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山文化荟萃·兴学篇(十二)
畅忆缑山
吴利超
2011年末,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素有缑山中学“黄埔一期生”之称的八三届毕业生赵跃峰。随着交往的日渐加深,我诧异的发现,这个仅在缑山中学上过初三、一年即考入偃高的学兄,对母校的感情是那样的深厚。又是一次开怀畅叙后,我在缑山中学三年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件件往事,如同春天掩映着校园的白杨树散落的杨花,又似秋夜中建校纪念碑前栀子花开弥漫的甜香,纷纷扰扰、不可遏制的飘进脑海,勾起了诸多回忆。
吴利超
往事之忆,首在课堂
因为缑山中学是府店乡办的唯一一所重点初中,学校的教师也都是优中选优、精挑细选过来的,其人员数量和教学水平远不是我们在村里上小学时所能看到的,这让我们大开眼界、印象深刻。老师们讲课的风格多样,引人入胜。有的是创新总结型。初一时,教我们历史的关西义老师在讲到战国七雄地图方位时,用了他自己总结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一句话,琅琅上口,清晰易记,时至今日仍经常回现。有的是旁征博引型。初二时,教二班语文的胡法明老师给我们代了一节课,教授《核舟记》,在讲到苏东坡和佛印时,他讲了二人相戏的“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漂东坡诗(尸)”的机智妙联,让我们在对古人啧啧不己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有的是激情感染型。初三时,李振国老师担任我班班主任,并教授语文课。每逢讲到名篇佳作或美文名句而情不自禁时,李老师都会右臂一扬,手往上举,五指内旋,捏成空拳,由衷的赞叹一声“千古绝唱!”其陶醉的表情也陶醉了我们,让我们不约而同都下了“要把这篇文章学好、记住、背会”的决心,并由此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李老师架式一扎,同学们都会会心一笑,心中默念或小声应和“千古绝唱!”……
往事之趣,多在课余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武侠风和言情风漫卷,“男读武侠、女看琼瑶”成为时尚。男同学讲起侠客情节高谈阔论、比手划脚,女同学捧上琼瑶小说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作为男生的我们,在武侠方面真可谓“博览群书”。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等耳熟能详、照单全收,大版小版、厚版薄版、正版盗版(当时这种观念几乎没有),均是先睹为快、一律通读。看书的方式是“传阅”,你还没看完,后面就有人催,较之“书非借不能读也”更有点紧迫感。但这对于关心我们成长、期待我们成材的老师们来说,被视为不务正业了,所以只要看见,必然“先缴之而后训斥之、再责罚之”。
有一次,一位男同学正用速读方式苦攻金庸巨著《倚天屠龙记》,从课前痴迷到课堂上。趁老师讲课闭眼时,他抓紧看上两眼。老师眼一睁,马上做专心听讲状。如此数番,却一不留神“河边湿了鞋”,被老师逮个正着。老师不仅让他主动缴书,而且叫他走上讲台,让自己将书撕烂,并索火付之一炬。课后,这位同学检视烧火现场,见一沓未曾燃尽,忙捡出来收拾干净,又继续他的未竞事业。因此,待得这本书传到我手上,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珍贵”残本——仅记述了张无忌为常遇春治病至带杨不悔西行的片段。我将此孤本反反复复看了几十遍,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对金庸大侠敬仰有加。及至参加工作以后,我购买的第一套藏书就是三联书店出版的36册本《金庸作品集》一一只是已读不出当时的味道。
还有许多往事,让我一想起来,就忍俊不禁: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下课铃一响,同学们象狼一样窜出教室、冲向食堂”;因为班内绰号众多,有的同学奇发异想,写出了题为《我们班的动物园》的作文(现在可称之为“神篇”);有的同学给人传授贴着墙壁前进,能在汹涌人潮中早些买到饭的技巧;有的同学在缑山顶的桃树上捉迷藏,被树枝挂烂了裤子,挨到天黑才下山;有的同学相约坚持洗冷水澡,深秋夜间被冻得瑟瑟发抖,大病一场不了了之;10多平方米的宿舍,20多人打地铺摩肩接踵睡在一起,大家却毫不在意、侃劲不减、笑料迭出。
往事之深,当在友情
在缑山上学时,我们全部食宿在校,每逢周末回家一天。从家到校七八里或十几里(个别三四十里)的距离,绝大多数往返都是步行。一般是去校的时候同村学友一起同行,返家时相邻几个村的学生群聚相伴,行到路口再逐一作别。三年或几年间,无论春夏秋冬,缑山中学的同学们都这样周而复始的往返同行着。这一往一返之间的弯弯小路,映出了同学们相伴的身影,倾听了同学们欢乐的话语,成为许多同学之间友情日益加深的忠实见证。现在,大家天隔一方,聚少离多,长时间难以见上一面。但是,一旦相见,说出的话语仍是那么亲近、自然、没有一点儿隔阂,犹如当时。那时家里都不富裕,为了节省开支,我们返校时都要带一个篮子或袋子,里面装满了自家做的馒头、烙饼和腌菜等。到了学校,同学们就相互品尝,有福同享。也许伴着同学的信任和关心,那些或香或甜、或辣或酸、风味各异、香气浓郁的食品滋味,都让我久久回味、终生难忘。以至后来,我与一些同学的母亲偶然相遇,虽然此前从未谋面,但我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产生了难以言说的亲近之情。
咫尺天涯,相逢未知时日;岁月难忘,畅叙更会有期。这就是缑山,一个在关键时期培育我不断成长的地方,一个时常勾起我太多美好记忆的地方,一个永远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印记的地方,一个至今仍是我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时时畅忆的地方。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