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宅引水,现仍为下游的村子提供灌溉(上)
大夫第中轴巷道。
集生产、生活、休闲于一体,王明璠大夫第
通山王明璠大夫第(芋园)修建时间不详,没有碑刻县志或者族谱进行详细的记载。即使是后人的猜测,也有前后相抵的地方。不过作为清末地方县令的住宅,它的面积还是大得惊人,邻里八乡的异姓人都传说,修建者王明璠在江西当县令时,用棺材偷运银子回来建老宅。
目前,芋园的现状与历史原貌已相去甚远,住在西路东厢房内58年之久的殷德静却依然不愿意离开,早年有文物贩子顺着院内桂花树进来,偷走了她窗前的木雕狮子。
尽管从《通山县志》、《王氏宗谱》中可以窥见一些相关的修建信息,但大部分的日常生活细节像门前空地一样,空旷无垠。作为一座集生产、生活与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农耕庭园式生活空间,相比建筑的规模与价值,我们对日常流动的光影与人群更感兴趣。
■ 本报记者 钱烨采写/摄
又名芋园,取“多子多孙”之意
通山县城以西3公里,通往咸宁的209省道南侧,是占地1万平米的王明璠大夫第老宅。老宅主要的大门——东门上书“芋园”,据通山文物局范局长解释,是假借本地芋头多子多孙,乡土朴素的意思。
关于这幢老宅的修建时间,没有碑刻或者县志、族谱进行过详细的记载。2013年申报国家文保单位时,占地6450平方米的府第部分被大概确定在咸丰至同治年间修建。给出的理由是王明璠归乡养老之前,府第已经建好。
而根据《王氏宗谱》记载,在王明璠前后30年的从政生涯中,曾先后两次归乡丁忧,闲养在家,第一次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亲老告养回藉”,后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再次“解甲归田”,这次是以省墓为由,在家养老20余年。
谈到王明璠的为人,《王氏宗谱》上记载,其在瑞昌“倡筑长堤以捍水患”,人们纪其功绩,称该堤为“王公堤”。在萍乡,“保甲之法,亦全省效之”,从政不长,却有政声,被上司誉为“江西干员”。
王明璠的后代,目前搬到拆迁安置房内的第5代孙王德光认为,其太祖出身贫寒,能够在清末乱世依靠读书,试举为官,可以说其确实是块读书的料子,而且吃得了苦。他不认为其担任江西各地县官后有搜刮民膏的事情。
王之所以可以建造如此巨型豪宅的原因,是其父亲早年经商的积累。根据《王氏宗谱》记载,其父王松坡早年务农,仅有一间土砖房。道光末年,王松坡改行经营苎麻生意致富,且在县城开发行票据的商号。咸丰年间,王松坡已经回乡开始扩建房屋即今老宅,当地人称为“新屋道”。到了咸丰八年,王明璠中举后到江西当了县令,王家因此而发达起来。
抬梁式木结构形式,
从大幕山引水道至院落
不管是前后哪次归乡之前的修建,王明璠大夫第目前的规模可谓空前。仅府第院落内整体建筑,就有32个天井,64个房间,老宅与府第均以家祠为中轴线,这在鄂南大部分村庄都很常见。
可以说,芋园是一个放大版的、以祠堂为中轴线的聚居村落。院落的外墙是只有在祠堂建筑上才能看到的“猫拱墙”样式。
这么大的空间,只能通过抬梁式的木结构形式扩大空间,无论是府第还是老宅,院落的朝向都很特别。通山县文物局范局长称其为“坐西北,朝东南”,契合“八面来风”的风水观念。
与其他风水建筑一样,水道也是经过精心安排的。《王氏宗谱》记载,早在府第修建之前,王明璠请来此地以北2公里之外的洞口罗村村民做监工,开凿水道,将从村北大幕山流出一条小溪,引到院落以东,取名玉带河。
以前河上修有两座桥,出东门一处石台阶,向南沿着河堤走,其上有座风雨桥,今年71岁的王氏后人王德风说。虽然桥已不见,但这股泉水仍然可以为下游的几个村子提供灌溉。
府第内的排水系统仍很完善,78岁殷德静之所以不想搬走,就是认为厢房里没有蚊子。她20岁嫁过来时,站在天井下,能听到脚下的流水声。院落中不会积水,如果下水道堵了,村民会放几只乌龟,疏通管道。王德风说,抗战时期,甚至有孩子钻进下水道躲避前来搜刮的日本兵。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