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雄文·王全斌源流世系名人要事再考

2014-10-10 08:21:10来源:南昌王雄文

打印 字号: T|T
 北宋武宁军节度使
 
王全斌源流世系名人要事再考
  

 
 
 
说   明
1上图附号意义,※者,为吾找寻到的填补空白代人名;名顶冠数字者,为史载或有说出生年;人名下一杠者,为核算代。
2补充漏代参考原则,23年为一代类推。
3彦德1224年生—彦弼1070年生=154年÷23年=补7代。现在2014—彦德1224年生=790年÷23年=34代。因谱上始祖后只填写繁衍了26代,故需要在村三世祖后增加7代人,等于补上此遗漏,正好凑足60代一个甲子字辈。
4假设以王贵与王全斌同辈57世为基准,渥1186年生—贵914年生=272年÷23年=12代(但图中只有9代,还有3代人上那去了!若补上3代人至王琼,但代数又不对,问题在于王贵应定在那一代!该村谱同样存在严重缺代问题)。
第二章  世系名人生平事迹考略
第一节  29世  两汉·隐士 王 霸
王霸,字儒仲,隐居太原,两汉之际,初家广武(今山西代县),后隐居太原晋阳。一说他是王氏入居太原第一人。对其,一说高节,一说清高。他本是西汉官员,王莽篡位,他不愿再做官,与妻儿隐居太原乡下躬耕为生。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司徒侯霸自感不及王霸,欲让位于他时,一个叫阎阳的人出面诋毁,使王霸位登三公为泡影。自此称病回家,朝庭连聘,终不出山就仕。【1】【1-1】
第二节  30世 两汉·和亲大使 王 咸
王咸,传王莽代汉时,王咸曾为对匈奴的和亲大使。他开创了太原王氏一系,其子孙,初期几代不显。其子:甲,字子初,后汉元和中屡征不就,隐居石室山。生子二:甫、申。甫,字伯仲,抱道不仕,子二:畊、畟。畊,字子农,汉郡使。生子恬,后汉安邑椽。子四:锟、烈、柔、泽。泽,字季道,代郡太守。生子昶,晋阳王氏自柔、泽兄弟开基后,便成为魏晋盛门。三国魏司空王昶;西晋司徒王浑,更是声名显赫,荣登中国古代十大卓越家族。
第三节  35世  东汉·雁门太守 王  泽
王泽,字季道,在东汉末年,就有一定的名望。他精通儒家经典,步入仕途。官代郡太守、雁门太守。是东汉北中郎将王柔的弟弟。其子王昶,是三国魏司空、征南大将军。他是第一个见于史传的晋阳王氏人。【2】【3】
第四节  36世  三国魏·司空王  昶
王昶,(?—259)字文舒,一说文叔。太原晋阳人。文帝未登基尚在东宫时,昶为太子文学侍从,迁中庶子。徙散骑侍郎,迁兖州刺使。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官至司空。子:浑。著《治论》二十余篇,又著《兵书》十余篇。王昶致力于军事战略战术研究,编写阐述孙子兵法的“奇正之术”。遗有《魏司空王昶集》五卷,但大多数散佚。清代严可均辑其文十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4】、【5】
第五节  37世  西晋·司徒 王  浑
王浑(223-297),字玄冲。袭父爵京陵侯。晋初,他在军事和政治上作了较大贡献,特别在平吴作战功绩显著,因此,累累升迁。三年秋七月,以都督豫州诸军事,为都督扬州诸军事。辟蹊径渡淮水,一鸣惊人,被擢安东将军出江西。以征南大将军为尚书左仆射。迁司徒。曾辅佐晋武帝和晋惠帝两代帝王。其家庭中,妻钟琰,一名钟琰之。浑任徐州刺使时,娶颜氏民女为后妻。王浑生子四:尚、济、澄、汶,大女王令淑。小女(轶名)嫁裴楷。代表作品有《王浑集》。卒葬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虎形山西北金峰源南麓半山腰,(今甘坑林场)被称将军墓。其墓被盗挖。琅玡临沂人王戎字浚冲,其父凉州刺使王浑非本文祖。【6】【7】【8】【9】
第六节  38世  西晋·洛阳令 王  澄
王澄,字道深。多个附传分别载述:“西晋司徒王浑之三子,因父来东吴功勋盖世,封子澄为亭侯。王澄有辨才,又有才思文采,曾任清要显达职位”。“……胡母辅之与王澄、傅畅等诸名士,迭属河南功曹甄述及洛阳令……”。“王济有两个弟弟,都聪敏善辨有才华,历任显职,为政请廉。”“王济大弟王澄,字写得一般人看不懂,有人称其字为“茂深”经过辨认后都说:“慧有才藻,并历清显”此祖,切莫与东晋琅玡临沂人、字平子的同名王澄混淆。【6】、【10】、【10-1】、【10-2】
第七节  43世  北魏·敦煌镇将 王景仁
王景仁,其家谱载:“先祖避晋乱,离开晋阳迁至凉州。晋武帝时,为敦煌镇将。”暂未见到单独史载。但是,他的后裔王士良的《周书》、《北史》传记中,有:“北魏太武帝神 四年(431)沮蒙内附,他的曾祖父王景仁被为敦煌镇将”记述印证。以士良推设景仁生于413年,推翻晋武帝授将军说。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五代后梁名将、原名王茂章的王景仁非本文祖。【11】
第八节  44世  北魏·平城镇司马 王公礼
王公礼,其家谱载:“官平城镇司马”。未见到单独史载。但是,他的后裔王士良的《周书》、《北史》的传记中,有:“祖父王公礼为平城镇司马时,全家由凉州迁到代郡”。此记述印证了谱录。【11】
第九节  45世  北魏·兰陵郡守 王延
王延,字世美。其家谱载:“官兰陵郡守”。除他的后裔王士良的《周书》、《北史》的传记中,有:“父亲王延官至兰陵郡守。王士良少时先亡母、后失父,对继母梁氏很孝顺。”印证。《中国名人志·第三卷》对其亦有记述。琅玡临沂人、字希季的王延和西河人字延元的王延,均非本文祖。【11】【12】【13】
第十节  46世  隋朝·上大将军 王士良
王士良(500-581),字君明。太原晋阳人。西晋八王之乱,举家从太原迁往凉州。祖父王公礼任平城镇司马时,全家又从凉州迁到代郡(今山西大同市北)故误以为王士良是代郡人。
王士良在北魏孝庄帝(528-530)年时,被尔朱仲远起用为府参军事,封石门县男,列五品位,封邑二百户。533年,孝武帝奔关中,高欢兵入洛田,拥立孝静帝,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此时,王士良被命为高澄大都督府的司马,领外兵参军。不久升长史,加称安西将军。后据守并州,授大行台右丞,进爵为公。
武定七年(549),王士良掌有镇守晋阳兵权。高洋冒高澄名,降士良为新丰县子。武定八年(550),王士良为北齐尚书左丞,调御史中丞,后授吏部尚书。太宁元年(561),高湛为武成帝时,拜士良为太子太傅、少师,加开府仪同三司。
北周保定四年(564),宇文护联合突厥讨伐北齐,王士良在内外夹攻之下,别无其它选择时,投奔北周。周武帝授他大将军,大司徒。赐爵广昌郡公。建德六年(579),授他并州刺使,得以衣锦还乡。隋授使持节上大将军。开皇元年(581)卒。《周书》、《北史》有专传。
583年,葬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靳里村东。该墓为王士良与妻董荣晖的合葬墓,封土已被铲平,但宏大墓室保存完好。墓壁上有两人的墓志铭。一方:“周大将军广昌公故夫人董氏之墓志铭”。一方:“太原王使君墓志之铭”。盖面同样用篆书题:“大隋上大将军广昌肃公墓志”。该墓确定为咸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4】【15】【16】
第十一节  47世  隋朝·原州刺使 王  谐
王谐,太原家谱载:“官原州刺使。”其孙:王韶传记中有述:“祖谐,原州刺使。”印证。还有史书记载。【17】【18】
第十二节   49世  隋朝·右仆射 王  韶
王韶,(516-593)字子相。祖谐,原州刺使。父谅,早卒。王韶在北周累立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武帝时,封为晋阳县公(一说封昌乐县公)。迁内史中大夫。宣帝继位,拜丰州刺史。隋文帝受禅,进爵项城郡公,转灵州刺使,加位大将军。早为晋王杨广师,杨广出镇并州时,命其行台右仆射。杨广即位,追赠司徒、尚书令、魏国公。子:士隆。北宋德安王韶,非本文祖。【19】、【20】、【21】【21-1】
第十三节  50世  隋朝·尚书右仆射 王士隆
王士隆,字师,太原晋阳人,世居京兆。祖豫(该是王谅),父:子相。王士隆原为魏冠军侯,原州刺使,略知书计,尤使弓马,隋授仪同三司,丰州刺使,转援大将军,并州总管,河北道行台。大业初年,位备身将军,隋炀帝时,为尚书右仆射。改耿国公。大业三年,忧愤,疽发背卒。加赠司徒公,尚书公。【22】、【23】、【24】
第十四节  51世 唐朝·河间豪首 王  琛※
王琛,处在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51世的空白漏代。吾在对王雅追索中,从其生平事迹发现:王正雅与王雅为同一人。从王正雅传中载有:“王正雅,太原尹东都留守翃之子;伯父翊。”尔后,又从王翊传中见载:“王翊,字士游,王肃次兄,琛子也。”一说“河间王琛最为豪首,常与高阳争衡。”从而填补了该代空白。【25】、【25-1】、【26】、【27】
第十五节  52世 唐朝·大理事卿 王  翃※
王翃(732-802),字宏肱。王翊之弟。太原晋阳人。少时就酷爱兵家之学。唐朝武状元,上元元年(760),“才兼文武科”为武举第一人。中唐名将,天宝年间(742-756),曾任继卫尉,羽林军宿卫。出为辰州(今湖南沅凌)刺使,加兼秘书少监,迁朗州刺使。
大历年间,应河中帅郭子仪召,领河中少尹。升任容管经略使。后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因功官拜太子詹事,又任太理寺卿。贞元八年(792),兼任福州刺使、福建观察使,后改东都留守。贞元十八年(802),王翃去世,皇帝追赠他尚书右仆射。谥号索。注意,后世字雄飞的王翃非本文祖。吾找到本国史,填补了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第52世祖之空白。【28】、【29】、【30】、【31】【31-1】
第十六节  53世 唐朝·山南东道节度使 王正雅※
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的<宗族世系表>载:“王雅,唐元和初进士;万年县令,汝州刺使。”此名在国史中反复搜寻不到。但吾描准到一个名字:王正雅与王雅生平事迹吻合,亦更为详细。
王正雅(?—831,一说851)字光谦。太原尹,东都留守。其父王翃,德宗朝官至大理卿、东都留守;伯父王翊,代宗朝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御使大夫。正雅少时,以孝行修谨闻。元和初,举进士,登甲科。元和十一年,拜监察御使。三迁为万年县令。当穆宗时,京邑号为难理。正雅抑强扶弱,政甚有声。擢户部郎中,再迁太常少卿。出为汝州刺使,充木州防御使,山南东道节度使。太和五年十一月卒,赠左散骑常侍,谥曰忠惠。吾推断王正雅为北宋名帅王全斌的高祖父。从此,实际填补了刘家堡王家族谱的第53世空白。【32】、【33】、【34】、【35】【35-1】
第十七节  57世 北宋武宁军节度使 王全斌※
王全斌(908-976)年,太原晋阳人。生于五代梁太祖开平二年,出身于世代相庭将门。先后从唐、从晋、从周。尤其入宋屡建战功,是五代——北宋时期的杰出将领,卓越的军事家。
王全斌自幼长在军营,从小胆识过人。正在与后梁夹河苦战的晋王李存勋,对其部下、时任岢岚军使的父亲,私养百多家兵疑有异图,召其面甄,其父惧不敢往。仅十二岁的王全斌为释父嫌,举己为质,投入这位后登唐庄宗的帐下,累任内职,非但释嫌还受到宠信。同光四年(926)三月,郭从谦配合李嗣源兵变,打进宫城,近臣宿将大都逃遁。唯王全斌率十几名士兵舍命护卫,冒死亲背中箭的庄宗上绛霄殿,直到死去才痛哭离开。
 李嗣源称帝,深知王全斌死心悍卫过己之政敌的先帝,此时,非便不降罪,反收为麾下,升其为禁军列校。后晋,因多有战功迁护圣指挥使。后汉末,郭威取代立后周。广顺元年(951),周太祖擢全斌为右厢指挥使。是年,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南联南唐、北结契丹与北汉,对抗后周。全斌奉诏就任马步都校,率军赴兖州讨伐。显德四年(956),全斌随后周大军三下淮南,倍受周世宗青睐。显德五年(957),参加北伐北汉的战争,收复瓦桥关,改任相州留后。
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在取得一连串胜利后,全斌被擢为忠武军节度使。同年冬,宋太祖委以重任,命他为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讨伐后蜀。忠勇善战的王全斌,总共统帅五万宋军,用66天时间,歼灭了拥有20万军队、建国31年的后蜀地方割据政权。创造了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罕见战例,为力图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王全斌主副帅等,立奇功非但不予奖偿,反以“违戾约束侵侮宪章”等罪名拘捕下狱。废黜八年之后,宋太祖于开宝九年(976),在洛阳特召王全斌护祠觐见。赐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官复武宁军节度使,上任不久殉职。卒时,皇上废朝三日举哀,追赠中书令。在封建专制社会里,一位至高无上的天子,能够当众宣布抑卿数年还卿节钺,并赐钱、器、帛财物,这种形式的隐型平反,来之非常不易!尽管洪迈先生等古今历史学家和文史爱好者们,对这起宋朝最大的冤案反对意见不少。但是,以王全斌为首的、五万征蜀宋军官兵,这桩千古冤案谁来翻!功过事非谁仗义执言!只能任由后人各自解读了。【36】【37】【38】【39】【40】【41】【42】【43】
第十八节  58世 北宋·富州刺使 王审钧
王审钧,并州太原晋阳人。全斌长子。历官崇仪使、富州刺使、广州兵马铃辖,因击贼而死。其父全斌传中有附传。地方志中亦有记载。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世系表载:“官高州刺使。”【44】【45】【46】【47】【48】
第十九节  58世 北宋·阁门祗候 王审锐
王审锐,并州太原晋阳人。全斌次子。历仕供奉官、阁门祗候。其父王全斌传中有附传。暂未查到文史资料的其它详细记载。【48】
第二十节  60世 北宋·武胜军节度留后 王  凯
王凯,字胜之,并州太原晋阳人。全斌曾孙,审钧孙。寇准以其祖有功于大宋,奏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历左右班殿值,监益州市买院。赵元昊反叛,赴任麟州都监,与刺使一道,率部数次大败西夏军。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使。拜泽州刺使。知邠州。后历任绵州防御使、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泾州观察使、武胜军节度留后等。六十六岁卒,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49】【50】【51-1】
第二十一节  61世 北宋·知抚州 王  彭※
王彭,字大年。并州太原晋阳人。全斌玄孙,王凯次子。生子谠。王澎文武双全,博学多才,好文,赞赏苏轼妙文,喜佛书(苏轼深受其引发)。曾从父亲(王凯)讨贼。历仕凤翔府都监、知婺州、知济州、知抚州等。他在凤翔发现、培养、重视支持一代文豪苏轼开展工作,并成为上下级同僚密切合作的楷模。《浙江通志》载:哲宗朝知婺州军者依次为王彭、张寿……。《宋书》、《南史》和《宋代史科研读《网站资料44.王彭墓志》》中王彭非本文祖。【51】【52】【53】【53-1】
第二十二节  62世 北宋末·驸马都尉 王  诜
王诜(1037-1101或更后,一说1048-1104或更后),字晋卿,并州太原晋阳人。北宋名帅王全斌五世孙,王凯之孙,王缄之子。著名画家和词人。王诜自幼天资敏颖,熟读诗书,博学诸子百家,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因其才华横溢且出身高贵,官运享通,历任利州防御使,绛州团练使,庆州刺使。左卫大将军。娶英宗次女——魏国大长公主(多称蜀国公主)赵浅予,荣为驸马都尉。但是他与苏轼过往甚密,涉嫌“乌台诗案”,加上公主忧郁而死,英宗盛怒之下,将他贬谪均州。后复爵复职。宋哲宗元祐间,官定州观察使,封开国公。这时,妻亡、子彦弼三岁夭折,孑身一人。卒时,谥荣安。
彦弼三岁夭折,又未发现王谠儿孙,他们大江南北的后裔,从何而来?这里引述一个小故事:神宗令人鞭笞王诜的八个侍妾之后,故意强令她们改嫁最底层兵士市井。其中有无传续王家烟火之女人。据传,王诜外谪,他的八妾之一的啭春莺,流落密县一个人家。元祐元年(1086)王诜复职从贬所南返,在汝阴道上,听到一阵再熟悉不过的歌声,这是啭春莺啊!当即未寻到,便写下《蝶恋花》。据说,那位娶啭春莺的人,看到此诗,便主动送还了王诜。
王诜家筑“宝绘堂”,藏古今书画。风流蕴藉,颇具王谢之风。王诜极爱结交朋友,尤与苏轼、苏辙、黄庭坚等苏门六学士的交游更为密厚。他一生作画颇丰,存世作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溪山秋霁图》等。其中,有的被尊为国宝,珍藏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还有的流入日本、美国、法国等世界著名博物馆。由此,王诜荣获国家“中国古代十大杰出画家”光荣称号。五代河朔人王晋卿非本文祖。【54】【55】【56】【57】【58】【59】【60】【60-1】
第二十三节  62世 北宋末·少府监丞 王  谠※
王谠,字正甫,并州太原晋阳人。曾客居长安。王凯孙、王彭子、王诜从兄弟,宰相吕大防之婿。出身虽显赫,但仕途不如意。吕大防为中书侍郎时,授为京东排岸司。元祐四年(1084)任国子监丞,官迁少府监丞。曾出任过邠州通判。能书善画,宋徽宗崇宁、大观(1102-1110)年间,曾入苏轼门下。著有《唐语林》八卷。他创造了“梏桎”、“饥寒交迫”、“恶作剧”等生动成语。是宋代著名的笔记小说家。【61】【61-1】
第二十四节  57世(暂)北宋初·淄州刺使 王  贵
王贵(914-986),并州太原晋阳人。广顺初,补卫士。宋初,累迁散郎都指挥使,马步军都军头,领胜州刺使,太平兴国二年,出为淄州刺使。受诏从潘美北征,攻沁州颇立战功。最后,从杨继业征战陈家谷,为辽军围困,亲射数十人,矢尽,张空弮又击杀数人,遂遇害。卒年七十三。擢其子文晟供奉官,文昱殿值。【62】、【63】
第二十五节  63世 金朝·左右司员外郎 王  渥※
王渥(1186-1232),字仲泽。并州太原晋阳人。金代文学家。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进士。调管州同候,连避不赴寿州、商州、武胜三帅府任职。从军几十年。正大七年(1230),使南宋议和。宋人重之,有“中州豪士”之目。迁尚书省掾,权右司郎中,迁左右司员外郎。天兴元年(1232)汴京被围,随内族引兵入援,自汝州过密县,遇蒙古军殁于陈。词存《水龙吟》一首。【64】
第二十六节  71世 明朝·三重名相 王  琼
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别号双溪老人。并州太原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人。高祖父王良;祖父王安;父亲永亨;明朝天顺年间工部尚书。王琼于成化二十年(1484)登进士。历事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位皇帝。由工部主事六品官,升至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尤其正德十年至十五年间,因执掌兵部功勋特殊连进少保、少傅、少师的“三孤”和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的“三辅”。王琼一生做了三件众人称颂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65】【66】【66-1】【66-2】【66-3】【67】【68】【69】
第二十七节  38世  西晋·侍中 王  济
王济(248-291),字武子。晋武帝婿,驸马都尉。配常山公主。西晋大将军王浑次子,亭侯王澄次兄。王济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世。爱好弓马,勇力超人。文词俊茂:善《易经》、《老子》、《庄子》等。年二十,拜中书郎,迁骁骑将军,至侍中。为一时秀彦。有说其生活奢侈,挥金如土。有王卓、王聿两庶子。其次子王聿,字茂宣,承袭公主封为敏阳候。代表作《王济集》【66-4】【66-5】【66-6】
第二十八节  39世 北魏·司空 王  卓
王卓,字文宣。嗣浑爵,拜给侍中。西晋骠骑大将军王济长子。历任魏晋河东太守,猗氏侯。《晋书》中的王卓,是王济长庶子,王浑之孙。王卓卒葬河东猗氏县故解城西隅,(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东,是国家、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墓冢已毁,仅剩唐碑一方。碑首篆额、唐虢州刺使王颜撰《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
碑文历叙自晋至唐王氏族人变迁之梗概。其碑云:“卓,河东猗氏人也,始41代周平王孙赤,”。卓,字世盛,魏晋时,官河东太守,迁司空,封猗氏侯。卒遇刘聪、石勒乱晋阳,不遂归葬,而厝于河东猗氏县焉”。还云:“猗氏房,右从维叔(王维)”,左相缙叔(王缙),俱伟文灌世”。唐·王维、王缙为其王卓后裔。临猗县学者认为:维、缙远祖是山西太原人。有人对此碑部份内容持质疑。比如碑曰:卓的前四代为、文钊、叔隽、伯明、屯与晋书:泽、昶、浑、济也不同、卓字世盛与文宣又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同一人否?另外,有个事绩相近的东汉司空祁县人、字仲远,公元137年生的王卓肯定非本文祖。【66-7】【66-8】【66-9】【66-10】
  • 旁支王湛及后裔世系行传
第一节世系一线图
37湛——38承——39述——40坦之——41愉——42缉——43慧龙——44宝兴——45琼(四房王氏祖)。
第二节  旁支名人小传
3-29  第37世  西晋汝南内史 王  湛
王湛(249—296),字处冲,太原晋阳人。王昶之子,王浑的异母之弟,其子王承。初有隐德,性格内向以为痴,后被其侄王济称赏,晚成。历任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汝南内史等。【66-11】【66-12】
3-30   第38世  东晋司空 王  承
王承(约273-318),字安期。曹魏司空王昶之孙、王湛之子、东晋尚书令王述之父。东晋初年第一名士。永宁初年,任骠骑参军、东海太守后迁司空,爵兰田侯。
3-31  第39世  东晋尚书令 王  述
王述(303-368),字怀祖,历任临海太守建威将军、扬州刺使。兴宁二年(364),以卫将军升任尚书令。王导很看好王述,不断提拔他,使他由县令迁太守刺使、散骑常侍,最后达到尚书令副宰相的位置。已起三代官居相位。袭父爵兰田侯。卒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谥号穆改简。【66-13】【66-14】【66-15】
3-32  第40世  东晋中书令 王坦之
王坦之(330-375),字文度。王述之子。曾任大司马恒温的参军。曾与谢安抗恒温。后和谢安一道辅政,累迁中书令、领中郎将,就徐、兖州刺使。袭父爵兰田侯。去世追赠安北将军,谥号献。代表作:《废庄论》。有子四:长子王恺;次子王愉;三子王国保;四子王忱。【66-16】【66-17】
3-33  第41世  东晋中书令 王国保
王国保,系王述之孙,王坦之之子。宰相谢安把女儿嫁给同朝为官的王坦之三子王国保,后来又不喜欢这位女婿,甚至压制他在官场发展。没过几年,坦之、谢安相继去世。孝武帝之弟司马道子,继任相位。王国保才抬起头来,成为掌管朝庭人事权和卫队及军队的尚书左仆射。晋安帝时,升为中书令。【66-18】、【66-19】。
 3-34  第43世  北魏宁南将军 王慧龙
王慧龙(390-440),东晋尚书仆射王愉之孙(一说自称),散骑侍郎王缉之子。一说与尚、济、澄、汶同辈?非常质疑!因泄漏刘裕起兵推翻恒玄,被满门抄斩。亡命后秦,秦灭归北魏。太武帝时,大破宋将王玄谟于滑台,任荥阳太守十年善政。有说他原为王家的家奴,冒称王氏,此有待核实。他曾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卒时,谥号穆侯。
3-35  第45世  北魏并州刺使 王  琼
王琼,字世珍。北魏王慧龙之孙。官居征北将军、中书监、并州刺使,封长社伯。生子四:尊业、广业、延业、季和。王琼被尊为“四房王氏”之始祖。
 
第四章  王全斌后裔的村庄及其家谱考析
第一节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刘家堡村王家
A村庄梗概
当今太原市南郊区,王姓仍是当地首族,据调查,当年太原王氏的后裔,分布在全区十三个镇230多个村庄中,总数有三万多人,最主要有刘家堡王家。因而太原作为太原王氏的圣地。
刘家堡村,曾是柳林庄(寨)的一个居民点,据志书记载: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登位前,在后晋任太原节度使、北平(太原)留守、北平王时,曾在此筑堡屯兵。逐步发展起来的独立村庄,约在明嘉靖年间,始称刘家堡村。明嘉靖十一年(1532),王琼逝世于京师吏部尚书任所,葬于太原县西北七里蒙山之麓(即今晋源区金胜镇王家坟村)。现存献殿一座及残石柱几根。1945年8月——1946年6月,该村曾为中共太原县委驻地。
元末至正之乱,王伯聚举家从王子实开创的蚕石村,迁居柳林村。后来,汾河洪水把柳林冲为东西两个柳林村。王伯聚家居的东柳林村,后来姓王的人多势力大,就从中独立建起现在的这个刘家堡村。石敬塘在契丹主子支持下,就在柳林寨的北门外,筑坛祭天做了后晋的皇帝。明朝重臣王琼,也出生在这里。这是一块非同寻常的风水宝地。
刘家堡村,是个以王姓村民为主体的杂姓村庄。就因为刘知远屯兵筑堡名气太大!诞生王姓宰相的地方,也只能和乡名一样叫刘家堡。刘家堡王家这个村庄,地处汾、潇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是个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她紧靠208国道,虽居绿色田野之间,但来往繁华的市中心,交通十分便利。村内明清寺祠、堂阁、名臣故居建筑古色古香。二十世纪末,全村417户,王姓占166户,总计1661人当中,王姓占836人。他们拥有2400亩地。生活越来越好!
该村联系人下列: 高华13363414966  王志强15035190634
B族谱状况
据明代天顺四年出生于刘家堡的明代南京工部尚书王永寿修,清康熙四年、嘉庆七年和公元一九九四年数次重修,以及清光绪甲辰年王宅宝庆堂抄本的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记述:“……世居太原,远显于汉、唐、宋者固不可考,其可考而知者,则自元始。元之时,有子诚、子实、子昭者,此我始祖之可考而知者也”。明代户部、兵部、吏部尚书王琼,通过李东阳撰的柳林碑铭转达其自述事状形式,除重申上述见解外,还述:“见元有子实处士,居邑西之蚕石”。即现在的晋源区姚村镇蚕石村。从此可以看出,早在500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大能人王永寿、王琼就对自家族谱有了精辟的了解!吾理解为:认可村始祖王子实以后的世系,部份怀疑王子实以前的世系。这就鼓励我去探索、去破解存疑。
吾十年学习钻研谱牒(姓氏)文化的体会之一,国史虽有倾向性,但总体准确。方志虽有区域局限性,但较为准确。记录家庭世系生平事迹的谱牒,必然对祖宗讲好不讲坏、所产生的随意性,相对于国史、方志、其错误是最多的。但是,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是我所看过的谱当中,错误最少、基本能与国史接轨的上乘族谱。但问题还是有,比如从东汉到明代中期,空白漏失了二十代(其中,吾已找回了琛、翃、正雅、全斌父、渥等五代)。更为严重的是王贵与王全斌如何接轨的问题。依该村谱载,世系王贵排在王凯后一辈,称王全斌为高祖父,这就是个严重的错误!这两位远祖,都是著名将领有专传。王全斌公元908年生。王贵公元914年生。同常情况,两人同辈或晚一辈,不可能晚四代!【70-1】、【71】、【72】
第二节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庵前三家村王家
A村庄梗概
南昌县是江西省第一县。武阳镇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南宋祖籍地。京九、浙赣、向莆等铁路在此形成双黄金十字架。三条国道在这里的银三角立交桥交汇。庵前的三家村王家,地处抚河故道下游、鄱阳湖滨,水网交织的鱼米之乡。这里距省城十八公里左右,市里开往渡头的公共汽车从村中穿过。
现在武阳镇,就是以前的长定乡。三家村王家(主体),就座落在谢埠河南岸、芳溪湖畔,典型的江南水乡。这个主体村,原属39都8图。老早从这里分出小部份,迁往39都2图的北渠村,俗称北王家。后又再迁俗称泗港口的武阳渡口,河东的曹骆村王家,原称章家巷,隶长定乡招仙里三十九都二图本保。早年统计,三家村共有人口535人,现在把陆续迁往市内、外地的人口加到一起,估计近千人。村联系电话:
王和尚15170024898;   王义葵13870082564;    王国宝13607085262
B  族谱状况
1.民国三十七、戊子年(1948)孟冬重修(敦本堂版)《三槐王氏宗谱》简介;谱主要内容有:十篇序文显示,1948年重修之前,曾进行过多次重修。其中序文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修之《记》;康熙五十六(1717)年重修之《王氏重修族谱序》;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之《王氏重修支谱叙》;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之《王氏重修新序》等。其最重要共同点,是尊北宋名帅王全斌为始祖。
2.该谱的字辈歌:村一、二、三世祖的彦、伯、承单列在首行。(推敲按一个甲子计,遗失了七代字辈)。接下去是:士其育世大;政廷国希元。一有读书赋;德礼绍家声。奕祀征祥远;本源万代清。仁义光先胜;文章启后贤。世泽绵长发;日月帝坤乾。谱载村一世祖王彦德的生、殁、葬、等毁于日寇炮火。以其长子王伯震生于宋理宗丁未年(1247),即淳祐七年为基准推算,王彦德村祖,约出生于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前后。至今暂未查寻到他的史载。但是,吾从《南昌县地名志·武阳篇》中,见载:“南宋理宗年间,王彦德镇守丰城,离职后定居于此。相传他船泊赤山村,夜梦三棵槐树,迁此时,果有三棵槐树,故名”。同时,吾依照该志“向塘篇”指点,自驾车来到了地处梁家渡桥西、抚河畔的这个赤山村,该村土改时的老村长当响导,边指引、边描述当年该村风貌,陪我来到了船泊赤山村的抚河边。身临其境,仿佛还真有那么回事。
3.依据53个字的字辈歌,截止当今2014年吾村已繁衍到26代的征字辈,但是核对接轨之世系表和所历经的年代,等于总共遗漏了二十代,按平均23年为一代推算,其中,王彦德前缺少了七代,王承雷后也缺少了七代。
4.该谱中还有祭祖文、圣谕、祖训、家规、家例、格言、基址、坟址、凡例等。
C 公元2009重修《三槐王氏宗谱》简介
本次重修谱特点有三:1、承袭了1948年重修谱的漏代等所有错误。2、补登新丁。3、据村里请庄家坊谱师修谱的公开信中,编纂组所列,采用的四十八代辈份中,老祖宗的字辈,截止于“德礼绍家声”。余下的30个字辈废弃!换上与本村无关联、非晋阳支的、从豫章王那里抄来的25个字辈:“镇邦威武齐;联奏星云会;同芳麟凤墀;庆衍万年祚;宏开永尔祺”。当不少村民严正提出:不能擅自废弃自己祖宗留下的字辈,而胡乱套用他入祖字辈,要求恢复原来字辈时,吾也致过公开信两封,劝阻未遂。个别少数人言行相诡称:“我们本来就是野王哩,用什么字辈都一样。这次只作为草稿,要恢复老字辈,过个半年一年,正式修谱再改过来”。如此搪塞,一拖五年过去了!4始祖王全斌,本是五代——北宋著名将领,这次的新序错称:“南宋豫章刺使,文武将军”。笑掉门牙事小,贻误千秋万代事大!
D 拨乱反正快修归宗谱
1948年以前的《三槐王氏宗谱》,经族人十年的探索研究发现,如从篇篇序文中得悉,如我们的村祖对旧谱所洞察那样:“后世牵强附会,牵引扳扯,胡乱抄袭,妄附达人,任其舛错,愈久愈荒以致不相连续,世远年湮”后辈应尊祖训,予以理顺!特别是2009年那一次重修,废己字辈、抄用他祖字辈,造成严重恶果,更是雪上加霜!事态急迫!应将来之不易的研究结论,付诸于挽救性的、还原村史认祖归宗的回归新谱。这是涉及子孙万代的头等大事!务必宣传不知情和无所谓的村民,尊祖敬宗担当责任,举全族之力,与时俱进迅速办好这次划时代的里程碑的修谱工作。
欲把谱事办好,吾以为必须做到四个肯定、三个否定和一个坚定!即鉴于谱序和祭祖文中的最多记述:“全斌公任豫章刺史至彦德公袭父参戎丰城始迁徒三槐村”,“然自全斌公分任豫章,吾族之来肇斯时矣”,“迨太原之递传”,“ 全斌公为始祖盖”和“太原世族”等特别重点语句,由此肯定,北宋名帅王全斌为本族(村)始祖。其系祖王霸、王咸、王浑、王澄和王全斌系山西太原晋阳人,由此肯定吾族归属太原王氏晋阳支。由谱序和祭祖文记述:“予读王氏家乘祖居金陵,世以相业厥后”、“ 三槐之盛其与金陵后先辉映矣”和“胄出金陵”,以及吾之远祖王浑大将军在金陵辅佐西晋两帝的史实,肯定吾族村始祖由金陵(南京),随赴任的父亲迁来洪州(南昌)。肯定老祖宗定下来字辈不能动,必须继续使用。鉴于有明确始祖与连贯世系,否定野王哩之说!鉴于“三槐王”始祖王言,系山东省琅琊临汾人,与吾村不搭架。吾村一世祖王彦德,只是相传他船泊赤山村,夜梦三棵槐树造成混淆。其二,“三槐王”的后裔王巩,与吾祖北宋驸马王诜是文友,所有交往中,无同宗同支史载。否定“三槐王”!仅保留村二世:伯震、伯纬、伯经的三家村名。鉴于抄来的字辈属于祁县支不搭架,故从谱上删除,予以否定!
鉴于多方考证,帮吾村找到了千年老家,我们大家要坚定不移的回归“太原王”属于自已的家。谱名自然叫作武阳三家村《太原王氏族谱》。
 
E去伪存真 敬献序文
太原王氏认祖归宗谱序(讨论稿)
王,八卦之乾卦,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横为人,竖为一柱擎天,天地人一以贯之。帝王之裔天胄也。贵姓也。截止当前,据权威部门统计,人口已近一亿,号称“天下第一姓”特大姓也。
人文始祖-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姓姬名轩辕。姬姓顶祖也。王姓有妫满衍田和的妫姓王者;商王子比干的子姓王者;汉族和少数民族投入王姓大家庭的融姓王者和含有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魏信陵无忌、王子成父、周平王孙赤、太子晋的姬姓王者。其姬姓王者之主体,乃吾远祖(太原王始祖),周灵王太子姬晋,力主疏水遭拒,谏父被贬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官居魏司徒,时人号曰王家,从此便去姬为王姓。传至秦朝大将军王翦父子仨,挥戈跃马克赵、破燕、灭楚横扫六国,为统一中国立下不朽功勋。翦孙有两子,长子元,迁居山东琅琊,成了“琅琊王”始祖。荣誉“王与马共天下”。次子威,留居山西太原成了吾“后太原王” 始祖。继“天下王氏出太原”之后,又誉“海内第一高门”。王言的“三槐王”,名扬天下!王审知兄弟仨创立的“开闽王”,显赫海内外。
吾祖王霸,初定广武徒居晋阳。后来也被尊为太原王氏立祠开族的始祖。其长子殷任后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为祁县支始祖。吾祖王咸为其次子,为晋阳支祖。据传,他在王莽时代,曾为对匈奴的和亲大使。晋阳王氏自柔、泽兄弟开基后,逐渐成为魏晋豪门。吾祖西晋大将军王浑为尚书左仆射,迁司徒。曾辅佐武帝、惠帝两代帝王。其父王昶,为文帝曹丕登基前的太子文学侍从,迁兖州刺使。明帝赐爵关内侯。官至司空。生四子:尚、济、澄、汶,吾祖王澄,字道深。因父王浑灭东吴立下大功,封其为亭侯,曾任重要显达之职。此时的晋阳王氏辉煌达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卓越家族”。
1940年南昌沦陷,日寇的战火焚毁了部分《三槐王氏宗谱》。致使村一世彦德公生卒葬等许多史料,从此消声匿迹,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吾族要牢记老祖宗早已洞察到旧谱存在问题要解决警语教导“牵强附会有之,拼凑扳扯有之,混淆舛错有之”。正本清源还村史本来面目。吾等已寻回了数十代,其中填补了琛、翃、正雅、彭、谠等数代空白。至今仍缺20代左右。由于史实混乱,造成错投门庭!尽管如此,族人还是始终牢记着三个念念不忘:一不忘从金陵(南京)来,迁来洪州(南昌)。二不忘根在太原世族。尤其三不忘王全斌始祖。有了这柱主心骨,就不难顺藤摸瓜,逐步找回遗漏的村史。
始祖全斌公,山西(并州)太原晋阳人。五代——北宋著名将领。出身于世代相庭将门。先后从唐、从晋、从周。尤其入宋后,宋太祖命他挂帅讨伐后蜀。公率5万宋军,仅用66天时间,灭亡了拥有20万军队、建国31年的后蜀地方割踞政权。创造了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罕见战例。为力图统一中国的大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非但未给奖赏,反以“违戾约束侵侮宪章”被废黜。八年之后,才复官武宁军节度使。
全斌公的高祖:王正雅,系唐元和初进士,官拜监察御使,万年县令,汝州刺使。公之父亲(佚名),系五代晋王李存勋麾下的岢岚军使。公之长子:审钧,历官崇仪使,富州刺使,广州兵马铃辖。公之次子:审锐,历仕供奉官,阁门祇候。公之曾孙:王凯,初授为三班奉职。赵元昊反叛,赴任麟州都监,与刺使一道率部数次大败西夏军。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使,拜泽州刺使,知邠州,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等。公之五世孙:王诜,先后任利州防御使,绛州团练使,庆州刺使,左卫大将军。娶英宗次女蜀国公主,拜为驸马都尉。文人画家与词人。家筑宝绘堂,珍藏古今字画。与苏轼、苏辙、黄庭坚等苏门六学士及诸多文人墨客雅士交游甚广。哲宗时,封爵开国公。另据湖南沅江《赤山王氏族谱》载述:“……(全斌)公归,解释兵柄角巾私第寄迹西江吉安府吉水县……”。即公八年废黜期间,曾隐居吉水县的一个古称鸟窝村繁衍生息。此说,有待进一步考证。
鄱阳湖滨之洪州府、南昌县抚河下游(谢埠街)南岸,芳溪湖边。风和日丽的一天。(南)宋理宗年间,王彦德跟随风仆尘尘的父亲,从金陵来到洪州府赴任。彦德公镇守丰城,后袭父职一段时间之后,一次北袭赤城战事途中,船泊抚河夜梦三槐以后,耿耿于怀。约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彦德公从丰城县衙解甲归田,即带领一家人,来到了果有三棵槐树的一片荒野地,盖起草庐安家卜居。次年,村二世伯震公就出生在这里。他生于淳祐七年(1247)。谱云:曾任洞县典史,曾以史员出仕过山西。村三世中的承雷公,生于宋度宗咸淳五年(1270)。曾知兴化府。此等老谱依旧编入,吾不敢妄为删改。有待后贤日后核实。
彦德公开基三槐村。公生三子:长伯震居三槐,次伯纬、三子伯经共徙北渠村到十四世—淇公入赘,又从北渠迁居武阳之章家巷,三房鼎峙,和谐一堂。即今之三族是也。
吾三槐村俗称三家村,此处抚河南岸、芳溪湖边,距省城东南约十八公里,北距谢埠街两公里许的八图。北渠村距武阳河东两公里许的二图(由三槐迁此),村北有七圣庙。章家巷近武阳渡(俗称泗港口)河东,招仙里二图本保(由北渠村迁此)。以上三槐村、北渠村(俗称北王家)、章家巷(今曹骆村)三团同属原长定乡三十九都(今南昌县武阳镇)。三团约有200户,还有20户左右定居南昌市里等。人口总共约千人。
先圣雄风,昭垂史册。祖泽齐天,惠穆裔孙。木本水源,彰明可考。吾族根深干壮枝繁叶茂也。当今太平盛世,族民丰衣足食,众思修谱。喜庆已于全国接轨,已寻到了源头。再也不是野王哩!千年游子回归太原晋阳王氏大家庭。里程碑的新谱辑成,不亦乐乎,吾全村承前启后,同心同德再度辉煌!以相引于无尽也。敝人才疏学浅,舛错谬谈有之,不揣谫陋勉为序,孝飨先圣,以务后贤。
总九十三世、村二十三世  裔孙:声叶(雄文)拜撰  
公元二0一四(甲午)年九月八日(中秋节)吉旦
【73】、【74】、【75】、【76】【77】、【78】、【78-1】、【79】、【80】、【81】、【82】、【83】、【84】、【85】、【86】

            第三节  我国南方其它几个王全斌后裔的村庄简介
一、湖南省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家
(洞庭湖畔)沅江市新湾镇风光秀丽的赤山岛上,有一个赤山王家村。该村的《赤山王氏族谱》载述了几下几件大事:
A.“建隆四年,遣全斌督师伐蜀与曹彬水陆并进。帝赐貂帽于全斌,公之结主,果60日而蜀平。公归解释兵柄角巾私第寄迹西江吉安府吉水县,遂为我始祖”此说与《宋史》“黜居山郡十余年,怡然自得识者称之”。吻合。宋史只记了被废黜而闲居山郡十余年,去了那里并无交待。该谱说得很明白,王全斌此时青衣小帽、落户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据传,隐居在一个古称“鸟窝村”的山村,躬耕度日,繁衍生息。从此,填补了国史的空白。
B.谱序还述:“公生四子:铨、锡、钱、钧皆登显士……。锡公后13世而琳公,以邑庠偕兄弟迁居沅土落业”迁沅始祖琳公遗嘱言:“余本江西吉水县人,因大明景泰年间,天灾瘟疫死散莫计,家资产业概归他人,衣食尚不能充足何暇亲序祖宗乎”。前者说全斌公在吉水娶妻生子四。后者道明朝景泰年间,因天灾,琳公始迁沅江赤山村。
C.该村谱录,江西老字辈:“鉴史定功远;隆誉羡名传;德胜芳珠芷;钜府仕叶延”。后续新字辈:“世正之裔;宗祖有光;文学家继;邦国永昌”。【87】
联系人:王平安13662706890   QQ:344592350
二、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某乡鸟窝村
《赤山王氏族谱》述:全斌公落户江西吉水,生四子:铨、锡、钱、钧。另据该村王平安宗亲告知:全斌公隐居古称鸟窝村。对此,吾于2012年6月,曾拜托吉安市庐陵太原王氏联谊会王宝岩、王磊晶二位会长帮助落实。对方答复:根据我提供之情况,初步锁定在吉水县八都镇高塘村。这里四周小山岭,中间像个鸟窝,有明代瘟疫等历史记载,这里村民有从小习武的传统习惯,亦都姓王。据告之,后来他们特意驱车去了这个村,翻阅了他们的族谱,暂未查找到相关资料。与该村一位王传生宗亲联系过,暂且对不上号。当地民间社团尚在继续关心帮助找寻之中。
联系人:王磊晶13979636334       王义和13576899315
        王传生13970649057       王宝岩 13807969989
三、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
三、距东乡县城25公里,便是山清水秀、明清建筑颇多的安石村和邻近安国村。据该村明崇祯年间重修《上池王氏族谱》记述,王全斌列55世,王安石列56世。王安石的高祖父王明是上池村始祖。其中38世的王尚、系长子,王澄系三子,同父西晋司空王浑(墓葬附近虎形山金峰麓)【88】
村联系人:王明占0794-7033983   王才发13767636262
四、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湖田乡伊村王家
《伊村王氏宗谱》载:“15世寿,子三:全武、全赋、全斌”其全斌为三子,前面有两位兄长。全斌生子三:伺、师、辰。均未见载史册。【89】村联系人:王德华13979590472  邹村长:13576536527 
林书记:13979578189
五、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前泽)六个村
总谱局设在(原新建县西山前泽),现安义县石鼻镇筠阳石潭村的始祖均政公(官居翰林侍讲),宋徽宗大观年间,坐事贬江南遂家豫章,迁徙西山前泽,该支遍及筠阳、石潭、水南、官庄、西源、沙溪等六个自然村。该六村连修的《宗谱》中,把王全斌总署38世,列王安石前。【90】
村联系人:王扬龙137671516       王典大0791—83376578
六、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的两个自然村
前些年,在王令策(13077921967)主任领引下,我们驱车来到了新建县樵舍镇的两个自然村,一个是声称太原王的白石砻王家,另一个是声称琅玡王的波汾王家。他们都很热情款待了我们。同时,都端出各自的族谱,该两个村都有认祖王全斌的世次记述。
七、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区十三个镇230个村庄
据《中华姓氏通史·王姓》载述:“在今天的太原市南郊区,王姓仍是当地首族,据调查,分布在全区十三个镇230多个村庄中,总数有三万余人,占全区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91】联系人:王大良      高华13363414966
第五章  憾留存疑求助破解
吾虽说追索王全斌家族多年,但才疏学浅,且手头资料不足,故研究难以深入,憾留以下诸多存疑。恭请文史专家、学者、爱好者和广大王氏宗亲给予赐教,帮助破解。
1)国史记述王全斌无兄弟,生子二:审钧、审锐。而《伊村王氏宗谱》载述:全斌父亲叫王寿,生子三:全武、全赋、全斌。全斌生子三:伺、师、辰。《赤山王氏族谱》又云:全斌在西江吉水生子四:铨、锡、钱、钧。以上暂未从国史、方志上找不到佐证。
2)王诜之子彦弼三岁夭折,史载又未见王谠有儿孙,现今王全斌的后裔,从何而来?!
3)《赤山王氏族谱》载述:全斌被黜期间落户吉水,族人传说在鸟窝村繁衍生息,初看八都那个村不是,它会在那里呢?
4)王贵只小王全斌六岁,肯定不是王全斌的玄孙辈!这里晋阳王的两支,应在那一代接轨呢?
5)南昌县武阳《三槐王氏宗谱》载:“胄出金陵,相业显厥”此文字与远祖、西晋大将军世居金陵秦淮河边乌衣巷关联否?南宋宁宗初——理宗初,该村一世王彦德随他父辈从金陵何处迁来洪州?
6)武阳三家村的一世王彦德只有方志记述。二世王伯震,虽见其史载,但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三十选举志荐辟进士王伯震,授奉化尉,调三衢授。南宋嘉兴四年(1211)进士榜中有王伯震,会是三家村的二世祖吗?
7)王永昌是随父王全斌征蜀平叛中被害,还是后来朝庭授其三班奉职说?此两个国史附传,那个准确?
8)南宋末至元初那个潼关守将王彦弼肯定不是北宋王诜之子、三岁夭折的王彦弼,他会没死吗?当今传续的后裔,会是朝庭顾全颜面、故意封闭的前妻所生吗?
9)求助破解王全斌六世孙及后之存疑。
 
重要文献及参考资料:
(以下所标册、卷、页数,系江西图书馆藏编码)
2-1  两汉·王  霸
【1】《后汉书》列传第十、七十三。
【1-1】《后汉书·逸名列传》3∕20∕734、10∕83∕2762。
2-2  两汉·王  咸
2-3  东汉·王  泽
【2】《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
【3】《后汉书》8∕68∕2231。
2-4  三国魏·王  昶
【4】《魏司空王昶集》五卷
【5】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2-5  西晋·王  浑
【6】《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十二·王浑子济》                
【7】《资治通鉴》卷八十至八十二。
【8】《世说新语·贤嫒》。            【9】《世说新语》尤梅。
2-6 西晋 王  澄
【6】《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十二·王浑子济传〉》
【10】《晋书·王澄(道深)》42∕1202、42∕1207、4∕43∕1293、
【10-1】《晋书·王尼传》。
【10-2】《智囊全集》《黑白斋主∕古典精华13页王澄》
2-7  北魏·王景仁
【11】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
  1. 北魏·王公礼
【11】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
  1. 北魏·王  延
【11】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
【12】《中国名人志·第三卷》        【13】《晋书》7∕88∕2290
2-10  北魏·王士良
【14】《周书》3∕36∕638。           【15】《北史》8∕67∕2359
【16】《新唐书》211∕5953
2-11  隋朝·王  谐
【17】《魏书》卷27<广川王谐传>第527页。
【18】《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第470—471页。
2-12隋朝·王  韶
【19】《隋书·王韶传》               【20】《隋书》5∕62∕1473。
【21】《北史》8∕75∕2566。  【21-1】《山西省志·人物志<王韶传>》
2-13  隋朝·王士隆
【22】《隋书》5∕62∕1475。          【23】《北史》8∕75∕2567。
【24】《隋左光禄大夫耿公墓志铭》
2-14  唐朝·王  琛
【25】《魏书·王翊传》卷六十三列传五十。【25-1】《魏晋风流与私家园林》
【26】《全唐文》447页、2424。2∕1   【26-1】《晋书》4∕33∕991
【27】《魏晋南北朝墓志汇编·王翊墓志》第253页。
2-15  唐朝·王翃
【28】《魏书》4∕63∕1413。          【29】《北史》5∕42∕1541。
【30】《旧唐书》13∕157∕4143。      【31】《旧唐书·王翃传》
【31-1】《新唐书》15∕143∕4693
2-16  唐朝·王正雅
【3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34】《新唐书》15∕143∕4298。
【33】《旧唐书》13∕165∕4298、167∕4371
【35】《新唐书·王正雅传》卷四三九页96。唐柳氏卷一六五
【35-1】《山西省志·人物志(上)》唐401。
2-17  北宋·王全斌
【36】《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六〈第1547-1595页周书七世宗纪第三〉》
【37】《新五代史卷六十四〈第806页宋太祖诏伐蜀〉》。
【38】中华书局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传〉》
【39】《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王中书全斌传〉》。
【40】中华书局出版《北宋经抚年表》
【41】《钦定四库全书∕容斋四笔十六〈取蜀将帅不利〉》。
【42】《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Ⅲ·1198页王全斌〉》
【43】《太原市志·人物传〈448-449页王全斌〉》。
2-18  北宋·王审钧
【44】《宋史》25∕255∕8924。        【45】《中国名人志·第六卷》
【46】《庆阳地区志·五卷·人物志·三章:人物表记》。
【47】《神木文化艺术网·杨家将与北宋武将世家》。
【48】《山西省志·人物志(上)》北宋1011页。
  2-19  北宋·王审锐【48】
2-20  北宋·王  凯
【49】《宋史》25∕255∕8925-8926
【50】《临川集54∕16〈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赠节度使制〉》。
【50-1】曾巩撰《隆平集4》171、371页。
2-21  北宋·王  彭
【51】《钦定四库全书〈东都事略卷二十〉》。
【52】《东坡后集〈王大年哀辞〉》。【53-1】《浙江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53】《彭城集21∕303〈知济州改知抚州〉》。
2-22 北宋末·王诜
【54】《宋史》27∕271∕9295、25∕255∕8926
【55】《宝绘堂》东坡集32∕4下【56】《跋王晋卿书》豫章集29∕21
【57】《中国名人志·第六卷》北宋王晋卿【60】《许彦周诗话》
【58】《山西省志·人物志》北宋807页王诜
【59】《能改斋漫录·宋蔡绦〈西清诗话〉∕〈周邦彦诗话〉》
【61-1】《宋史研究集第五集民翁同文撰〈王诜生平考略〉》。
2-23  北宋末·王谠
【61】《唐语林》八卷。
【61-1】《中国名人志·第六卷》北宋第1009页
2-24  北宋·王贵
【62】《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第9309页〉王贵》。
【63】《宋史》40∕490∕14107
2-25 金朝·王渥
【64】《中州乐府》
2-26明朝·王琼
【65】《明史·王琼传》 【66-11】《晋书》7∕75∕1959
【66-1】高华撰《汾东古韵·王琼在太原的遗迹》
【66-12】王大良撰《中华姓氏通史·王姓〈晋阳王氏成魏晋盛门〉》。
【66】霍韬撰《吏部尚书谥恭襄王公神道碑铭》
【66-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第108-110页再考序
【66-3】《古今姓氏书辨证》【68】《太原晋阳王氏谱》
【67】《太原王氏通谱》【69】南昌县武阳镇三家村《三槐王氏宗谱》。
2-27 西晋  王  济
【66-4】《晋书列传》第十二。【66-5】《晋书》卷四十二页1205-1206
【66-6】《晋书》卷七十五页1960
2-28 北魏 王  卓
【66-7】《猗氏县志》                    【66-8】《猗氏王氏家谱》
【66-9】《临晋县志》                    【66-10】《临晋王氏族谱》
【66-10-1】唐王颜撰《王卓神道碑》
3-29  西晋  王  湛
【66-11】《晋书》7∕75∕1959。
【66-12】王大良撰《中华姓氏通史·王姓《晋阳王氏成魏晋盛门》
3-30 东晋 王  承
【11】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
3-31  东晋 王  述
【66-13】《晋书·王述传》    【66-14】《资治通鉴·卷一百一》。
【66-15】百度百科《王述祖孙与太原晋阳王氏至东晋进入全盛》。
3-32 东晋 王坦之
【66-16】《晋书·王坦之传》【66-17】《晋书》7∕75∕1964 
3-33 东晋 王国保
【66-18】《晋书·王国保传》。          【66-19】《晋书·谢安传》。
3-34  北魏  王慧龙
王大良指撰《中华姓氏通史·王姓(晋阳王氏成魏晋盛典门)》92-99页
3-35 东晋  王  琼
【11】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
王全斌后裔的村庄
刘家堡王家族谱状况
【70】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编著《太原王氏考证集〈关于王全斌源流世系的总结报告〉》
【70-1】王大良撰《中华姓氏通史·王姓〈太原仍有王姓人的根〉》第108-110页
【71】李东阳撰《太原王氏柳林世墓碑铭》
【72】高华撰《汾东古韵·村庄撷趣·(102页)刘家堡村》
三家村王家族谱状况
【73】王雄文撰《拔开武阳三槐王地的迷雾》
【74】王雄文撰《三槐王村世系探源路线图》
【75】王雄文撰《三槐王村世系探源一线谱》
【76】王雄文撰《三槐王村由来再探推敲与追索》
【77】王雄文撰《北宋武宁军节度使全斌公后裔彦德公迁武阳三槐村世系图》
【78】王雄文撰《再致三槐王村全族亲人公开信》。
【78-1】王雄文撰《王全斌传》
【79】王雄文撰《北宋名将王全斌轶事探索》。
【80】王雄文撰《五代—北宋名将王全斌及其家族考析》
【81】王雄文撰《呼吁为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翻案》
【82】王雄文撰《北宋名帅王全斌本末考》
【83】王雄文撰《王诜及其家族异疑文史考析》
【84】《南昌县地名志·武阳篇》      【85】《南昌县地名志·向塘篇》
【86】王大良撰《中华姓氏通史·王姓〈晋阳王氏〉》第92、93、94、101、102、289、290页。
湖南省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家
【87】《赤山王氏族谱》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
【88】明·崇祯年间重修《上池王氏族谱》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湖田乡伊村王家
【89】《伊村王氏宗谱》
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前泽)六个村
【90】《三槐堂王氏宗谱》
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区十三镇 、230个村庄
【91】王大良撰《中华姓氏通史·王姓》第108页 
王雄文:手机:13907087840      电子邮箱:hzwxw888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