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大山深处,34年一校一教师

2014-04-16 08:42:22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打印 字号: T|T

  一座大山,一所学校,一名教师,34年的坚守。

  海拔近千米,高山深壑,道路崎岖,离均村圩4公里,离兴国县城37公里。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山高路窄。这里就是兴国县均村乡均村村大岭背教学点。

  4月13日,记者来到这地处深山的大岭背教学点。

  王振平是大岭背教学点唯一的教师,1962年出生,1981年春,他在这里开始了三尺讲台的生涯。34年来,王振平从青春岁月到知天命之年始终坚守在这里。

  教学点不能没老师

  伴着山里淡淡的薄雾,一栋80平方米的一层砖混结构的平房映入眼帘,这就是大岭背教学点。

  1974年,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下,大岭背成立了大岭背教学点,50多户村民的子女终于解决了上学的难题。学校是成立起来了,可只是一所没有教室的“学堂”。在当地村干部的帮助下,学生开始在该村破旧的仓库里上课。仓库年久失修,墙体倾斜、房梁断裂。遇到下雨天,水漫进教室,老师和学生只能穿着湿鞋打着寒战上课。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加上二三十个孩子分属于一、二、三年级的复式教学,在这里上课的老师走了一茬又一茬。

  1981年春,正值教师体制改革,具有高中毕业文凭的王振平很顺利地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被分配到了均村小学任教。而大岭背深山的那头,也是王振平的家乡,到了开学时间却没有一名老师愿意去那里任教,几十名学生面临着辍学的可能。

  看到本村的孩子开不了学,王振平陷入了沉思。均村小学位于均村圩上,条件优越,跳出深山是王振平从小的梦想,19岁的他在这里工作,前途一片光明;而深山处那头是他的家乡,又有多少孩子也像自己一样怀揣着走出深山的梦想!年轻的他做出了一个令许多同事不解的决定:“村里的教学点不能没有老师,村里的孩子不能没有书读,别人不去我去。”

  从此,他来到了那所“光杆”学校开始了自己三尺讲台的教师生涯,去成就村里孩子的梦想。教学的阵地从村里的库房转到了王氏祠堂,又搬到了雷氏祠堂……“不能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上课,建学校是当务之急。”王振平老师默默地对自己说,他白天给孩子上课,晚上走出深山找对策筹资金……

  1997年,村里第一条3米宽的小山路修通了。1998年,在党和政府,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下,大岭背建起了占地8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教学点用房,墙壁上书写着“大岭背教学点”。

  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深山村民的物质生活非常艰苦,有些孩子家里连几块钱的学杂费都交不起。看到适龄儿童不能按时入学,王振平就主动上门动员家长,无论如何也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学杂费能交多少就交多少,暂时没有就先由王振平垫付,家长再慢慢想办法交清。1982年,8岁的汉玉,母亲早亡,父亲因为精神上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常年在外流浪,家里的生活全靠年迈的爷爷维持,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哪里还有钱供其上学呢?王振平就主动到其家中家访,承诺学杂费他交、文具会给买好。汉玉终于上学了,年迈的爷爷非常感动。像汉玉这种情况的还有很多,当时王振平每月工资只有24.5元,维持家庭生活尚不宽裕,可他每年为学生垫付的学杂费就多达一两百元。30多年来,他自己也记不清到底为学生垫付了多少费用。

  王振平对学生的关爱无微不至。自幼就患有心脏病的林妹,家中距村小虽然只有1.5公里路程,但上学途中却要停下休息两三次才能到达学校。得知情况后,他主动承担起每天接送其上学、回家的责任,3年里从未间断。

  每逢刮风下雨,王振平总是把路途稍远的学生一个个护送回家。山里的医疗条件差,没有医生。他一到双休日总是自费到山外买回一些常用药品,遇到哪个孩子感冒咳嗽了,蚊虫叮咬了,就免费提供药品。

  为了更好地教导孩子,王振平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创新了教育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名学生,改变山村孩子落后的教育现状就是他的追求。天道酬勤,他的心血没有白费。自他成为大岭背教学点教师后,这里的教学质量日益提高,每年都名列全乡复式教学前茅,连续多年被评为均村乡小学优秀教师或优秀班主任,多次被评为兴国县优秀班主任。

  舍小家为大家

  王振平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家庭的重担就全部压在了妻子柔弱的肩上。看到其他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妻子也埋怨过,可王振平总是耐心地劝说妻子,为了全村的孩子能接受教育,长大后过上好日子,苦点也没什么。妻子渐渐理解丈夫,每天一个人操持家务,早出晚归。

  1999年,由于常年的劳累,王振平的妻子患了癌症。虽然经多方治疗,最终还是未能挽回她年轻的生命。妻子的死给了他沉重打击。妻子走后,王振平不仅要独自抚育一对尚在中学就读的儿女,还要还1万多元的债。艰难的抉择摆在了他的面前:是留在村里拿着微薄的工资继续给孩子们上课,还是出外务工赚钱供自己的子女上学和还债。

  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身沾满泥巴的破旧衣裳,他再一次选择了扎根在山村。他的精神也感动了每一位村民,村民们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是会送些给王振平。农忙时节,村民总是抽出家里的劳动力帮王振平家耕种……“王老师真的是好人啊,他为我们的子女付出了那么多。”一提起王振平,村民们无不感动、感激。

  34年过去了,王振平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着一曲感人的乐章。他把一批又一批山里的孩子引进了知识的殿堂,点燃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播下了文明和科学的种子,把他们送到了山外的学校。如今,王振平的学生中,大专学历以上的有20多人,很多孩子已经走出了大山,走上了不同的岗位,成为技术骨干、致富能手。

  “我要在这里一直教下去,无怨无悔!孩子们一定要读书!”王振平掷地有声的话语,说出了他的梦想,也道出了一名山区小学教师的无私胸襟和高尚情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