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父亲王德祥:护送毛主席视察长江

2014-12-01 08:30:08来源:现代快报

打印 字号: T|T
     父亲出生在江苏海门。参加革命后,战功累累。1950年10月,从崇明陈家镇海岸炮团调到太湖执行剿匪任务的父亲,忽然接到命令,前往嵊泗列岛巡防。嵊泗列岛属华东海军吴淞基地管辖。此前一年,华东海军在江苏泰州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支海军。父亲此去,从陆军转为海军。

     父亲虽说出生在黄海边,却没有驾船与大海搏斗的经验,他甚至连军舰都没见过。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父亲接到命令,即刻踏上征程。从那一天起,父亲与海军结缘,与大海结缘。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父亲的工作始终与大海相伴。

     大年初一接到特别任务

     1953年2月,母亲带着哥哥姐姐和六岁的我,从老家启东到吴淞的军港探望父亲。2月14日这天是大年初一,我们穿上新棉袄,兜里塞满了花生糖果,准备过一个全家团圆的新年。可是,那天清晨醒来,不见父亲的踪影。原来这天凌晨,父亲接到命令,要去执行一个特别的任务。

      父亲当时是海军淞沪基地第一巡逻艇大队的大队长。接到命令后,他率领巡逻艇大队所属的“长江”“洛阳”两艘舰艇,前往武汉。凛冽的寒风雨雪中,舰艇沿长江上溯而行,日夜兼程。经过三天三夜的全速航行,2月17日凌晨,他们看见了武汉江汉关的钟楼。父亲不知道他们将执行一个怎样的任务,他只知道,这一次航行非同寻常,走着与巡防完全不同的路线,一切显得神秘而森严。

      军舰停靠汉口后,公安部长罗瑞卿登上了“长江”舰,将两艘舰艇领导召集到一起,宣布了一个惊人的任务:毛主席将乘坐“长江”舰视察长江,由“洛阳”舰护航,编队指挥为王德祥。

      经历过无数次战斗,经受过无数次生死考验,这一次不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无须与敌人短兵相见,这个任务实在太特殊,神圣艰巨。父亲的心激动而又紧张。他只有一个信念:坚决完成任务!

      舰上竟然还有一发训练炮弹没搬走

      2月19日中午,毛泽东由杨尚昆、罗瑞卿等人陪同抵达汉口江汉关码头。舰上官兵全体列队立正,向领袖敬礼致敬。父亲上前报告:“毛主席,‘长江’‘洛阳’两舰备航完毕,请主席登舰!”毛主席挥手答礼,向海军官兵挥手致意。随后,在“洛阳”舰护航下,“长江”舰缓缓驶离码头。编队舰艇向着长江下游航行。这是毛主席第一次登上人民海军自己的军舰,他十分兴奋。

      父亲率领的这两艘舰艇中,“长江”舰前身是起义的国民党海军江防舰队“民权”号。“民权”号是一艘旗舰,排水量只有400多吨。这艘江河浅水炮舰,由江南造船厂于1930年建成,时速才12节,性能不算先进。“洛阳”舰则是由商船改装的军舰,排水量一千吨,时速只有10节。可是,这在当时,已经是最好的军舰了。

      毛主席上舰后,没有休息,首先来到“长江”舰驾驶台。驾驶台上,站着舰长王内修,他是原国民党江防舰队七条起义炮舰的舰长之一。1949年3月24日,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曾致电国民党“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官兵,勉励他们:“你们就将是参加人民海军建设的先锋,望你们努力。”

      毛主席问王内修:“你是哪里来的?”王内修回答:“报告主席,我是起义的旧海军。”毛主席于是亲切地问他:“你来到人民海军,是不是习惯?”王内修立即回答:“习惯!”毛主席转而问父亲:“你呢,是从哪里来的?”父亲回答:“我是从陆军调过来的。”毛主席点点头,继而兴趣盎然地询问军舰的情况。

      陪同毛主席的一行只有七八个人,没有前呼后拥,没有卫士把守,行李也很简单。为安全起见,航行途中,要求把“长江”舰上所有的弹药全部卸下搬走,这着实让父亲捏了把汗。他想,没有弹药,要是江上遇到袭击,将如何还击呢?更为紧张的是,军舰起航后,发现舰上竟然还有一发训练炮弹没搬走,于是在航行途中赶紧对炮弹严加看管。

      父亲谈起此事,至今心有余悸,他当然理解这样做的理由:舰上重要的技术岗位,几乎都是起义的国民党留用人员,而我父亲他们,对于军舰这个庞然大物,却都是门外汉。

      毛主席住在舰上专设的舰长接待舱里。墙上的钟被拆了下来,怕钟摆的声响影响主席睡眠;房间里搬进一块木头铺板,因为主席不喜欢睡软床。舰艇经过彭泽县江面,天险小孤山出现在军舰左舷,主席说,我要看看小孤山。于是他来到前甲板,用望远镜瞭望一峰独峙大江边的小孤山。

      毛主席视察了舰艇的每一个岗位,询问了官兵们的情况。白天和夜晚,他在舱内紧张地工作,舱内的灯光彻夜通明。舰艇上的无线电波滴滴答答传递着各种信息。有时,毛主席来到甲板上,用望远镜瞭望两岸的高峡险峰,陷入沉思。

      父亲回家后闭口不谈

      经过紧张的航行,军舰经过湖北黄石港、江西九江港,2月20日夜里,在迷蒙夜色中,驶抵安徽安庆港。因是正月里,有人在岸边放孔明灯,在热空气的作用下,孔明灯冉冉升空,随风飘游,好像星星点点。为了安全起见,这天晚上,毛主席上岸休息。

      第二天一早阳光灿烂,水兵们刚吃好早饭,毛主席又回到舰上。毛主席要和大家照相了!他先在“长江”舰,后上了“洛阳”舰,与两舰全体官兵合影留念。大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领袖紧紧地站在一起,享受这富有历史意义的瞬间。从“洛阳”舰拍照完毕回到“长江”舰,毛主席走进舱内,看见桌上准备了纸和笔。毛主席走过去,提笔凝思,然后挥毫写下:“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毛泽东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一日。”

      最终,“长江”“洛阳”两舰抵达南京。2月24日,在陈毅陪同下,毛泽东主席在码头上和燕子矶江面检阅了华东海军舰艇。毛主席欣喜地看到,人民海军已初具规模。利剑将出鞘,直指浙东沿海当时还未解放的大小岛屿。

      父亲终于光荣地完成了任务,率“长江”“洛阳”两舰回到了淞沪基地。对于这次难忘的航行,父亲回家后闭口不谈,我们并不知晓。直到有一天,毛主席视察海军舰艇的新闻以及毛主席的题词隆重发表,父亲才平静地提及。不久,我们家就有了一张小小的“120”照片:长江舰上,身材魁梧的毛主席站在中间,右边是父亲,左边是“长江”舰政委刘松,甲板上、炮台旁站满了海军官兵。毛主席的身后,是“长江”舰高耸的大炮。又过了许多年,“120”照片被放大了,配上镜框,挂在父亲房间的墙上,这一挂,就是几十年,直到今天,照片已经泛黄,依然静静地挂在那里。

  王周生 《档案春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