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戎笙:学如积薪 创新不止

2014-12-30 09:56:3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打印 字号: T|T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戎笙家的书房内摆满了书籍和学术资料,因为行动不便,先生近年来已经不大出门,在书房工作和研究就成了他每天的必备功课。记者拜访王戎笙的时候,85岁高龄的他正在书桌前伏案工作,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满书斋,构成一幅自然而静谧的图景。

忆郭老:学到勤奋治学态度

  1952年,王戎笙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他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从此走上了历史学的研究道路。

  1958年到1967年,王戎笙担任郭沫若同志的秘书。在郭沫若身边近十年的工作经历,给王戎笙此后的治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郭老在学术研究上非常刻苦,一点零碎的时间都不会浪费。这种勤奋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王戎笙表示。

  如今,王戎笙还一直珍藏着当初郭沫若先生写给他的每一封信和留言,足足存了一大厚本。他一边翻阅信件,一边向记者讲述其中的故事。他说,这些信里有很多内容都和郭老治学有关,比如请他查阅《资本论》中某句话的出处,或者修改某篇文章的词句等,反映出郭老认真的治学态度。

修清史:十年磨一剑

  从1983年开始,王戎笙主持了国家“六五”重点课题——10卷本《清代全史》的编纂工作。当时,王戎笙和一批清史研究专家一起,孜孜不倦,潜心写作,历时十年光阴,终于完成了300万字的《清代全史》。《清代全史》出版之后,获得了广泛好评,自出版至今已多次再版。

  如今,我国规模最大的清史编纂工程再次受到世人关注,这项工程集聚了我国几乎所有从事清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王戎笙也在其中担任一部分工作。

  他说,一项大的学术工程,最重要的是创新体裁,推出精品,学术质量远远比数量更重要。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学术研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经年累月的学术积累。因此,要以更加科学、谨慎的态度对待清史编纂。

  谈治学:学术研究的灵魂在于创新

  李自成死于何地、何年以及怎样死的,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李自成兵败后在湖北通山遇害;另一种观点认为李自成率领大军顺利转移至湖南,后来禅隐石门夹山寺。1996年,王戎笙担任了“李自成结局研究”课题组的负责人。

  在王戎笙的带领下,课题组结合明清档案记载,对湖北、湖南等地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不仅掌握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还对湖南石门提供的文物资料做了仔细的鉴别研究。

  课题组在经过大量的考察分析后认为,尽管通山九宫山“遇害”说和石门夹山寺“禅隐”说,都有尚未解决的难点,但有一点可以证明,那就是石门文物与李自成没有任何关系。“研究历史不怕有争议,关键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样才能推动进一步的学术研究。”王戎笙表示。

  如今,白发苍苍的王戎笙仍然在学术研究的漫漫长河中探索。为了编写《郭沫若书信书法辨伪》一书,他曾背着相机,不顾风吹日晒,每天奔波于各大拍卖行,拍摄相关的图片资料。

  王戎笙说,“学如积薪”这句成语中所包含的真理,在清史研究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无论是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还是新的研究课题,新的研究人才,都在不断出现。“学术研究的灵魂在于创新,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固然稳当,但是如果没有创新,史学研究就不能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