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徽派古祠堂变身文化礼堂 三头村人的精神家园

2014-12-21 16:22:36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沈妍 王川 胡坚伟 编辑:李建刚

打印 字号: T|T


杭州网络媒体联合采访小队走进萧山戴村三头村文化礼堂 


三头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村民们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65岁任寅初告诉记者:“又可以看戏了。”

在萧山戴村镇三头村有一个任氏宗祠,名字很特别,叫“怡怡堂”, 意为“兄弟和睦”,距今已有260多年历史。2013年,这座百年徽派祠堂重新进行了修葺,“变身”成为了村民们活动的新场所。

百年徽派古祠堂“变身”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村民任寅初今年已经65岁了,在他的记忆里,“怡怡堂”是由任氏的祖先于乾隆年间建造的。多年来,这座历史悠久的“怡怡堂”一直是村里重要的文娱活动场所。“在20世纪50年代,‘怡怡堂’还当过村办学校的校舍。”任寅初说,在他们那个年代,“怡怡堂”的文化氛围已经非常浓厚了。

然而,由于历史年轮的洗礼,这些年来,“怡怡堂”变得越来越破落,尤其是遭遇两场大火之后,祠堂里的戏台也没有了。2012年,三头村的村民们决定齐心协力共修“怡怡堂”。

新落成的“怡怡堂”面积有1100余平方米,走进这座古色古香的祠堂,楼台峻雅,画栋雕樑,丹墀粉璧,整个建筑流露着精致的徽派古典风。

据三头村党委副书记丁金良介绍说,翻建一新的“怡怡堂”在保留戏台、厢房、天井等古色古香的元素外,融合农家书屋、怡怡讲堂、美德事迹展示厅、春泥计划活动室等功能,设立了“名人馆”、“家谱馆”、“农耕馆”、“书画馆”四个场馆,“新祠堂还兼具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多种身份,立志成为全村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

最让任寅初高兴的是,祠堂里的戏台——万年台也重新修建了,成为了村民们的演出舞台。“祠堂修好了,大家就又可以聚在一起看戏了。”

不光有戏台,还有文化广场。丁金良介绍说:“正对礼堂有一个约1800平方米的广场,如今它已经成为了村民们的健身舞广场,一到晚上,村里的排舞队伍一字排开,跟着音乐扭动起来,场面很壮观。”

古祠堂装进新文化 村野间的精神家园

自从有了文化礼堂,任寅初的业余生活丰富了不少,闲暇的时候过来听听讲座、看看戏曲、读读书、健健身。

走进礼堂二楼的农家书屋,发现这里的藏书非常丰富,在古色古香的祠堂里,细细品读藏书,想来也别有一番情调。任寅初高兴地说:“在这里随时都能看到书,太好了。”

书屋的建成也受到了不少村民的好评。“以前想看书,都要自己跑到街上去买,如今好了,‘图书馆’建在家门口,走不了几步就能在祠堂里借书,真方便!”一位正在借阅书籍的村民对农家书屋赞不绝口。

除了书屋之外,在广场边还有一个修葺一新的水池,围绕水池而建的,有一条长长的文化长廊和一个别致的石亭,这些都是和文化礼堂一起修建的。在文化长廊上,记载了村里的历史沿革、物产特产、企业家风采、先贤故事等。

今年9月6日,“怡怡堂”正式落成,恰好也是三头村一年一度的八月十三庙会。按照村里的习俗,这一天外嫁女都会赶来宿山念佛,村里还会请来戏班搭台唱戏数日,今年也不例外。“我们把其中一场戏搬到了宗祠的万年台,这赋予了古祠堂新的意义。”丁金良说道,“今后村里将把文化礼堂建设和任氏宗祠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内涵,不断挖掘本村传统文化,将这里打造成为百姓的精神家园。”

今年萧山新建40个文化礼堂 实现‘随点随送”

今年,萧山区计划新建文化礼堂40个,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思想内涵,打造村民的精神家园,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享受文化的熏陶。

在萧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邵宏看来,农村文化礼堂不仅硬件设施要好,更重要的一点是礼堂里的活动要好,要通过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文化礼堂的作用,今年年初,萧山区推出了“随点随送”的活动,“我们整合了萧山区20多个部门的资源,推出了20多个大服务,只要老百姓一个电话,我们就把服务送到他的身边。”邵宏说。

今后,萧山区还将进一步扩大文化礼堂的覆盖面,做好“管”和“用”两篇文章,将文化礼堂做大做实,把文化礼堂打造成为老百姓喜欢来、愿意来的精神家园。


村民展示三头村文化礼堂的悠久历史


听三头村村民讲述他们的农村文化生活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沈妍  王川 胡坚伟    编辑:李建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