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美丽三王的领路人——王振青

2014-07-21 08:16:34来源:阜阳新闻

打印 字号: T|T


  干净整洁的水泥村道,漂亮气派的新建楼房,走进颍上县陈桥镇三王社区(2012年4月前为三王村),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每每谈起三王社区的变化,社区居民们无不伸出大拇指,夸赞他们的社区党委书记王振青。
  在王振青看来,自己就是替老百姓“跑腿的”,只要老少爷们还看得起,他就要竭尽全力为老百姓办事,啥为老百姓好,他就干啥。
  多年来,他带领三王社区的群众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加快美好乡村建设……使得三王社区从一个穷村“逆袭”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问起有啥“法宝”,王振青回答:“只要心中想着群众,群众就会给你最大的支持!”
说了算,讲了干,天大困难不能变
  三王社区位于颍上、利辛、颍东三县区交界处,是颍上县辖区内最偏远的村庄之一。2007年前,这里不靠城、不沿路,更没有企业来投资,是个出了名的穷村。
  也正是这一年,老三王村与张樊村正式合并成为新三王村。如何带领4000多名村民脱贫致富,落在了王振青的肩上。
  经过苦苦思索,王振青和村两委认为,以中心村建设为契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才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正确之路。
  在随后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上,王振青站在高高的土堰上,用铿锵有力的话语向乡亲们承诺:“说了算,讲了干,天大困难不能变。”
  尽管困难重重,但王振青没有退缩,拉项目、找投资、研究全村实情、寻求发展良计。2007年底,王振青在电视上看到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这个消息,对王振青来说,无疑是久旱后的甘霖。很快,他就联系到了几家外地的服装厂。但这些老板在了解三王村的状况后,都不愿意来投资建厂。
  客商的拒绝,并没有让王振青气馁,一趟不行,就多跑几趟,这家不行,他就再多找几家。
  2008年,在他的努力下,投资600万元左右、可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的服装厂,终于落户三王村。
多年努力下,“穷窝子”变身示范村
  三王村是个典型的农业大村。除了外出打工,全村人几乎都从田里“刨食”。这让王振青意识到,要想摘掉三王的“贫帽子”,必须搞现代农业。
为了能让土地成为村民的“聚宝盆”,王振青又发挥出了他那股钻劲:不懂大棚技术,他四处去学;蔬果往哪销,他到处跑销路;土地不好流转,他挨门挨户做工作……
  2011年,王振青通过考察看中了一种效益可观的新型葡萄种植模式。于是,他便决定通过与客商合作的模式,在村里拿出100亩土地进行试种。
随后,客商告诉他,必须要对土地进行先期平整,才能达到葡萄的种植条件。为了不耽误葡萄种植时机,王振青立即带领村民投入到了土地平整的工作中。
  “他总是第一个到,最晚一个走。”社区干部樊亚辉说,看到已年过半百的王振青如此拼命,大家硬是咬着牙如期完成了土地平整工作。
现在,这片葡萄园不仅解决了几十口村民的就业问题,即将到期的合约,更为村里攒下了一笔不小的资产。
7年来,王振青磨破嘴、跑断腿、操碎心而结出的三王村致富果,又何止一个服装厂、一片葡萄园。
  如今,三王社区已经从远近闻名的“穷窝子”,变成了一个拥有十余家企业、千余亩果蔬种植基地、村集体收入达到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的富裕社区,也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只要我在,三王老少爷们的福利就不能差
  村里的孩子上学,要到外地;去看病,也得到外地。甚至,一到阴雨天,连条出村的路都没有……
三王村的公共基础设施迟迟不能改善,王振青比谁都急。因此,从接下三王村的发展重担开始,王振青就决心要让老少爷们的福利跟上来,发誓要把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事业搞上去。
  尽管是个“大老粗”,没上过一天学,而教育却是王振青最重视的一项民生工程。
“娃娃是希望,没有人才三王就没有未来。”当时(2007年),王振青就下定决心,就算砸锅卖铁,也得解决村里孩子上学的难题。
于是,王振青又多了一件新差事——筹建新学校。建学校需要花钱,而当时的三王村,最紧缺的也正是钱。
  为了让学校尽快建起来,除了给村民们反复做工作,王振青还把自家的宅基地当作学校的建设用地,同时又从亲戚家筹措了15万元,作为学校建设资金。
“当时村里集体决定,他提供的宅基地和钱,都不能白要,以后由村里统一偿还,可到现在他也没提过这事。”社区干部张秀军说,在王振青的努力下,三王村的学校终于建了起来。
 “只要我在,三王老少爷们的福利就不能差。”7年来,王振青的这句话不知道说过多少遍。
 话语朴实简单,现实是三王社区的民生事业也在不断改善。
   现在的三王社区,水泥路、下水道纵横井然;幼儿园、中小学、医院、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一应俱全 ;连片的小洋楼更是拔地而起;家家户户看上了有线电视,喝上了自来水,免费享受上了农业、养老和医疗保险,甚至是不少城里人也没有的免费体检……
只有良好的作风,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
  虽然今年已经56岁,但一谈起三王社区的发展,王振青总是劲头十足。在村民眼中,王振青的干劲和认真劲,一般人还真比不上。
 “要求群众做到的,当干部的要首先做到,我更要带头做到。”从担任三王村党支部书记开始,王振青就在大会上公开承诺。
  村里搞建设,涉及到迁坟,很多村民不愿意。王振青带头将自己家的几座祖坟平掉。后来,村民们也主动迁坟。
 “只要有良好的作风,群众就会信任你,上下团结,什么事情都可以解决。”王振青说。
 “王书记这人办事公道,没有一点私心。”一名在三王社区投资的老板告诉颍州晚报记者,有一年春节,他买了4瓶酒和两条鱼送过去,却被王振青说了一顿。
  2011年,村里要修几条水泥路。王振青大儿媳的哥哥,作为当地的建筑承包商,自然想从工程中接点活干。本想着都是自家人,这点事给王振青打个招呼就行了。但王振青的大儿媳却没有想到,不说还好,一打招呼,这工程却泡汤了。“他一听是俺哥要接工程,当时就说不行。”王振青的大儿媳说,更让她抹不开面子的是,王振青还村里的会上公开了这件事,还说谁要敢同意,他就跟谁没完。
  王振青没想到,拒绝了儿媳妇的说情后,他一回到家,就成了全家批判的“公敌”。
  尽管事后家人谅解了他,但全家人也因此更清楚了王振青的“毛病”——能为全社区操碎心的王振青,心里唯独没有自己和家人。
“现在,我们也都理解他了,毕竟他是干部,做事要公道,要在村里树立威信。”王振青的爱人说,这么多年来,家人也时常开玩笑地说,没有他,家里的生活肯定会比现在好。
 “社区里这么大一摊子交给了咱,咱就不能让老少爷们在背后戳脊梁骨。”王振青说,他就信一条:啥为老百姓好,他就干啥,对不起老百姓的事,他坚决不做。

世界王氏网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