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叶:小烧饼承载大梦想
王凤叶在整理出箱后的烧饼。 陈亮 摄
5月6日早晨6时许,在桥东区姚家庄村大街上的一个门脸房前,三五成群的人们,围着一个身穿白大褂、头戴卫生帽的中年妇女,争相购买着烧饼。
“王姐,给我来10个甜的、10个咸的,今个儿亲戚们帮着种地呢。”
“王姐,给我来30个扭丝的,今天新房上梁,干活的人多,大伙都说喜欢吃你做的这一口。”
身穿白大褂的妇女,叫王凤叶,因她做的烧饼甜酥可口,人们又叫她“酥饼大姐”。
嫁给了怀安“烧饼郎”
王凤叶今年58岁,花白的头发,别看上岁数了,但干起活来不含糊,50斤的一袋面粉,不费劲儿就能搬到面板上。
王凤叶出生在桥东区西榆林村,1973年,与来榆林机场打工的怀安小伙王喜连相识、相恋,到结婚。
王喜连出生在怀安县左卫镇冀家庄村,属半山半川的贫困小村,王凤叶和王喜连结婚后,和老人们挤在破旧的窑洞里,靠挣工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尽管辛辛苦苦受一年,到头来生活还是很紧巴巴的。后来,有了孩子,日子过得更紧了。
“幸亏我公公有做烧饼这门手艺,生产队时,忙里偷闲打几个烧饼,挣点零花钱,给家里买点油盐酱醋,能贴补点家用。”王凤叶说。
王喜连在父亲指点下,便很快掌握了这门技术。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王喜连和父亲王振富干起了打烧饼这一行当。
父亲在家里做,王喜连和媳妇王凤叶骑着自行车,带着烧饼沿村叫卖,王喜连的“烧饼郎”也由此而得名。
耳濡目染,不久,王凤叶也学会了打烧饼。
远赴呼市拜师学艺
“喜连,你看村里的张家大哥,人家到口上打工刚出去几年,家里盖起新房了,家里吃的穿的都变样了,看看咱一家老小,这么多年了还挤在这两间破窑洞里。”2000年的一天中午,刚卖烧饼回来的妻子王凤叶,把自行车往墙根一靠,对正在劈柴火的丈夫说。
王喜连放下手中的斧头,抬头望望张家的新房,再回头看看自家的窑洞,沉思了良久,跟着老婆进了家。
饭桌上,王喜连吃着平时最爱吃的山药熬瓜蘸黄糕,这一天他却怎么嚼也不是滋味。
饭后,夫妻俩把想要外出打工的想法和父母说了后,得到了开明父母的支持,简单收拾好外出必备的东西后,第二天,一家四口坐上了从怀安去往张家口的汽车。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王凤叶只好领着男人和孩子暂住到了桥东区西榆林村娘家。
捡破烂、背沙子、托砖皮、摆地摊、刷房、保洁、钟点工、刷盘子……为了生计,王凤叶跟着王喜连奔波在市区的大街小巷和建筑工地。
一次,在红旗楼一家建筑工地的门口,王凤叶发现一个卖麻饼的中年妇女,推着自行车,带着两个框,一早晨卖了200多个麻饼,一个麻饼挣3毛钱,总共赚了六、七十块钱。
“喜连,咱还费劲巴拉地背沙子嘞,在城市卖烧饼可赚钱了,我准备开个烧饼铺,把咱们这几年丢的手艺再捡起来。”回到家中,她对丈夫说。
说干就干,王凤叶东借西凑了5000元钱,买了一个二手烤箱,找人打了一块面板,购进了面粉、麻油和糖,母亲从家中给她搬来了煤气罐,在西榆林村一个繁华地段上,租房开起了烧饼铺。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凤叶起早贪黑,靠着诚信经营,生意越来越好。但是,没过多久,她发现,怀安老家传统的、单一的烧饼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城市人们的口味了。
2001年春节刚过,王凤叶背着行囊来到了呼和浩特市一家制作二代香酥烧饼的厂家,经过三个月的拜师学艺,她掌握了白糖、红糖、咸的、甜的、扭丝的、方形的、包糖的、香酥的、菜馅的等各种各样香酥烧饼的加工技术。
学成回乡后,在桥东区林园路开了一家香酥烧饼铺,经过几年的积累后,2010年在姚家庄村开起了一家连锁店。
鸡叫头遍起来做烧饼
一声鸡叫划破了夜空。
5月6日凌晨4时许,记者按照事先约定到姚家庄村采访,此时,大街上的香酥烧饼铺的灯已经亮了。
步入店内,只见王凤叶穿上白大褂,戴好卫生帽,将发起来的面倒在面板上,新的一天紧张而忙碌的打香酥烧饼工作开始了。
切块、揉搓、揪剂、擀皮、包酥、做好胚子、放进烤盘、撒上芝麻、稍醒片刻、打开烤箱、送入烤盘、定时调盘……
不一会儿,一盘热乎乎的烧饼出箱了。
“这就是呼市二代香酥烧饼,这是甜的,这是咸的,这是扭丝的。”王凤叶手里拿着一个夹子,一边将烤好的烧饼整齐地装进保温箱内,一边对我们介绍。
然后,她来到库房里,对着刚刚购买的面粉和麻油说:“买面粉要买精粉面,麻油要买坝上的纯胡麻油,这样,做出的香酥烧饼来才口感好,颜色纯,筋道。”
说完,王凤叶来到面板前,熟练地切块、揉搓、纠剂、擀皮、包酥、做胚、烤制……
一盘又一盘的香酥烧饼源源不断地出了烤箱。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忙碌,300多个香酥烧饼做好了。
早上6时许,来摊上买香酥烧饼的人越来越多,王凤叶也进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
做烧饼的“六步法”
王凤叶介绍,打烧饼大致分六个步骤:一制(酥)、二和(面)、三发(面)、四包(酥)、五做(胚)、六烤(饼)。
首先就是要制好酥。制酥时,用麻油、糖和面和起来,一斤面,放一斤糖,放半斤油,要比例适中。
其次是和面。和面时,先把面粉倒在面板上,将适量的酵母、小苏打放在面中,搅拌均匀。然后,往面粉里倒水,再和面。
第三是发面。将和好的面放在面板上,直至面团膨胀发松,用刀切开看,面团中出现小的气孔,就可以做烧饼胚子了。
第四是包酥。先将面切开,揉搓成长条状,揪成剂子,把剂子擀成皮,把酥包进面皮里。
第五是做胚子。香酥饼做起来很有讲究,将包有酥的小面团,上下均匀擀开后,折、擀7至9个来回即可。制作扭丝饼时,将包有酥的小面团,上下均匀擀开后,用手将其卷起来,切两刀,把切面翻上来,两手均匀拽长,一手固定一端,另一手将面盘成圆圈,用手掌按下,然后把做好的胚子整齐地摆在烤盘上。
第六是烤饼。将烤箱调试到一定温度,打开烤箱,把烤盘放入箱内,数分钟后调盘一次,要把握火候,时间长了容易烤糊。
“六个步骤都掌握了,打起香酥饼来就容易多了。”王凤叶拿着一个擀好的烧饼说。
做烧饼不能缺斤少两
近年来,粮油价格不断在上涨,做烧饼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王凤叶打的烧饼的分量始终没有减,质量在不断提高。
“烧饼的利润很小,一个烧饼只能挣二、三毛钱,越是小本生意,越要挣良心钱。做生意不能光考虑自己挣钱,不能缺斤少两,只有实实在在做营生,回头客才能多,人家才能买你的账。”谈起几年来的体会来,王凤叶说。
小小的烧饼,香飘小小的村庄,也承载着一家人的大梦想。
王凤叶家的生活也由此发生了改变。给儿子买上了新房,娶上了媳妇。去年,她又花一万多元翻新了旧房,添置了新家具。今年购买了容量大的新烤箱和发电机,在停电的情况下,也能正常打烧饼。
“我准备把打烧饼这门手艺传给子女们,在市区多开几个连锁店,让更多的人吃上香酥烧饼,吃上放心早点。”谈起今后的打算来,王凤叶满怀信心地说。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