二公祠记》,并刻石碑以示怀念。

  兵部尚书王琼:灵州修二道边
  王琼(1459年-1532年)字德华,号晋溪,山西太原府人。嘉靖七年(1528年)为兵部尚书兼都御史,代王宪督理陕西固原、宁夏、延绥三边军务。
  当时,北寇频频侵扰灵州、花马池边地,边境形势紧张。王琼到任后,派梁震等部将出击敌人,斩首70多人,灵州才得以安宁。之后,他调集3万大军,在灵州与花马池边地“分道出击,耀兵塞下,北敌远遁”。王琼巡视考察了三边防务,发现明成化年间余子俊修筑的河东墙多已坍塌毁坏,失去了军事作用,于是决定重修这段长城。
  他先试点修筑花马池至定边之间的长城,于嘉靖九年(1539年)完工。当年冬天敌寇侵犯,果然不能穿越。于是他“复请疏,自红山堡之黑水沟至南山口,皆大为深沟高垒,峻华夷出入之防”。王琼用分段负责包干的方法,将垒筑高墙与深挖沟壑的形式互相结合,于嘉靖十年(1531年)3月动工、10月完工,修筑长城180公里。
  这段被称为“深沟高垒”的长城,共修设4道关门,分别叫清水营、兴武营、安定堡,盐池县北边的关隘称作“长城关”,高耸雄壮的关楼上书“深沟高垒”、“朔方天堑”、“北门锁钥”等字。王琼修筑的这段长城在余子俊修筑长城以南,又名二道边,俗称内边。他率领副使齐之鸾等将士沿边察看工程建设情况,当行至兴武营时,看到征西将军周尚文负责修筑的长城后,即兴挥毫写出了《阅视征西将军周尚文墙堑》一诗。
  长城关气势雄伟,登高远眺,朔方形势尽显眼底。王琼写有《九日登长城关楼》一诗:“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这首诗描写重阳节登上长城关楼时所见的雄阔景色,并以听到敌军已撤出黄河以南地区,军中不用再戒备森严的消息,来衬托修筑长城的作用和意义。全诗洋溢着豪迈兴奋的感情,这在众多的长城诗中并不多见。
  王琼在灵州、花马池等地留下了足迹和诗文,他的诗反映出明代边防的严酷现实和他忠于国事、勤劳为政的可贵精神。如今长城关建筑已毁,仅存高大的土筑墩台,长城关附近的长城遗址犹存。
  王琼在明代激烈的党争中坎坷起伏、评说纷杂,但在灵州的政绩却受到了地方人士的高度称赞。灵州乡官将他和杨一清同称为灵州二贤,修建了“二贤祠”以示纪念。

  河道总督张九德:灵州治河堤
  张九德,字威仲,号曙海,浙江慈溪县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任宁夏按察副使宁夏河东兵备,驻守灵州。
  灵州城自明洪武年间以来,因河水侵袭曾数次迁徙。天启二年(1622年),黄河再次决口,洪水威胁着灵武州城,城内居民惊慌失措,纷纷议论再迁城址。张九德认真视察了河道水势、地形,提出河堤用泥土夹杂柴草修筑难以抵御河溃,决定在河水中投以巨石筑堤,抗拒水患。
  张九德主动捐出俸银200两,又动员灵州官绅捐银1400两。他亲造船百艘,于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开始采运青铜峡的石头,在灵州城南10余里处筑堤。工程刚开始时,因河床都是流沙,石堤一边修筑一边崩溃,人们议论纷纷。张九德毫不气馁,坚持自己的主见,一天投石达800艘船,3天后堤基定固,在黄河堤首垒石40余丈以挡猛水,并向北依次垒石延伸。
  这项工程历时近3年才宣告完成,筑石堤总长6000余丈。石堤筑成后,黄河水西移,每年节省大量修河费用,不但解除了黄河威逼灵州城的灾害,还淤出不少肥沃的耕地。原计划需要3000银两,实际只用了910两,原来筹集的1400两还有剩余,可再用来治理秦汉渠。
  刚到灵州任职,张九德就视察渠务,见秦渠年久失修,渠溃水泄,农田无水可灌,他决定治理水患,疏通渠道。他把自己的俸银捐出,亲自督导,不到半年时间,修筑完成长400丈高大坚实的石砌渠堤,使秦渠成为可导无涸的利民渠。灵州士民把他修建的这段河堤称为“张公堤”。针对汉渠无尾闸、排泄不畅、渠水常浸田废耕,张九德又主持开挖芦洞(今清水沟洞),长13丈5尺,高、宽各3丈5尺,自秦渠北岸抵洼桥,疏通渠沟35里,排泄秦汉之尾水入黄河,解决了汉渠的水涝。这条渠道用时不到3个月,仅耗银56两,恢复良田数百顷,每年增加税额数千石。
  另外,张九德还发明出一种叫“水戽”的取水灌田用的农具,当时人们称之为“张公车”。他连续3年完成了三大项水利工程,使灵州的老百姓从中受益。
  明代,灵州因是边防重地,地方官吏普遍重武轻文。张九德在灵州任职期间兼管灵州学政,他很重视文化教育,每月初一或十五都到学宫里讲课,每月都有课试,年终还要考核。由于他的督导和关心,灵州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天启元年(1621年)的科考成绩很好,被乡邻传为美谈。
  张九德离任两年后,灵州乡官思念他治水为政的业绩,便为其塑像,与修建筑长城的杨一清、王琼合奉祭祀,改“二贤祠”为“三贤祠”。由张九德撰写的《灵州河堤记》和太卜崔尔进撰写的《灵州张公堤记》,记载了他筑堤治河的事迹。

  链接:“三贤祠”寻史问迹
  据宁夏巡府霍冀写的《杨王二公祠记》记载,嘉靖三年(1557年),灵州乡官王堂、周镛等人感今追昔,于是集资修建“二贤祠”。祠堂有两道门,围墙内有10间房屋,正堂中间是杨一清和王琼的彩绘塑像,两侧厢房中是李端澄和齐之鸾的彩绘塑像,院落中立有《杨王二公祠记》石碑。当时该建筑规模恢宏。
  70年后的天启末年,“二贤祠”改为“三贤祠”时,正堂中增加了张九德的塑像,院落中竖立有《灵州河堤记》、《灵州张公堤记》。翰林南居仁撰写的《三贤祠碑记》,记叙了二贤祠改为三贤祠的缘由。御吏沈犹龙撰写的《张公去思碑记》,记叙了张九德在灵州任职期间的感人事迹,表达了灵州人民对张九德的深情缅怀。这些石碑文笔流畅,叙事扼要清楚,抒情真切感人,是宁夏水利史中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当时三贤祠的规模和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无疑是明代灵州重要的一处人文景观。
  在乾隆《宁夏府志》、嘉庆 《灵州志迹》、《朔方道志》等一些志书中,均有关于杨一清、王琼和张九德的事迹和所建三贤祠的记载:“三贤祠,在州内,记总督杨一清、王琼,河东道张九德,今皆废。”说明到了清朝乾隆时期,三祠词已经停止了祠祀,建筑物也逐渐毁圮了。
  上世纪50年代初,灵武的文史学者陈永中先生,曾在灵武城东北门外秦渠末稍的桥边见到过一块碑额刻有“三贤祠”字样的石碑,碑身刻有文字,碑座下部埋入土中。1955年在该地修建石桥时,将这块石碑做为建桥材料压在桥下。如今,在灵武城东北门外果园之中沿着秦渠寻找,偶而还能在渠口或斗闸间看到明代石碑的残件。
  明代灵州三贤随着历史的车轮离我们渐行渐远,甚至已被世人淡忘。那些记载三贤的石碑,或许有一天还会重见天日,引起爱好寻古探幽者的丝丝追忆。(刘宏安 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