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损古字画在王海生手里复活
董其昌的山水画、曾国藩的书法……历经时间洗礼之后,这些珍贵的古代书画作品因为辗转民间,多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毁。而经过古字画修复师王海生之手,这些糟朽破碎的字画犹能枯木逢春,重现风采。
阜阳日报 记者 冯启俊/文 曹炯/摄
中国书画装裱历史悠久,书画作品自古就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说。近些年,随着机器装裱的普及,能够手工装裱、修复古画的传统艺人越来越少。颍泉区美协副主席王海生就是能够修复古字画的一位高手,修复了大量明清传世字画,远近的收藏家和艺术界人士也是慕名而来,找他装裱名家字画。
“论起王海生的字画装裱技艺,在全省也是一流的,我的作品全部让他装裱。”我市著名画家萧玉磊如此评价。
你们阜阳还有这样的高手
“这是两年前修复的一幅曾国藩的对联,原作字迹已经有脱落破损的了,修复过后完全看不出痕迹。”在泉北一个旧小区的家里,王海生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他的一幅“作品”。
这是曾国藩的一幅行书对联“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树木长风烟”,持有人为合肥一收藏者。2011年,这位收藏者找人鉴定对联为真迹,但已破损,上面的繁体“万”字只余下半,“十”字则墨汁洇散收藏者认为是“千”字。几经打听,收藏家找到了王海生。
“从笔意上看,‘十’字没有疑问,将洇散的墨迹消除即可。关键是‘万’字,需要把上半边补全,还要看不出痕迹,为此我找了很多曾国藩的‘万’字。”王海生说。通过一点点地在原画作上全色,对于损毁的笔划根据原作者的思路、笔法、构思,重新在破损处进行二次创作,修复之后的画作浑然一体。
王海生认为,这种二次创作并不妨害古字画的原有艺术价值,最重要的是,它保持了原作的艺术风采,有益于欣赏收藏,等于再造了古旧书画的艺术生命,这是古字画装裱修复工作的价值所在。
断代、鉴定完成时间、剖析问题、选择修复手段,全色、接笔……古字画修复中的门道大了。
那是1994年前后,阜城一位收藏家杨先生慕名找到了他,说手里有一幅元代黄公望的画作,由于担心画作被调包,让王海生到其家里去装裱,被心高气傲的王海生一口回绝。两三年后,杨先生找了一圈没找到敢接的装裱师,只好带着作品再次登门。
“这是最难修复的绢本画,上面有很多破损的洞眼,要让接口拼的和原作天衣无缝,十分困难。”看了画作,王海生断定这是一幅清代人仿作的黄公望作品,尽管不是原作,但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着在客户面前不品评真假的规矩,王海生二话没说,开始了修复工作。
后来,杨先生将修复后的作品拿到荣宝斋,与修复前的照片一对比,荣宝斋专家大为吃惊:“你们阜阳还有这样的高手?”
装裱古字画不完全是一门手艺活
今年49岁的王海生健谈风趣,说起本行时,操着一口南方口音,道来数不清的故事。出生在当涂县的王海生,来阜定居背后也有一段故事。
1983年,王海生来到省博物馆,跟随舅舅的岳父洪德兴先生学习字画装裱。洪德兴是我国著名的苏裱大师,上世纪五十年代,赖少其把洪秋声和洪德兴父子从上海调到安徽省博物馆,就此奠定了安徽博物馆在全国书画装裱界的一线地位。
在洪德兴家里,王海生当了三年学徒工。王海生告诉记者:“洪师傅有一种旧世文人的气质,他常说好徒弟都是用棍头敲出来的,对徒弟要求十分严格。”
1986年,阜阳画家李伯英办工艺厂,缺少装裱人才,赴合肥“挖”人,王海生就这样来到了阜阳,在这里落地生根。
浸湮古字画装裱20多年,王海生说,这还不完全是一门手艺活,更需要有深厚的综合文化修养,碰到一幅字画,能够迅速追根溯源,熟悉作品风格,针对作品特点和存在问题,制定出一套修复手段。
“以装裱中最基础的工作打浆糊为例,不打上三年就出不了师。”王海生说,古字画装裱时都用稀薄的浆糊一层层打上去的,以确保揭裱时能够一层层揭下来,不损毁画作。如今轮到自己带徒弟,他都给徒弟们用稀浆糊、最差的纸,“你能把这个裱好了,基本功才过关。”
拿到海生这里来的,都是患了“癌症”的
“拿到海生这里来的,可以说都是患了‘癌症’的。”对于行内人的这一说法,王海生解释道,“我接的大多是古字画,由于在民间保存条件不好,损毁的都比较严重。”
一次,朋友介绍来一位颍上收藏者,这位收藏者无意中淘到了一幅清代的画作,作品本身已有断裂,加上又被其晒干、卷起,从摩托车一路颠到阜阳,再打开已经成了一片片的碎屑。把碎片拼起来,再把缺失的地方用接笔法接续完整,足足花了王海生一个月时间。
“海生的字画装裱技艺,在全省也是一流的,我的作品全部让他装裱。”我市著名画家萧玉磊回忆说,1993年他的四小幅《沙河风》参加全国首届山水画展,“参加这样重要的画展,必须找高手来装裱。”于是,他找到了王海生,“装裱得完美无缺,画展得奖之后又到国外转一圈,挂到现在都没变形。”
对王海生来说,修复一幅古字画和挽救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没有两样,需要胆大心细。不过经过他的巧手之后,书画作品也会身价大增。
皖西北古玩城的一个经营户也是王海生的老顾客。一次,他手中的一幅现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的作品,因为有20公分方圆的残缺、落款也被孩子泼上了墨水,放在网上无人问津。经王海生修复后,很快以近3万元的价格脱手。
裱画的人很多,继承传统手艺的人少了
王海生记得自己修复过的最名贵的作品,是明代董其昌的一幅绢本山水画,是20多年前临泉一位企业家的藏品。“那时一代身份证都没办,要是卷起来一躲,谁也找不着。”王海生笑着说。
其实,无须“卷起来”一躲,对于做古字画修复的人来说,仿作一幅易如反掌。但王海生多年来坚持不仿作不做假,“人要有个良心,不能这么做。”
记者近日来到王海生家中,所见可用家徒四壁形容,拥挤的老旧套房里,到处堆放的只有纸张、装裱工具。“现在是市场经济,人家裱画是怎么快、怎么赚钱怎么来,我是怎么好怎么来,遇到难题就要花精力心思去解决。没办法和机器装裱竞争,当然没什么效益。”谈及此,王海生的话音中有些许黯然。
“裱画的人很多,继承传统手艺的人少了。”王海生感慨。想让传统手艺流传下去,王海生也带过几个徒弟,“这项工作容不得心浮气躁,容不得半点差错,现在的年轻人坐不下来,只想着赚钱,急功近利,没有那个耐心。”最后,全都不了了之。
对这门老手艺的珍视,反而让王海生离这个行当渐行渐远。“古画、名画越来越少,一年裱不了几幅,接新画我又觉得没什么挑战。”如今的王海生已很少接活,依靠多年的苦学和积累,转向了山水画创作。
剥去古字画修复师的标签,王海生一如寻常人,经历着生活的琐碎和失望,亦不断重拾理想与抱负。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