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光祈 从革命启蒙者到音乐家

2014-06-15 09:12:09来源:成都晚报

打印 字号: T|T

近代成都,一批杰出人士成为四川文化启蒙、革命启蒙的先行者。本期《成都故事》故居专题,走进社会活动家王光祈、辛亥革命四川“三大将军”之一的彭家珍、半生戎马半生诗文的传奇都督尹昌衡、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的故居。他们或文或武,在成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让人难以忘怀的一页。

在离温江文庙约200米远的街道旁,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巷,名叫光祈巷(原叫社学巷),王光祈的旧居就在进小巷50米远的右手边。王光祈是地道的成都人,他的一生短暂又辉煌。他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位获得世界承认和肯定的音乐教育家,他用人生44年的光和热推动了新音乐的发展,为我国比较音乐学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地基,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故居难觅 百年旧居成文物

1892年,王光祈出生在温江鱼凫镇小河村(今温江区柳城镇德通桥社区)。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因病去世,王光祈的母亲罗氏独自一人将其抚养长大。罗氏出身富户、熟读诗书,受她的影响,王光祈在9岁前就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等书。1902年,罗氏见王光祈读书进步很大,将他由三官庙私塾转到温江城内的社学巷私塾就读。当时的塾师黄玉珊学识渊博、思想极有见地,王光祈在跟随其学习的5年里获益颇多。而社学巷的这处私塾正是如今王光祈旧居的所在地。

温江区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王光祈是家中独子。1910年,在母亲罗氏的张罗下,王光祈娶罗次珊为妻。婚后,两人育有一子一女。然而好景不长,长子因病夭折后,罗氏因无法承受痛失爱孙的打击与世长辞。时隔不久,1岁半的小女儿也因天花去世。1914年春天,痛心疾首的王光祈决定走出家门展开抱负,独留改名为王次玙的妻子守了32年的“活寡”。温江区文管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王光祈的妻子1946年去世,后经相关方面证实王光祈已无亲属存世,鱼凫镇小河村的故居也随之消失。为纪念王光祈,温江区政府将社学巷的私塾定为王光祈的旧居。

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如今的王光祈旧居已显斑驳,但白墙灰瓦间,郁郁葱葱的古树探出枝叶来,别样的景象似乎在告诉着后人,曾经从这里走出过一位被世人所尊敬的音乐理论家。附近居住的66岁王先生告诉记者,旧居现存正房两垂,中间有一天井相连。前屋面阔14柱21米,进深7柱14.5米。通高10米,悬山式小青瓦屋顶,穿透式梁结构,檐下有吊柱,柱下有石柱头基,后屋面阔20柱18米,进深9.3米。王先生说,他和后辈们此前并不知旧居的那段历史,直至这处“老宅”被列为文物,大家才第一次知道王光祈为何人,以及旧居在历史变迁中所承载的重要性。

爱国志士 背井离乡参与救国办报又办刊

童年时期的王光祈胸襟和抱负就得以显现。1908年夏天,15岁的他考入成都第一小学堂高年级就读。在校期间,王光祈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文化、新思想、新知识,奠定了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郭沫若称赞他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更重要的是,在这所学堂,王光祈结交到了李劼人、周太玄、魏时珍、郭沫若、曾琦、李璜等10多位相濡以沫的朋友。也是在这所学堂,王光祈目睹、参与了两场接踵而来的历史大戏:“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1911年夏秋之际,四川保路运动兴起,王光祈参加了游行和罢课的行列。1914年,王光祈考入中国大学专门部法律本科。随后由李劼人介绍,王光祈兼任《群报》驻京通讯记者。后经周太玄推荐,王光祈到《京华日报》任编辑。1917年夏,王光祈和李大钊结识。李大钊称赞他为“能想、能行、极有志气的青年”。1919年7月1日,由李大钊、周太玄、王光祈等7人发起筹备的“少年中国学会”北京总会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对当时和后来的思想、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进步社团。王光祈被选为学会执行部主任,他还亲自介绍了毛泽东、赵世炎、张闻天、恽代英等人入会。1919年12月,王光祈又同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在北京、上海发起组织了“工读互助团”, 努力探索改造中国、振兴中华之路。

音乐大家 第一位获西方博士学位的音乐学家

德国是王光祈新生活的开端,也是他在学业上的重大转折。1920年4月,王光祈以《北京晨报(微博)》、上海《申报》、《时事新报》特约记者身份赴德留学。旅德期间,王光祈编译了《中国近代外交史》7册、《国防丛书》1套,并以记者身份撰写了几百篇通讯文稿。1922年冬,王光祈抱着以音乐再造中华民族的宏图大志,开始致力于中西音乐学的研究。他一方面学习音乐、乐器知识,一方面向国内介绍德国音乐、欧洲音乐,向德国介绍中国古典音乐。同时撰写了《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等著作,对我国比较音乐学研究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王光祈虽然“半路出家”,但他认为国乐“必须吾人自行创造”,而“不能强以西乐代庖”。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荣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在西方获得荣誉的音乐学家,也是我国最早获得世界承认和肯定的音乐学家。

客死异国 李劼人帮其实现死后同葬心愿 

王光祈在德国的留学生活,十分艰苦。他既未享受公费待遇,又无家庭资助,全靠卖文为生。积劳成疾,1936年1月12日,王光祈因突发脑溢血骤然病逝于德国波恩医院,终年44岁。波恩大学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噩耗传回国内,南京、上海、成都等地和他的故乡温江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在南京追悼会上,蔡元培致悼词,徐悲鸿为王光祈画了遗像,成都各报发表了悼念文章。1941年,王光祈的骨灰由好友沈君怡运归回国,李劼人将其葬于成都东郊菱窠。当初恰同学少年时,“八骏”曾在沙河柳荫下结拜,并戏言日后同葬于此。李劼人重情,兑现少年承诺,替王光祈葬尸还魂,叶落归根。1983年,后人将墓移至四川音乐学院,为王光祈建纪念碑亭。周太玄题碑名:温江王光祈先生之墓,吕冀题亭匾:王光祈碑亭,巴蜀名儒张秀熟作楹联:“革命先驱,少年中国;蜚声环宇,音乐名家”。日本著名音乐学家岸边成雄以“第一个”证明了王光祈在亚洲音乐界无可替代的地位:“把柏林学派的比较音乐学观点第一个介绍到东方来的,是中国人王光祈。”冼星海以“刻苦耐劳”评价王光祈:“我们不能忘记这位音乐理论家王光祈,他推动了新音乐的发展,他的刻苦耐劳是我们从事中国新音乐的模范。”

成都晚报记者 王平平 摄影报道

王光祈故居

地址 温江区光祈巷

特色 悬山式小青瓦屋顶,穿透式梁结构,檐下有吊柱,柱下有石柱头基

时间 在此学习生活5年

王光祈(1892—1936)

音乐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字润玙,笔名若愚,成都市温江人。他的研究,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代表作《东方民族之音乐》《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1936年客死德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