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缑山文化荟萃·兴学篇(五)

2014-12-29 16:04:50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缑山中学三十年忆
——在“30年记忆•早期缑山中学教师叙旧会”上的发言

缑山中学教师乔宏普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同学们:
      大家好!
      今日有幸共聚一堂,回顾缑山中学三十年风雨历程,有机会见到这么多老领导、老同事,心情无比激动。我作为缑山中学创办至今的亲历者之一,来参加这一活动,深感荣耀与幸福。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老缑山人,向众多年长的老师、向我们共同的老领导、缑山中学第一任校长董长河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向这次活动的组织者、缑山中学第二任校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丁朝龙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匆匆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今日想来,犹如梦境。当时二十岁出头的我,如今已步入知天命之年,深感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当初的老人手有的己经退休,有的已步入耄耋之年,但我们的缑山中学却永远年轻,届届学子是她永葆青春的源泉,代代缑山人是她永不衰竭的动力。社会的发展已使缑山中学今非昔比,作为缑山中学三十年历程的见证者,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了从缑山中学走出来的莘莘学子己经承担起他们应担当的社会责任。他们之中有的己成为远近闻名的企业家,为府店、为偃师、为洛阳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有些是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干部,为一方百姓谋发展、解忧难;有些已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教授、学者,他们无论走多远,都抹不掉缑山中学在他们身上打下的“朴实、勤奋、向上、求新”的印记。
      三十年岁月,漫长而难忘。试想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人老易怀旧,三十年后重聚能激起人们几多回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浓浓的情、深深的意,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事可忆。一声声问候包含了多少相聚情、离别意;拉拉手、拍拍肩、围成圈、簇成团,相聚恨晚。
      忆当年,盛夏酷暑为招收缑山学子,老师们挑灯夜战,阅卷选生,蝉鸣当歌,蝉蛹作餐,伴着缑山的希望,酝酿着缑山的未来,不知夜己深,天己晚。
      忆当年,缑山曾经历过太多的困难:创办之初,第一届学生到校时,桌凳不够,学子们砖块当凳,膝盖当桌,向往缑山,慕名而来,成绩斐然,享誉偃师;曾记得缑山断水时,当时的校领导、现在的丁主任,亲自拉着架子车带领学生,从几里之外的取水点往学校拉水,拉的是盆满罐溢,断水更比有水足。
      忆当年,缑山中学也曾有几多辉煌:八四年(第二届学生)缑山中学为偃师高中送去了二十六名优秀学生,当时偃高在全县招收二百余名学生,缑山占了十分之一强,一炮打响,誉满偃师。县局领导争抢着把自己的子弟送到缑山求学。当时的偃高校长之女就曾在缑山中学就读。八九年(第七届学生)缑山中学又创佳绩,偃高(重点高中)、普高、职高升学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当时的校长丁朝龙老师已调到乡政府工作,为奖励教职员工,老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工第一次走出省界,到西安、华山等地进行了参观游览。这次游历使我终生难忘,以后每次外出,总会想起老校长带着我们上华山的情景,那山、那水、那景、那情、那段美好时光,历历在目,时时呈现。
      忆当年,缑山中学曾有许多事让大家不能忘怀。最使我感动的是丁校长的孝心和情怀。我和老校长是同村人,相距不过二百米,儿时在同一学校就读,不同届,按乡亲辈分,我得称其叔,因隔个水塘,故不在一起玩,童年时不很熟悉。
      了解老校长是因其才思敏捷,文笔好。一九七三年,“智育回潮”(整个文革中仅此一次考试录取高中新生),老校长以理、化双百分的成绩考上了府店高中,享誉四方乡邻。此事对我们七四届学生影响很大,老师经常给我们读丁校长的范文,这是我认识的学生时代的老校长。一九八三年我们同在缑山中学任教,当时老校长的父母年事已高,其母亲过世后,为了不影响工作,同时又能照顾父亲,他把老父亲接到学校同吃同住。工作之余,既当儿又当女,为老人擦身喂食,从不嫌弃,一直到老人过世。他曾经非常动情地对我说过:“上高中时,吃得比较欠,父母宁肯忍饥挨饿,总是把最好吃的让我捎走,做儿女的有什么理由不善待父母?”知恩图报,不嫌不弃,他对双亲的孝敬,我看在眼里,敬在心中,时时影响着我,影响着缑山中学的师生们。少年时代的贫寒,使他富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极具同情心。老校长走上领导岗位后,不管是同事还是炊工,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有困难,只要找到老校长,他都会尽力帮助,他的热心肠是大家公认的。
      本次“叙旧会”我相信与会者同我的心情一样,都非常感念老校长。是他给我们提供了叙旧的场合和机缘。这种“重情义”的情怀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在这次“叙旧会”中,从各项仪程安排来看,没有贵贱、贫弱之分,只有年龄区别。老校长身上的德、才、情、义使他从一名普通教师一直走到了偃师市人大主任的位置。孝道、智慧、热心肠是老校长留给獅巾学難撕冑。
      三十年岁月,放在缑山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而历史的长河正是这些许的瞬间组合起来的。缑山中学三十年,可忆的人和事实在太多,无论在此工作、学习、生活时间长短,也不论是领导、同志、坎工,相信对缑山中学的情怀永远都挥之不去。
      缑山中学承载着缑山的厚童文化,又不断书写着缑山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紧握这支历史大笔的正是一代一代的“缑山人”和生生不息的莘莘学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相信缑山中学在今后的灿烂岁月会走出更多的“仙”和“龙”,使缑山文化传播得更久、更远,让缑山和缑山中学的声名叫得更响更亮!
      最后祝愿缑山中学的老领导、退休的老同事们健康长寿,生活幸福,祝各位同志、朋友、同学们工作顺利,事业有成!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