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曾坐拥山头,揽尽寺庙与山上风景

2014-03-07 14:28:01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拜佛。转塔。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 王巧爱摄
 
长江商报消息 乡土计划·黄梅古塔
 
随时代变迁,古塔如今“边缘化”
 
当五祖寺的法师介绍当年的五祖寺因为得道者甚多,先后建有东塔林、西塔林以及李塔林,曾有唐、明、清各代僧人基塔160多座时,想想仅剩的十来座古塔,不得不承认,盛极一时的黄梅四祖寺、五祖寺早已不复当年盛况。
 
而在古塔不断出现新的形式和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从外形、建筑材料、分布格局或现实意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 本报记者 王巧爱采写/摄
 
分布
 
坐北朝南背山向阳,东、西塔林在山凹中规整延伸
 
佛教建筑算是从印度引入中国后,结合中国古代庭院建造的方式建造而成的一种建筑。佛塔,自不例外。
 
黄梅县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北面是大别山,南面是长江。地势北高南低,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从地理上顺应了建筑普遍坐北朝南、向阳的特性,对于选择坐落在山林之中的寺庙来说,也多是背山向阳而建。
 
作为佛教三大建筑之一的佛塔,因其最初在寺庙建设规格中的主导地位,自然也遵循这一规律。在四祖寺和五祖寺中,感觉最明显的当属五祖寺的东、西塔林。
 
顺着东山古道往下走,穿过山林中的树木,抬头便可见青瓦黄墙的五祖寺,俯视即是山坡上的古塔。
 
据说,站在空中俯视东山,就像一只凤凰(此山也得名凤凰山),而五祖寺正好建在凤凰凹里,东、西塔林则处在整个大的山凹的两个小山凹中。尤其是西塔林,更为规整,均匀的坡度逐渐向下延伸。
 
若不是早前就成了树林,后来又封山育林,禁止开垦,分布着古塔的西塔林也可能会像下面百来米处的梯田一样,被扩大开垦。假如绘制一份此处的等高线图,一定均匀美观。东塔林本不及西塔林规整,后天又被人为开发住所而破坏,很难看到建塔林选址时最初的形态。
 
只是,它不及西塔林所处的山头有优势,这大概也是最初将东山古道选在西塔林所在的山头的原因吧。以释迦多宝如来佛塔起,至十方佛塔的五座引路佛塔,也顺势建在这个山头。
 
据说,佛途需得登才好。但早前的山路并不好走,为了方便信徒上山,便有了五塔引路之说。从建筑材料、结构、风格以及现存状态看,三千佛塔、十方佛塔以及释迦多宝如来佛塔,几乎一致;另外两座,可能遭到自然或者人为破坏,已无踪迹。但站在第一座佛塔往上看,整个寺庙和山头一览无余。
 
在四祖寺,向阳性也是通则。只不过西山是一座半包围的山,四祖寺坐落在整座山偏东隅,朝向稍偏西南。其后的衣钵塔、众生塔也随其分布。
 
毗卢塔也不例外,它和五祖寺的大满宝塔一样,坐拥着整座山视野最好的山头。不过,早年修建毗卢塔,还有一个现实意义就是出于风水考究。毗卢塔处于寺庙的西侧,按照“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只许青龙高万丈,不许白虎抬头望”,毗卢塔所处的山头原本就比寺庙所处的山头高大,视野好。后将毗卢塔修建于此,也是意欲压住白虎。
 
建筑
 
古塔建造随时代而变,墓塔慢慢退出
 
五祖寺西塔林中出现了一座居士塔,黄梅博物馆的何建芬曾跟我提起这座塔。
 
何建芬说,早前的很多古塔,尤其是和尚墓塔,在当下已没有多大的存在空间。寺庙作为国家公共财产,并不会轻易允许寺院建塔葬人;其次,火葬已取代土葬,从环保角度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当今建塔多出于公共需求,由政府决定是否修建。比如四祖寺正在着手修建的大金塔,也是政府出资。“作为和尚墓塔的集中收集形式塔林,应该在一定时期内不会重现了”。纯粹意义上的墓塔,也逐渐退出舞台。
 
历史上,塔的精致与华丽程度基本反映了寺庙香火是否旺盛,财力是否雄厚。但从现存的古塔看,从唐代的毗卢塔到清代的喇嘛塔、大满宝塔以及求儿塔等,“黄梅的古塔在走向上日趋简单。”何建芬说。
 
这显然与湖北古建筑保护中心研究者李德喜所表明的“塔逐渐发展向华丽”的看法有所出入。从目前建造佛塔的密集程度看,塔建造的数量不像古代那么大,但所花人力、物力、财力也不少。
 
据关于中国古塔的相关文献中介绍,中国古塔的建材一直在改变,从木材到砖石再到铁等金属材料。一方面出于建筑寿命考虑,一方面防火灾,尤其是早期的木质塔。克服怕火的不足,加之砖石的取材之便,砖石逐渐取代木材。现存四祖寺内的佛塔大多为花岗岩,五祖寺中有一部分为砂岩。
 
不过,利用建筑的艺术性、巧妙利用力学堆垒的砖石塔,后也逐渐被用于塑形、设计加工更加精细化的金属材料代替。当然,这是需要一定财力的。所以,在金属建材还未流行普及的年代,建造金属塔,是一件奢侈的事。眼下正在修建的四祖寺大金塔,虽未成形,但看设计图就能想象出其雄壮。
 
形态
 
追求向上,与天接近
 
黄梅古塔中,除五祖寺三千佛塔、十方佛塔以及释迦多宝如来佛塔等建于北宋宣和年间的外,其他形态各异。
 
何建芬称,这些佛塔都大同小异。从普遍的形态上看,分塔基、塔身以及塔刹三部分,不论建于唐代的毗卢塔还是清代的大满宝塔都一样。但也能看出各个时期的特性,唐代的毗卢塔受民间影响有与大雁塔类似的方形构造。
 
不过,毗卢塔的独特在于穹窿顶设计。这个发源于拜占庭文明时期的建筑形式被中国化之后,将建筑学和美学相结合,做到了塔内外有别不说,更是增加了塔的坚固性。
 
唐中期以降,塔的形式逐渐多样化,也多面化,最终形成了向上发展的高层建筑。这种发明没有将中国人早期送往更高处的空间,只是意象中的与天接近。
 
在五祖寺中,沿古道而建的佛塔,也沿袭了这种追求向上,与天对话的风格。塔檐多呈现“山”字形,第一层塔身正南面一般设佛龛,浮雕或者镂空塑佛像供奉。塔身上一般刻有塔名等文字,顶上为覆钵和宝珠顶刹。之后的塔,随着寺庙的衰落,逐渐变矮、变小。
 
空间
 
“塔为中心,环绕楼观廊庑”的布局不再
 
城市变迁引起的塔的空间布局变化,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位于黄梅县东南角的高塔寺塔,在黄梅县城还未向北拓展以前,在县城的正东方向。早年这里是唐姓族人的聚居地。据说五祖大师当年为找建寺之地,曾到这里搭建茅棚住过一阵。后来,人们为纪念他在此修建了此塔。
 
早年,这里有山有水。在此建塔时,县河对岸曾建有另外一座塔,六七米高,被称为“洗手塔”,隔河与高塔寺塔相望,有“双塔”之称。“破四旧”期间,小塔遭到破坏,今已不知去向。高塔寺塔也难寻踪迹,塔的周围被楼房包围。原本处于丘陵高处可以俯视四周的古塔,如今变成了最低处。
 
原来,塔在寺庙建筑中是核心建筑,从汉、晋、南北朝,到隋、唐初的佛教建筑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环绕楼观廊庑,塔后建殿的布局形式。此后逐渐变化,先是殿堂升级与塔并列,形成塔、殿左右相对,后又将塔排除寺外,比如五祖寺的引路塔和塔林。而在城市中,这种变迁异化为仅剩塔、无需僧人的古塔,只在特殊的节日里,作为信徒们祈福的场所。

来源:长江商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