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搬迁第一户 - 王瑞权的十年
2005年1月5日,王瑞权一家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第一户,和当地政府签订搬迁协议书(资料图)
荆楚网讯(记者鲁腾 通讯员陈华平)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难忘的日子 ——2005年1月5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第一户移民开始搬迁了。
2014年,6月13日,记者来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第一户的王瑞权家,一幢四层楼房,室内窗明几净,敦厚、朴实的王瑞权笑容可掬。在简单的寒暄后,王瑞权打开了话匣子。
1993年,经过一家人十几年的辛勤劳作,王瑞权利用居住在丹江口大坝码头边上的优越地理条件,开办了开办了食品加工厂、服装加工店和建材经销店,生意十分红火。还在坝下码头盖起了一栋280个平方米的二层楼房,房子还未装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就来测量,说丹江口大坝要加高,而王瑞权的家正式大坝加高施工通道要经过的地方,从那时起,王瑞权心里就犯嘀咕,都在说搬迁,到时什么时候搬,这一等就是十年。
当2004年搬迁公告发布出来后,王瑞权的父亲王朝礼想不通了,住在江边,环境好,家里的产业也是蒸蒸日上,王瑞权对父亲说:”当年建大坝,您是带头搬迁,现在国家工程需要,您也是老党员了。”
老人听了后,同意了儿子的想法,并反过来做老伴和儿媳的工作。当时移民搬迁的补偿政策还没有出来,首批搬迁的移民后心里都很犹豫,但王瑞权始终相信一点:国家不会不顾及移民的利益。因此,王瑞权毅然签字搬迁。
十年过去了,回想当时的情景,王瑞权还是有些激动。他说,他一辈子都会记得签字的那一瞬间,当时心里很复杂,有紧张,有激动,有自豪,也有一丝忐忑,握笔的手那是也是不停的在颤抖。
签完字后,王瑞权感觉如释重负,心里想着,生活翻篇了,新的生活开始了。
在过渡期,王瑞权一家六口人蜗居在30多平米的一家房子里,用妻子尤茂荣的话说,家里连个放脚的地方都没有。当时上初中的两个女儿也在抱怨,夏天都来,洗个澡都不方便。王瑞权一家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了一年多。
在2006年的春节,当一家人搬进新家时,王瑞权说,当时两个女儿跑上跑下,将新家里里外外都看了一遍,别提有多高兴。
十年间,王瑞权由一名移民转变为了农村网格员。2013年,丹江口市在各乡镇配备了网格员,实行网格化管理,让村民享受“大事不出村居、小事不出网格”的贴心服务。
王瑞权认为,现在的工作就是“管的宽”,村民的低保、生产、留守儿童这一些琐碎小事,方方面面都要关心到,都要跑到。现在最难做的就是新城开发征地问题,十年前移民干部怎样来他家做工作,十年后王瑞权将这些工作方法加以学习,用来给村民做工作。
十年间,王瑞权的大女儿在丹江口市的一所乡镇卫生院当护士,小女儿也马上大学毕业,即将进入社会。
十年间,王瑞权的父亲王朝礼老人,因病卧倒在床,妻子也因多年劳累,患了腰间盘突出。
作为第一户签字搬迁,王瑞权内心有一种骄傲,有一种自豪,但他更有一种希望,一种期待。王瑞权希望政府能够解决他房子的产权问题,王瑞权的房子还未能办下房产证,王瑞权期待国家能对移民出台更多的帮扶政策,解决移民子女的就业问题,让像他这样的移民能有更多的致富路径,有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移民生活十年,王瑞权感慨,现在的生活条件变好了,道路宽了,环境美了,在这里,去汉江边散散步,看看大坝已成为一种习惯。
南水北调工程为丹江口带来发展机遇,虽然移民的牺牲是巨大的,但王瑞权相信,丹江口人做出的贡献将被历史永远记着。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