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在:“老二哲学”最佳奉行者
11月27日,被台塑集团员工昵称为“总座”的王永在辞世,享年93岁,明天,告别追思会将举行。
提到台塑集团,外界首先想到的是有“经营之神”之称的哥哥王永庆,弟弟王永在往往声音不多,隐于幕后。事实上,哥哥的梦想,若没有弟弟的落实执行,无法成真。
可以说,王永在是“经营之神”背后的实践家。从12岁起,王永在就开始帮长他5岁的哥哥王永庆“照顾”生意。两人合作默契,一直到晚年都没变。王永在从来都不讳言,“哥哥说的我都听”,“哥哥就是第一”。王永庆座车车牌后四码是“0001”,王永在的是“0002”。他有着不居功的美德,成了“老二哲学”的最佳奉行者,在台湾经营管理界留下珍贵的典范。
贫家兄弟卖米起步
按族谱记载,王氏兄弟原籍为如今的福建安溪县长坑乡玉湖村。1917年,长兄王永庆生于台北,弟弟王永在1921年出生。
王永庆的大弟王永成1944年因肺结核病早逝,王永庆几乎从小就带着唯一的弟弟王永在出外打拼。虽然相差只有5岁,但王永庆对弟弟王永在照顾有加,个性活泼的王永在也对兄长的话言听必从。
由于家境清贫,王永庆15岁就开始在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城一家米店当小工,除完成送米工作,他还处处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窍门。第二年,王永庆觉得自己有把握了,请求父亲帮他借200元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家小小的米店。从这时起,王永在就开始跟着哥哥做生意。
新店生意冷冷清清,王永庆一家家走访附近的居民,说动一些住户试用他的米。他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况: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大约要吃多少米……估计哪家买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动送米上门,还免费提供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等工作。王氏米店每天比其他米店要多营业4小时以上,半夜有人敲门,王永庆也总会热情地把米送到顾客家中。
由于从小家境清寒,生活过得很苦,兄弟俩生活习惯相近,都非常勤奋,齐心协力之下,王氏米店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后来还开了碾米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经济也开始发展,建筑业速度最快。王永庆发现这一点后,抢先转向经营木材,获利颇丰。
上世纪50年代,王氏兄弟引起当时积极筹备工业的官员重视,被鼓励加入塑化工业。尽管那时不懂技术,不懂外文,甚至对塑胶一无所知,王家兄弟仍然勇于接受了这个具备高度挑战性的工作。
早期他们生产出了塑料原料,但下游产业不肯买账,因为市场早已被日本和美国的同类产品垄断。王家兄弟痛下决心自己做下游,很快创办了台湾化学纤维有限公司、台化公司,开始了公司的集团化。他们很快站稳脚跟,也赢得台湾官方和民间的肯定与尊敬。
“六轻总工程师”
为了掌握完整的产业链,王永庆兄弟一直希望将其事业扩展到上游链条。他们从1976年开始就提出计划,屡遭否决,经过了15年的拉锯战,直到1991年,台塑的轻油裂解厂计划才获批。
1993年,他们开始在云林县麦寮乡建立第六套轻油裂解厂(“六轻”工程),实施“填海成金”计划。
“六轻”可以说是对台塑集团影响最为巨大的项目,使得台塑集团营收规模突破18000亿元新台币,而集团在台营业额中,六轻贡献达76%。
当时,王永庆身在美国,这一耗资5000亿元新台币的大工程,由王永在一手主持,他因此被誉为“六轻总工程师”。
凌晨4点多,王永在从台北出发,7点左右到麦寮,跟主管们开会共进早餐后,立即巡视工地,有问题立即开会、马上解决。
“吴先生,利息加上财务费用一天要6000万元咧。”当时被调到六轻、参与建设的副总经理吴欣哲说,王永在最常跟他讲的就是这句话,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如果六轻没盖起来,台塑也完了,抱着帮哥哥完成使命的决心,王永在必须跟时间、技术赛跑。
六轻的地点位于“风头水尾”的麦寮,风沙很大,西边又是台湾海峡,早上开车停在厂区,下午开车回家时,车身都会蒙上薄薄的一层具腐蚀性的盐砂,工厂盖起来后,将加速工厂折旧。当务之急就是要赶快把树木种起来防风,问题是,六轻的地都是海沙填起来的,要怎么种树?
早期的六轻跟沙漠一样,没有水,为避免地层下陷,还不能抽地下水。除了水的问题要解决,把树养大的肥料来源也要解决。砂质土地,若使用化学肥料,土壤会盐化、钙化,整个会废掉。
集思广益后,王永在和吴欣哲决定利用厂区内规划的5条大排水沟作为储水槽,储存日后工厂营运产生出来的废水,总量达65万吨,来解决浇树问题,符合台塑点点滴滴节省的精神,树木又可以有充裕的水源。肥料方面,建厂期间,高峰期有五六万人同时在厂区内工作、吃饭,剩下的饭菜可回收,只要建一个小型的厨余回收场,就可以当作有机肥料的来源。
可以说,六轻工程里,浸润了王永在的无数心血。
离员工更近的“总座”
台塑创立逾50年来,王永在长年担任总经理。王永庆在世时,王永在的最高头衔是集团副董事长,他默默做事,扮演“绿叶”角色。
王永在生前接受台湾《商业周刊》专访时,只要提到“战功”,就会自动地把荣耀归给哥哥。王永庆负责公司的方针、决策、计划,王永在则是负责执行;一方一圆,一冲一收,两兄弟配合得天衣无缝。
他曾说过“台塑只有一个董事长,就是我哥哥”。只要有哥哥在场,王永在就永远退一步。就连座车号码,哥哥就得是“0001”,而他自己是“0002”。他所践行的“老二哲学”也成为华人商圈最被津津乐道的“伴君”处事原则。
而王永庆对弟弟的爱护和信赖同样众所皆知,他自己不过生日,却喜欢帮王永在过;自己2002年决定退休时,当时决策5人小组里,不见自家人,只有王永在的两个儿子与三位老臣。台塑集团的经营重担、接班布局,也由王永在的儿子王文渊接棒,出任集团总裁。
“一个是在做事,一个是在做人”,在台塑集团服务55年,现任台塑董事长李志村如此诠释兄弟两人的互补性。
曾有某位高层主管在会议中被王永庆修理,气到要辞职,王永在就去扮白脸跟对方说,“你就知道,董事长就是这样”,来缓和对方的情绪。幸好,王永庆是对事不对人,通常经过王永在的好意相劝,都能够把尴尬完全化解。相较于“董座”王永庆,被台塑集团员工尊称为“总座”的王永在,与员工距离更近。
王永在最早秉持专业经理人的制度管理,支撑台塑集团采取红海策略发展。他曾说过,“做事业是景气好也要做,景气坏也要做,如果遇到景气较差,更应该勇敢点,摆脱被景气左右的命运”。
2008年10月,王永庆病故,享寿92岁。如今,王永在虽然辞世,但“永远的总座”形象,仍流传在台塑集团员工心中。
链接
汶川地震捐1亿不张扬
王氏兄弟在华人圈子广为人知,除了他们在商界的地位,还有一颗公益之心。闽南当地许多医院、学校、扶残助学事业,都有他们的参与。
2008年汶川大地震,王氏兄弟当即让厦门长庚医院和台湾的长庚医疗团队做好救助准备。5月14日,王永庆和王永在决定由企业捐赠1亿元人民币支援四川灾区,创下台湾企业捐款之最。
王氏兄弟在处理这一捐助事项时相当低调,并无对外宣传,这一善举在国台办公布台湾企业的捐款名单后,才被外界得知。
85岁首次抗命
王永在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抗命是在85岁。当时王永庆要他到越南投资钢铁厂,王永在直接说:“不!”台塑老臣笑说,总座告诉董事长:“要盖自己去盖,我已85岁,要退休了!”说完转头就走,后来越南钢厂的圆梦计划改由王永在的长子王文渊接棒。
遗产将分予两房妻儿
王永在有8名子女,与大房王碧銮育有长子台塑集团总裁王文渊等二子三女,与二房周由美育有一子二女。
王永在辞世后,有778.1亿新台币遗产,应缴税金额估算近40亿元新台币。会计师估算,扣除10%遗产税后,推估大房王碧銮可得424亿元新台币,8名子女与二房周由美可各得35亿元新台币。
(综合《厦门晚报》《泉州晚报》《厦门日报》、中新社等报道)
想和本土成功企业家面对面?想听取最具智慧的创业心经?快打开微信扫一扫,让我们给你的创业加点料。
提到台塑集团,外界首先想到的是有“经营之神”之称的哥哥王永庆,弟弟王永在往往声音不多,隐于幕后。事实上,哥哥的梦想,若没有弟弟的落实执行,无法成真。
可以说,王永在是“经营之神”背后的实践家。从12岁起,王永在就开始帮长他5岁的哥哥王永庆“照顾”生意。两人合作默契,一直到晚年都没变。王永在从来都不讳言,“哥哥说的我都听”,“哥哥就是第一”。王永庆座车车牌后四码是“0001”,王永在的是“0002”。他有着不居功的美德,成了“老二哲学”的最佳奉行者,在台湾经营管理界留下珍贵的典范。
贫家兄弟卖米起步
按族谱记载,王氏兄弟原籍为如今的福建安溪县长坑乡玉湖村。1917年,长兄王永庆生于台北,弟弟王永在1921年出生。
王永庆的大弟王永成1944年因肺结核病早逝,王永庆几乎从小就带着唯一的弟弟王永在出外打拼。虽然相差只有5岁,但王永庆对弟弟王永在照顾有加,个性活泼的王永在也对兄长的话言听必从。
由于家境清贫,王永庆15岁就开始在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城一家米店当小工,除完成送米工作,他还处处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窍门。第二年,王永庆觉得自己有把握了,请求父亲帮他借200元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家小小的米店。从这时起,王永在就开始跟着哥哥做生意。
新店生意冷冷清清,王永庆一家家走访附近的居民,说动一些住户试用他的米。他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况: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大约要吃多少米……估计哪家买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动送米上门,还免费提供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等工作。王氏米店每天比其他米店要多营业4小时以上,半夜有人敲门,王永庆也总会热情地把米送到顾客家中。
由于从小家境清寒,生活过得很苦,兄弟俩生活习惯相近,都非常勤奋,齐心协力之下,王氏米店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后来还开了碾米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经济也开始发展,建筑业速度最快。王永庆发现这一点后,抢先转向经营木材,获利颇丰。
上世纪50年代,王氏兄弟引起当时积极筹备工业的官员重视,被鼓励加入塑化工业。尽管那时不懂技术,不懂外文,甚至对塑胶一无所知,王家兄弟仍然勇于接受了这个具备高度挑战性的工作。
早期他们生产出了塑料原料,但下游产业不肯买账,因为市场早已被日本和美国的同类产品垄断。王家兄弟痛下决心自己做下游,很快创办了台湾化学纤维有限公司、台化公司,开始了公司的集团化。他们很快站稳脚跟,也赢得台湾官方和民间的肯定与尊敬。
“六轻总工程师”
为了掌握完整的产业链,王永庆兄弟一直希望将其事业扩展到上游链条。他们从1976年开始就提出计划,屡遭否决,经过了15年的拉锯战,直到1991年,台塑的轻油裂解厂计划才获批。
1993年,他们开始在云林县麦寮乡建立第六套轻油裂解厂(“六轻”工程),实施“填海成金”计划。
“六轻”可以说是对台塑集团影响最为巨大的项目,使得台塑集团营收规模突破18000亿元新台币,而集团在台营业额中,六轻贡献达76%。
当时,王永庆身在美国,这一耗资5000亿元新台币的大工程,由王永在一手主持,他因此被誉为“六轻总工程师”。
凌晨4点多,王永在从台北出发,7点左右到麦寮,跟主管们开会共进早餐后,立即巡视工地,有问题立即开会、马上解决。
“吴先生,利息加上财务费用一天要6000万元咧。”当时被调到六轻、参与建设的副总经理吴欣哲说,王永在最常跟他讲的就是这句话,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如果六轻没盖起来,台塑也完了,抱着帮哥哥完成使命的决心,王永在必须跟时间、技术赛跑。
六轻的地点位于“风头水尾”的麦寮,风沙很大,西边又是台湾海峡,早上开车停在厂区,下午开车回家时,车身都会蒙上薄薄的一层具腐蚀性的盐砂,工厂盖起来后,将加速工厂折旧。当务之急就是要赶快把树木种起来防风,问题是,六轻的地都是海沙填起来的,要怎么种树?
早期的六轻跟沙漠一样,没有水,为避免地层下陷,还不能抽地下水。除了水的问题要解决,把树养大的肥料来源也要解决。砂质土地,若使用化学肥料,土壤会盐化、钙化,整个会废掉。
集思广益后,王永在和吴欣哲决定利用厂区内规划的5条大排水沟作为储水槽,储存日后工厂营运产生出来的废水,总量达65万吨,来解决浇树问题,符合台塑点点滴滴节省的精神,树木又可以有充裕的水源。肥料方面,建厂期间,高峰期有五六万人同时在厂区内工作、吃饭,剩下的饭菜可回收,只要建一个小型的厨余回收场,就可以当作有机肥料的来源。
可以说,六轻工程里,浸润了王永在的无数心血。
离员工更近的“总座”
台塑创立逾50年来,王永在长年担任总经理。王永庆在世时,王永在的最高头衔是集团副董事长,他默默做事,扮演“绿叶”角色。
王永在生前接受台湾《商业周刊》专访时,只要提到“战功”,就会自动地把荣耀归给哥哥。王永庆负责公司的方针、决策、计划,王永在则是负责执行;一方一圆,一冲一收,两兄弟配合得天衣无缝。
他曾说过“台塑只有一个董事长,就是我哥哥”。只要有哥哥在场,王永在就永远退一步。就连座车号码,哥哥就得是“0001”,而他自己是“0002”。他所践行的“老二哲学”也成为华人商圈最被津津乐道的“伴君”处事原则。
而王永庆对弟弟的爱护和信赖同样众所皆知,他自己不过生日,却喜欢帮王永在过;自己2002年决定退休时,当时决策5人小组里,不见自家人,只有王永在的两个儿子与三位老臣。台塑集团的经营重担、接班布局,也由王永在的儿子王文渊接棒,出任集团总裁。
“一个是在做事,一个是在做人”,在台塑集团服务55年,现任台塑董事长李志村如此诠释兄弟两人的互补性。
曾有某位高层主管在会议中被王永庆修理,气到要辞职,王永在就去扮白脸跟对方说,“你就知道,董事长就是这样”,来缓和对方的情绪。幸好,王永庆是对事不对人,通常经过王永在的好意相劝,都能够把尴尬完全化解。相较于“董座”王永庆,被台塑集团员工尊称为“总座”的王永在,与员工距离更近。
王永在最早秉持专业经理人的制度管理,支撑台塑集团采取红海策略发展。他曾说过,“做事业是景气好也要做,景气坏也要做,如果遇到景气较差,更应该勇敢点,摆脱被景气左右的命运”。
2008年10月,王永庆病故,享寿92岁。如今,王永在虽然辞世,但“永远的总座”形象,仍流传在台塑集团员工心中。
链接
汶川地震捐1亿不张扬
王氏兄弟在华人圈子广为人知,除了他们在商界的地位,还有一颗公益之心。闽南当地许多医院、学校、扶残助学事业,都有他们的参与。
2008年汶川大地震,王氏兄弟当即让厦门长庚医院和台湾的长庚医疗团队做好救助准备。5月14日,王永庆和王永在决定由企业捐赠1亿元人民币支援四川灾区,创下台湾企业捐款之最。
王氏兄弟在处理这一捐助事项时相当低调,并无对外宣传,这一善举在国台办公布台湾企业的捐款名单后,才被外界得知。
85岁首次抗命
王永在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抗命是在85岁。当时王永庆要他到越南投资钢铁厂,王永在直接说:“不!”台塑老臣笑说,总座告诉董事长:“要盖自己去盖,我已85岁,要退休了!”说完转头就走,后来越南钢厂的圆梦计划改由王永在的长子王文渊接棒。
遗产将分予两房妻儿
王永在有8名子女,与大房王碧銮育有长子台塑集团总裁王文渊等二子三女,与二房周由美育有一子二女。
王永在辞世后,有778.1亿新台币遗产,应缴税金额估算近40亿元新台币。会计师估算,扣除10%遗产税后,推估大房王碧銮可得424亿元新台币,8名子女与二房周由美可各得35亿元新台币。
(综合《厦门晚报》《泉州晚报》《厦门日报》、中新社等报道)
想和本土成功企业家面对面?想听取最具智慧的创业心经?快打开微信扫一扫,让我们给你的创业加点料。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