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山文化荟萃·兴学篇(四)
我记忆中的缑山高小
偃师教育局原副局长潘道谦
缑山是我家乡人心目中的一方圣地,是我离家几十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缑峰上原有一座雄伟的升仙观,坐北向南,建筑参差有序,绚丽多姿。前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四角挑檐,一色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太阳照耀下闪闪发光,煞是壮观。挑檐上的风铃,微风吹过时叮当作响,悦耳动听。院内有多株苍翠的古柏,殿前矗立着赫赫有名的升仙太子碑及多座唐、宋、清等历代碑碣,更显出这座道观的古老和文化的厚重。
过去前殿后面的二门,就是后殿。后殿的东西下院有几座厢房,最后就是四角方正,高高耸立的望月楼了。
经过国民党军队抓丁拉夫大溃退的兵荒马乱及一九四二年蝗虫和干旱大灾荒后,学校相继复课。当时我在位于升仙观后院的缑山高小读书,度过了一段短暂但却稍为安定的生活。
缑山高小范围不大,教师不多,几班学生。由于教师水平较高,虽处抗战时期,学校也办得颇有名气。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曹仲卿老师,教我们的语文和历史课。他知识渊博,教学严谨,语文课逐句串讲,字字顶针,要求学生背诵,-丝不苟。上历史课他从来不带课本,只用几支粉笔,边讲边板书,一堂课下来,简明而系统的提纲跃然呈现于黑板上,学生随堂抄记,便于复习和记忆。后来才知道他是府店地区早期共产党员。一九四四年五月日寇侵占偃师以后,学校解散。秋天,皮定钧部来到偃师,他立即投入抗日队伍。一九四六年随军南下,中原突围被遣返时遇害。解放后曹老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还有一位姓吴的老师,据说那时也是地下党员,解放后在北京工作。
当时正处抗日时期,学校一些进步教师组织学生学抗日时事,唱抗日歌曲,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有一首缑山小学校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据学兄孙志豪回忆,歌词大致是:可爱缑山小学校,同学精神饱满。
诚朴勇敢有毅力,一面教人一面学习。
时值国难严重期,谁愿做亡国奴隶?
不怕水深大山高,哪怕飞机和大炮,
拼命抗敌男儿汉,复兴民族逞英豪!
一九四四年清明节,学校组织师生远足,登上西祖师山顶。当天清晨,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曲,从学校北门出发,(这个情景在山坡上还照了像,可惜我后来领到的一张照片竟因年代久远丢失了!)同学们下缑山,经口孜,进佛光,直奔西沟而去。穿牛窑,过车李,直达西祖师山东麓。上山无路,大家就翻岩爬坡,向上攀登。个个累得满头大汗,有的脚底打了泡,有的衣服被划破也不停息,直至日过中午才兴致勃勃地登上山顶,瞻仰了祖师庙。当时别提大家有多高兴了!有的还采了野花,拾了山上的各色石子做纪念。眼看太阳偏西,老师点验人数后组织学生由北坡下山,到达孙坡后一直往东,过管茅后才分散各自回家。这次活动学生们兴趣高,记忆深,至今不忘。这样安定的学习生活为时不久,至麦稍发黄时,日寇的铁蹄就踏上了偃师大地,短暂的缑山高小学习生活,也就被迫结束了!时值国难严重期,谁愿做亡国奴隶?
不怕水深大山高,哪怕飞机和大炮,
拼命抗敌男儿汉,复兴民族逞英豪!
一九四五年,佛光抗日根据地军民,经过在口孜、管茅、佛光与日寇浴血奋战,抗日活动开展得更加如火如荼。在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烽火中,缑山之巅的千年古观被焚于不复存在。至今使人仰望缑山,无限惆怅!
物换星移,转眼七十年过去了,十来岁少年已届耄耋之年。拾起记忆中的一些碎片,追昔抚今,感慨万千,当今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是何等的幸福啊!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