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古祠堂变身文化礼堂 三头村人的精神家园
杭州网络媒体联合采访小队走进萧山戴村三头村文化礼堂
三头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村民们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65岁任寅初告诉记者:“又可以看戏了。”
在萧山戴村镇三头村有一个任氏宗祠,名字很特别,叫“怡怡堂”, 意为“兄弟和睦”,距今已有260多年历史。2013年,这座百年徽派祠堂重新进行了修葺,“变身”成为了村民们活动的新场所。
百年徽派古祠堂“变身”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村民任寅初今年已经65岁了,在他的记忆里,“怡怡堂”是由任氏的祖先于乾隆年间建造的。多年来,这座历史悠久的“怡怡堂”一直是村里重要的文娱活动场所。“在20世纪50年代,‘怡怡堂’还当过村办学校的校舍。”任寅初说,在他们那个年代,“怡怡堂”的文化氛围已经非常浓厚了。
然而,由于历史年轮的洗礼,这些年来,“怡怡堂”变得越来越破落,尤其是遭遇两场大火之后,祠堂里的戏台也没有了。2012年,三头村的村民们决定齐心协力共修“怡怡堂”。
新落成的“怡怡堂”面积有1100余平方米,走进这座古色古香的祠堂,楼台峻雅,画栋雕樑,丹墀粉璧,整个建筑流露着精致的徽派古典风。
据三头村党委副书记丁金良介绍说,翻建一新的“怡怡堂”在保留戏台、厢房、天井等古色古香的元素外,融合农家书屋、怡怡讲堂、美德事迹展示厅、春泥计划活动室等功能,设立了“名人馆”、“家谱馆”、“农耕馆”、“书画馆”四个场馆,“新祠堂还兼具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多种身份,立志成为全村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
最让任寅初高兴的是,祠堂里的戏台——万年台也重新修建了,成为了村民们的演出舞台。“祠堂修好了,大家就又可以聚在一起看戏了。”
不光有戏台,还有文化广场。丁金良介绍说:“正对礼堂有一个约1800平方米的广场,如今它已经成为了村民们的健身舞广场,一到晚上,村里的排舞队伍一字排开,跟着音乐扭动起来,场面很壮观。”
古祠堂装进新文化 村野间的精神家园
自从有了文化礼堂,任寅初的业余生活丰富了不少,闲暇的时候过来听听讲座、看看戏曲、读读书、健健身。
走进礼堂二楼的农家书屋,发现这里的藏书非常丰富,在古色古香的祠堂里,细细品读藏书,想来也别有一番情调。任寅初高兴地说:“在这里随时都能看到书,太好了。”
书屋的建成也受到了不少村民的好评。“以前想看书,都要自己跑到街上去买,如今好了,‘图书馆’建在家门口,走不了几步就能在祠堂里借书,真方便!”一位正在借阅书籍的村民对农家书屋赞不绝口。
除了书屋之外,在广场边还有一个修葺一新的水池,围绕水池而建的,有一条长长的文化长廊和一个别致的石亭,这些都是和文化礼堂一起修建的。在文化长廊上,记载了村里的历史沿革、物产特产、企业家风采、先贤故事等。
今年9月6日,“怡怡堂”正式落成,恰好也是三头村一年一度的八月十三庙会。按照村里的习俗,这一天外嫁女都会赶来宿山念佛,村里还会请来戏班搭台唱戏数日,今年也不例外。“我们把其中一场戏搬到了宗祠的万年台,这赋予了古祠堂新的意义。”丁金良说道,“今后村里将把文化礼堂建设和任氏宗祠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内涵,不断挖掘本村传统文化,将这里打造成为百姓的精神家园。”
今年萧山新建40个文化礼堂 实现‘随点随送”
今年,萧山区计划新建文化礼堂40个,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思想内涵,打造村民的精神家园,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享受文化的熏陶。
在萧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邵宏看来,农村文化礼堂不仅硬件设施要好,更重要的一点是礼堂里的活动要好,要通过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文化礼堂的作用,今年年初,萧山区推出了“随点随送”的活动,“我们整合了萧山区20多个部门的资源,推出了20多个大服务,只要老百姓一个电话,我们就把服务送到他的身边。”邵宏说。
今后,萧山区还将进一步扩大文化礼堂的覆盖面,做好“管”和“用”两篇文章,将文化礼堂做大做实,把文化礼堂打造成为老百姓喜欢来、愿意来的精神家园。
村民展示三头村文化礼堂的悠久历史
听三头村村民讲述他们的农村文化生活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沈妍 王川 胡坚伟 编辑:李建刚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