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笙:学如积薪 创新不止

忆郭老:学到勤奋治学态度
1952年,王戎笙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他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从此走上了历史学的研究道路。
1958年到1967年,王戎笙担任郭沫若同志的秘书。在郭沫若身边近十年的工作经历,给王戎笙此后的治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郭老在学术研究上非常刻苦,一点零碎的时间都不会浪费。这种勤奋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王戎笙表示。
如今,王戎笙还一直珍藏着当初郭沫若先生写给他的每一封信和留言,足足存了一大厚本。他一边翻阅信件,一边向记者讲述其中的故事。他说,这些信里有很多内容都和郭老治学有关,比如请他查阅《资本论》中某句话的出处,或者修改某篇文章的词句等,反映出郭老认真的治学态度。
修清史:十年磨一剑
从1983年开始,王戎笙主持了国家“六五”重点课题——10卷本《清代全史》的编纂工作。当时,王戎笙和一批清史研究专家一起,孜孜不倦,潜心写作,历时十年光阴,终于完成了300万字的《清代全史》。《清代全史》出版之后,获得了广泛好评,自出版至今已多次再版。
如今,我国规模最大的清史编纂工程再次受到世人关注,这项工程集聚了我国几乎所有从事清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王戎笙也在其中担任一部分工作。
他说,一项大的学术工程,最重要的是创新体裁,推出精品,学术质量远远比数量更重要。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学术研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经年累月的学术积累。因此,要以更加科学、谨慎的态度对待清史编纂。
谈治学:学术研究的灵魂在于创新
李自成死于何地、何年以及怎样死的,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李自成兵败后在湖北通山遇害;另一种观点认为李自成率领大军顺利转移至湖南,后来禅隐石门夹山寺。1996年,王戎笙担任了“李自成结局研究”课题组的负责人。
在王戎笙的带领下,课题组结合明清档案记载,对湖北、湖南等地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不仅掌握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还对湖南石门提供的文物资料做了仔细的鉴别研究。
课题组在经过大量的考察分析后认为,尽管通山九宫山“遇害”说和石门夹山寺“禅隐”说,都有尚未解决的难点,但有一点可以证明,那就是石门文物与李自成没有任何关系。“研究历史不怕有争议,关键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样才能推动进一步的学术研究。”王戎笙表示。
如今,白发苍苍的王戎笙仍然在学术研究的漫漫长河中探索。为了编写《郭沫若书信书法辨伪》一书,他曾背着相机,不顾风吹日晒,每天奔波于各大拍卖行,拍摄相关的图片资料。
王戎笙说,“学如积薪”这句成语中所包含的真理,在清史研究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无论是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还是新的研究课题,新的研究人才,都在不断出现。“学术研究的灵魂在于创新,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固然稳当,但是如果没有创新,史学研究就不能进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