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云南永胜历史名片:灵秀俊美 民族风情 历史厚重

2014-03-02 08:50:24来源:中国网

打印 字号: T|T

中国网2月27日讯 记者从云南省丽江市旅游局获悉,永胜之名,颇堪玩味。《滇考》载: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忽必烈从甘肃分兵3路进攻大理,其中1路首克永胜,因元兵自北而来、首战取胜,故改施州为北胜州。1287年(至元24年),升北胜州为府,管辖北胜、顺州、蒗蕖、永宁等地。1692年(清康熙31年),取永宁(今宁蒗县境,因忽必烈驻跸而得名,寓意永远安宁)、北胜各1字,将北胜州更名和升格为永北府。《云南省各县疆资料》载:“永北之名,因永宁、北胜而起。”因永北有永远败北之意,为求祥瑞征兆,1934年(民国23年),更名为永胜。

永胜的历史名片,内涵丰赡,灿烂辉煌,可概括为4句话16个字

灵海沧阳

灵,一指永胜人悟性高,聪明、灵巧、灵活,尊礼崇文、尊师重教,学风盛行、学人较多,文风浓郁、文化浓厚。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首任流官知州陶勤兴建文庙、创办儒学,拉开了传播汉文化、把学校教育推向民间的序幕。《永北直隶厅志》载:“永郡虽地处边隅,而人文蔚起,郁郁济济,代不乏人,凡庙貌之巍峨,胶庠之造就,实有兴于未艾者……”14世纪末到18世纪中,永胜除儒学宫外,还设有新义学馆14处,培养出的人才有300余人在全国任职,其中举人51名、进士8名,是文化繁荣的鼎盛时期;其中期纳镇的清水驿村出进士4名,被誉为滇西北的进士村和文风盛地。二指现存最早的文物古迹灵源箐(观音箐),景区古木参天、浓荫掩映、楼阁隐约、隽秀绝伦,系滇西名胜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指程海(黑伍海),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4公里,呈长椭圆形,平均水深25.7米,海拔1500米,水面77平方公里,蓄水量20亿立方米,流域318平方公里,流域内有河流47条,系全省重点保护的9大高原湖泊之一(面积列第3位)和高原天然重碱湖(pH值9.1),也是全球最适宜螺旋藻天然生长的3个湖泊之一,在全国则是惟一。自1988年利用湖水人工养殖螺旋藻成功,便成为世人瞩目的“蓝色聚宝盆”,螺旋藻被联合国和世界食品协会称为“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高蛋白营养保健食品”,程海被誉为永胜人的母亲湖。程海湖流域,是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基地和微藻产业核心区域,也是市独特文化旅游产业基地。2012年,向省科技厅申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批,被列为省级高原湖泊经济试验区。目前,永胜正加大生物资源开发,整合螺旋藻产业,打造世界顶级天然微藻产业,让天然微藻保健产品走向世界。

沧,通苍,青绿色,古时树木葳蕤、芳草鲜美、生态良好,满目苍翠,故称沧城。

阳,宋朝时,世守高多罗生把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的观世音像镌刻于灵源石壁上,并筑庵供奉,为表示真迹,加盖滇沧阳世守高氏之章。画像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立体感强,有“吴带当风”之韵。1103年,大理国宰相高泰运出资新建。灵海沧阳4字,把永胜的历史、事物、景观、地域融为一体,有山有水,有物有人,轻盈灵秀,高度凝练,浑然天成。

金沙茶马

金沙,永胜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金沙江中段,金沙江由西北入境,流经松坪、大安、涛源、片角等8个乡镇,在仁和镇会元村出境,全长215公里,年均流量1608m3/s,涛源镇境内蕴藏有丰赡沙金,系淘金者的乐园。

茶马,永胜是丽江、大理、宁蒗泸沽湖3大著名旅游景区的东大门,历史上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史料载:“孤悬江外,列岫成城,北控吐蕃,有扼要拊背之势。”唐南诏以来,金江古渡即是通往四川内地的要塞。由于马帮、商贾和行人太多,白天渡不完,只好晚上点马灯和火把夜渡。清贡生胡墩有诗云:“夕照余江渚,行人晚渡舟;浪花千点碎,碧水一天秋。” 1659年(顺治十六年),清兵进入云南。1661年,平西王吴三桂奏准开辟北胜关,与西藏达赖喇嘛、青海根都台吉以茶换马,史称茶马古道。

太华故里

明初,太祖朱元璋发布“足兵食,固边陲,扩耕地,兴水利,发兵源,广教化”令,实施屯田制度。毛主席的第20世祖毛太华,从江西吉水县随明军进入北胜府,落脚小吉都兵寨(今永胜六德乡境内),娶当地彝族女子王氏为妻。明军主力撤走后,毛太华留驻永胜。1384年(洪武十七年),晋升百户长。1386年,移居程海畔的凤羽村屯垦,此地即以毛姓命名为毛家湾,成为后来永胜毛氏的发祥地。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毛太华率本百户军士参加建筑滇西北军事重镇澜沧卫城(永胜县城),立下军功。1400年(建文二年),因年事已高,奉朝廷调遣,携妻王氏和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内迁湖南湘乡,其在永胜生活的时间约18年。

太华逝世后,其子再迁至湘潭韶山,成为韶山毛氏的祖先。毛主席属毛清一一脉,是清一的第19代孙。留下次子毛清二、三子毛清三在澜沧卫继承军户,成为永胜毛氏祖先。毛太华,是永胜和韶山毛氏的同一始祖。永胜,是毛太华生活并留下后裔之地。毛氏文化,是永胜本地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先进的中原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是永胜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有特质。其主题是:军屯实边,农耕富民。太华故里,是用毛太华之名镶嵌的区域名片。

边屯明郡

1382年(洪武十五年),明征南大军进永胜,朝廷从江苏、江西、湖南等地迁徙6000余名汉族军士落籍永胜。翌年,改北胜府为北胜州,任高氏为土知州。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翌年,首任指挥使王佐率督官军和所辖北胜、永宁、蒗蕖三州军民构筑澜沧卫城,除开设军屯外,还大力发展民屯和商屯,《永北府志》载:“西山关以外为近屯,南山关以外为远屯”,全司有近屯35伍、远屯19伍。      1396年,实行改土归流和寓兵于农,分设千户所5个、百户所50个,以军屯田,亦军亦农,生产粮食就地供给,减少运输成本,减轻国家负担,实现强兵足食和耕战两不误,以达“以夷制夷、屯民实边”的政治目的。永胜至今尚有众多以“官、伍、营、所、军”称谓的村名,是屯民实边的有力佐证。从洪武十五年至二十八年,朝廷分3批调入澜沧卫的中原军士和屯户超过1.5万,约占当地总人口的1∕3。屯边军士与当地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婚配繁衍后代,故永胜人大都是“蛮娘汉老子”的后裔,这一史实,史称洪武调卫。

屯田具有一套严密的组织制度:一是世袭,一旦从军,终身为伍,父死子继,世代为军。二是以伍和卫所为基本单位驻地屯田,没有命令,不许变动,即使卫所军士奉调从征,战事结束后也须返回原地屯田。三是三分操练七分耕种,自给自足。至正德年间,屯田增至4万余亩,其中澜沧卫屯伍有军官俸禄田6223.5亩,士兵俸禄田3.56万亩,年产夏粮1675石、秋粮1.1万石。从此,中原汉文化在澜沧卫这方蛮荒的土地上扎下根基,与当地少数民族交流交融,世代相传,影响至今。

汉族边屯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同生共存、共同繁荣的现状,构成了永胜县域文化的二元性,而毛氏文化则是边屯文化的代表。可见,明朝是永胜开创文明史新纪元的全新时期。近年来,在定位永胜历史名片时,有人提出“边屯名郡”概念,所指空泛,远不如“边屯明郡”具体实在、含义清爽、寓意明朗。(伍策 尤紫璇 唐唐 罗鸿)

文章来源: 中国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