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冀中人民的好儿子——王林

2014-08-20 08:17:48来源: 天津日报

打印 字号: T|T
 
  1946年夏秋之交,我们几十名从国统区天津到冀中解放区的学生,集中在冀中五一学院学习。王林是学院的一位特聘教师,他主讲文艺理论,从毛泽东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篇。王林穿一身吊兜马裤的灰军装,戴着副黑边近视眼镜,说话带衡水方言。他讲起课来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常常一语出口,就引起学员们哄堂大笑。
  王林和颜悦色,平易近人,学识渊博,热诚实在。讲课之余,大家常与他促膝围坐,山南海北地无所不谈。讲课时,他常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深入生活的体会,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因此听来分外生动亲切。我们还听他讲同孙犁主编《冀中一日》的故事。他说,高尔基曾发起搞了《世界一日》,茅盾也发起搞了《中国一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搞《冀中一日》?后经上级批准,发动抗日军民成功地完成了这部《冀中一日》的写作任务。虽然那只是用粗制草纸油印而成的小册子,但当年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瓦解敌人、打击敌人”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王林担任冀中有名的“火线剧社”第一任社长。他自编、自导,他的名字及其领导的“火线”,在冀中家喻户晓,他编演的剧本人人爱看。我们冀中群众剧社,就演出了他创作的《死蝎子活毒》,受到群众的喜爱。
  王林的戏剧创作,在他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仅在1938年一年内,就创作了《警号》、《火把》、《老虎》、《家贼难防》、《打回老家去》、《哑巴吃黄连》和《对症下药》等十五部剧作。他与傅铎合写的河北梆子《骨肉亲》,在冀中演出中产生了轰动效应,曾被改编为话剧、歌剧到处演出。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电影制片厂还将这出戏改编为《留下他打老蒋》,算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故事片。
  王林的剧作人物鲜明、风格朴实,是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典范。这些作品都是从他多年斗争生活中攫取而来。他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是那样深厚,因而他的作品才会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1948年冬,我军围攻天津,我们群众剧社集中在胜芳、王庆坨待命入津。12月31日,王林陪同军区领导王奇才,来剧社谈进津后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后来我们为部队演出《骨肉亲》,他又陪黄敬市长到后台看望大家。
  1951年,我回津探亲,得知王林任天津市总工会宣传部部长,便去迪化道(今鞍山道)他家中看他。王林热情接待我,并将他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腹地》赠我。但后来这部小说遭到不公正的批判,批评者以“左”的思想和偏激的态度,欲一棍子将作品置于死地,但王林不怕打击,修改后重新出版。冀中老领导吕正操曾说:“王林为人开朗,从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胜利,始终在冀中坚持工作,不愧为冀中人民的好儿子。”
 
世界王氏网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