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珂:“正能量”导师

2014-07-10 11:11:31来源:中国科学报

打印 字号: T|T


  虽然这只是两位学生旅途间隙的信手之作,但它并不是一张普通的铅笔画,而是去年学生们送给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珂从教30年的礼物。这幅凭记忆画出的铅笔画,将每一位王珂的在校弟子都收入画中,“表情、神态高度相似”。考虑到贵重的礼物王珂不收,学生们干脆把“自己”画成画送给他。

  是什么让学生们无论去哪儿,都对导师念念不忘?也许从王珂的生平中能找到答案。

  帮扶学生

  除了教师身份之外,王珂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内知名的人物画家。然而在学生眼中,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授,也不是桀骜不驯的画家,更像是一位父亲。

  研究生小刘刚刚开始研究生阶段学习时,家里就出了一些状况,急得准备退学回去找工作。王珂不忍心好苗子“夭折”,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王珂出钱接济了小刘的父母,每个月还给他500元生活费,这一给就是3年。

  贫困生就像接力棒一样,走了一届,又来了一届。王珂惜才,担心他们外出打工耽误基本功,但又怕太直接的接济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就想了一个“迂回”的办法——只要他中午在学校吃饭,就拜托贫困生帮自己打一份饭,和学生们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然后,每个月把500元钱打到该生的账户中,“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接受了我的帮助”。

  多年来,王珂一直默默地帮扶门下的贫困生。如果不是学生们偷偷地“捅”出了他的事迹,背着他填写了师德标兵的申请表,学院恐怕还不知道身边的这位师德楷模。

  卖画修路

  中国有句老话,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王珂告诉记者,过去教画首先要在立德上花时间、下功夫。“如今绘画界自由度较大,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倡导正能量。画如其人,心有所想,笔有所出。”

  在王珂的笔下,画得最多的人物题材之一是藏民,宗康活佛的平易近人,藏民们的坚韧顽强,在他朴素无华的笔下活灵活现。为藏民作画久了,王珂心中惦记着有朝一日也能为他们做点儿什么。

  小刘毕业后去了西藏某教育系统的扶贫工作队。一次聊天中,小刘告诉他,自己所在的村子因资金原因,连接村子与牧场的道路迟迟建不起来。路途偏远、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极大不便。

  王珂打听到修一条土基路的费用大致在50~60万元,这个数字尚在他可承受范围内,便找来门下所有研究生(在校和已毕业)举办了一个公益性展览,将画卖出后所得的资金作为这条路的修路经费。

  “现在资金已到位了,过些日子我们会去一趟西藏,亲手把第二期资金交给他们。”王珂说。为了不给当地政府添负担,他和学生决定自己承担食宿费、交通费,低调行事。

  这件事对于门下弟子的改变也是显见的。王珂告诉记者,通过这件事,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每晚在画室都画到很晚。“一开始他们也许是为了任务,但在赶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把生活、学习的节奏都调动起来,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现在班里的人心更齐,没有人再为小事计较。”

  师道尊严

  正是师者的魅力,将这个小集体越凝越紧。

  有一名来自甘肃的学生吴江,他本是甘肃工业学院的副教授,一次访学中,他深感小集体不仅温暖,而且能学知识,就报考了王珂的研究生,如今46岁的他是首师大美术学院一年级的学生。“从西藏开始,将公益活动延续下去”,就是吴江的提议,这和王珂的心意不谋而合。

  “我和学生们几乎没有距离,但是他们也怕我。”王珂说,平时他可以和学生们毫无拘束地打乒乓球,但也曾因为一条误操作的“禁烟”短信,紧张得平时吸烟的男生一夜未眠。

  “学生怕我是出于尊重。”王珂说,每个人都有不好的习惯,只要心中的天使战胜恶魔的次数更多,那就是好的。时间一长,学生们都说在王老师面前动一点邪念都不敢。全班都充满了正能量。

  当然,王珂也以自己的方式,散发着“正能量”。有时候他搞创作,会把全体学生都叫去观摩,“连地上都坐满了学生,师生一待就是一天”。学生们画模特,他也会过去指导一整天。正因为如此,学生们作画的精力比一般人更多,产出也自然比一般人高。今年,有一名毕业生“裸考”考上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两人达到中国美术协会的入会要求。

  学生毕业答辩结束的时候,首师大美术学院分管研究生的副院长吴明娣特意向王珂说了声“谢谢”。对此,王珂有些不解。吴明娣说,其实这是对小集体班风的赞赏,更是对王珂悉心培养研究生的赞誉。

世界王氏网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