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开疆闽王王审知

2015-01-11 16:32:44来源: 石化新闻 作者 福建石油分公司 何银基

打印 字号: T|T

作者  福建石油分公司  何银基

说来惭愧,在福州住了四十多年,尚未拜谒过忠懿王庙,况且忠懿王庙距我现在的住处仅步行十几分钟的路程。那是一座规模不太大的庙堂,静静地座落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中,除了墙面涂着红漆外,没有什么显眼之处,平时大门紧闭,多次路过却不知里面供奉的是什么神灵。一次,趁着刚好开门,进去一看,才知道这是供奉王审知的忠懿王庙。

忠懿王庙原为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的宅第,五代晋开运三年(946年)才改为庙祀。庙内存有晚唐至明代的历代碑刻,如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唐碑)、重修忠懿王庙碑铭(宋碑)、重修忠懿王祠碑记(明碑)等。其中,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是在唐天佑三年(906年),由哀帝李柷敕刻。碑以黑色页岩为料,高5米,宽1.87米,厚0.29米,置于花岗岩覆莲基座上,礼部侍郎于兢撰文,将士郎王倜书写。碑文记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期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功绩,被清朝著名学者郭柏苍称为“天下四大碑之一”。

王审知是一位对闽人功绩至伟的历史人物,我对他早有所知,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偶有机会进忠懿王庙,但管理人员急于关门,只好仓促退出。无奈中通过翻阅有关资料来弥补遗憾。王审知是河南固始人,生于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旧历九月八日。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与其兄王潮、王审邽一同率军入闽。当时军中有数万之众,大多数来自河南固始,和东晋“八姓入闽”的传说一样,有“十八姓从王”的传说,形成了第三次中原汉人入闽的移民潮。

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唐昭宗乾宁五年(公元898年)王潮去世后,王审知接任威武军节度使。唐昭宗天复四年(公元904年),被唐封为琅琊郡王。五代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公元908年),被后梁封为琅琊王。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被加封为闽王。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旧历十二月十二日,王审知卒,享年六十四岁,后唐追谥为忠懿王。

王审知从唐末到五代,在福州执掌福建军政大权前后达二十多年。在此期间,他采取“保境息民”政策,以民为本,轻徭薄赋,省刑惜费,鼓励垦荒,倡修水利。他开辟了甘棠港,“招徕海外舶估”,使之成为海上丝路的始发港。他招纳中原名士,任用翁承赞为相,并采纳了翁的建议,开设四门学,使教育事业越出门阀子弟而推广到民间。此举对后世影响极大,到宋朝时,“闽省已成文风昌盛之地,才俊辈出之乡,状元亚魁,进士及第,超于中原,名臣贤相,仁人志士,层出不穷”。《十国春秋》称:“此审知兴教之功也”。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审知在富国强兵之后,摒弃了汉代无诸后代反汉的做法,说:“吾宁为开门节度,不愿作闭门天子!”使福建人民免受战火涂炭,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福建的安宁。在中原战乱频乃、烽烟四起的时候,福建安居东南一隅,是当时全国比较稳定繁荣的地方,为福建境内创造了为期不短的太平盛世,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成为那个时期的“海滨邹鲁”、“文儒之乡”、“世外桃源”。晚唐五代诗人韩偓留居福建时,在《南安寓止》有诗云:“此地三年偶寄家,织篱茅屋共桑麻,蝶矜翅暖徐窥草,逢倚身轻凝看花”,说明那时的福建是让人留恋的乐土。正如于兢在《琅琊王德政碑》中所描述的:“草莱尽辟,鸡犬相闻,时和年丰,家给人足”。

王审知历来受闽人爱戴,他不仅在历史上被称为开疆闽王,还由于他常乘白马,和闽人极其崇拜的闽越国时期的为民除害、为民造福,而被奉为司雨之神的白马三郎一样,也被称为白马三郎。在唐末至五代的乱世中,福建有王审知,真是当时国之幸民之幸也。作为闽人的后代,应世代铭记他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