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的上源争议
三槐始祖王言的父亲是王抟还是王乾是争论的焦点,但深层次的问题则是由于王旦的成功而聚集在三槐堂旗下真的假的占全国王氏人口70-80%的王家人是属王元还是王威后代的问题.湖州的王氏研究会单凭几本家谱就迫不及待地下结论公布王言的父亲是王乾,就是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太原王氏.其他人有不同看法就删贴,封ID,因此,要这个湖州的所谓中华王氏研究会实事求是公正地解决三槐堂的归属问题是不可能的.其实,谁也拿不出能够说服全体王家人的可靠证据来.还是暂时让这个问题存疑挂起来为明智之举.
对三槐王氏世系考证的我见
三槐堂是是我国当今王姓各堂中子孙繁衍最大的一支,在《 中国 家谱 综合目录》中,冠以“三槐堂”或与三槐堂有关的如“槐荫堂”、“”等,约占有堂号的 王氏 家谱总数的40%以上。“三槐王氏”不仅遍布祖国各地,而且远播海外,也是海外华人的根源。所以对“三槐王氏”的世系遡源,就成为“三槐王氏”族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关于“三槐王氏”世系上源,目前存在着极大的分歧。一部人认为三槐王氏源自王元之后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人认为“三槐王氏”源自王威之后的 太原 世系。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有的认为应以正史为本,家谱牵强附会不足为据;有的认为正史语焉不详,世系断续驳乱。争论之激烈甚至发展到人身攻击的程度。
“三槐王氏”的受姓祖是周灵王太子晋,以后延续至秦之王翦、王贲、王离。大家对此已形成共识,尽管在世代传承上还有一些小的分歧,但并无较大的争议。从汉初到唐中期,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时期 ,其中,由于多种政治因素及战乱的影响,世代传承时断时续,颇多争议,但总的来讲是这两支王氏内部的考证研究,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从五代末到北宋的王言至王巩的六代世系,无论从正史或谱牒上纪载都比较完整和详实,也没有分歧。金兵南下,宋室南渡。“三槐王氏” 后裔 有的随宋室南渡,有的被虏北迁,有的留守中原。这样就播迁至全国。以后元、明、清各朝,“三槐王氏”后裔四处迁徏,子孙繁衍,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王氏 家族 。其间近900年的 历史 ,史书不可能详细记载各分支家族传承世系,只能靠各支系家谱的深入研究并辅之以史料的片断记载加以佐证来解决。即所谓“各房点灯各房亮”,不可能引起全国性的争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三槐王氏”世系的归纳,主要应从中唐至五代其间二百年,即八代人的考证研究。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中央政权的权势日渐衰弱;再经过唐末黄巢起义,农民军转战南北,给门阀制度以毁灭性的打击;五代时期,北方政权频繁更迭,十国割据,使得多数姓氏的世系出现断层,王氏姓氏的世系当然也不例外。也正因此时社会动荡,史籍资料凌乱佚失,造成了对这段历史研究的困难,也造成了“三槐王氏”世系归属的争议。
对于“三槐王氏”世系归属这个问题,我认为靠骂娘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加大两者的分歧,形成对立。唯一的办法只有不轻下断言,放弃先入为主的成见,尽力所可能地收集史料(不论是符合自已观点或反对自已观点的正反两方面资料),冷静地进行研究分析,兼听旁采,求同存异,才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关于两种意见,我分别以[琅琊说]和[太原说]来概称。
[琅琊说]关于“三槐王氏”的源头世系是:
王褒→王鼒→王弘直→王綝→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鐬→王抟→王言→王彻→王祜
[太原说]关于“三槐王氏”的源头世系是:
王元则→王焕→王虬→王彦→王杰→王世隆→王通→王福祚→王勉→王怡→王潜→王质→王庆存→王乾→王言→王彻→王祜
[琅琊说]根据《 新唐书 》上的记载,自王褒至王綝(方庆)再至王玙,再至王抟,这一段史料是清楚而且连续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王抟有没有一个儿子叫王言。
王抟有几个儿子,在《新唐书?王抟传》中没有记载,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则记载王抟只有王倜、王倓、王倫三个儿子。王抟在晚唐出将入相,是个声名显赫的人物,光化三年,即公元901年,因受诬遭贬,后赐死兰田驿。王言出生于公元869年,是年31岁。王言在公元894年已是都指挥使牛存节部下的一名都将,在进攻 山东 郓城的战斗中立功,其后军旅无名,从其文职。这在《旧五代史》中有记载,但没有说他是王抟的儿子。如果王言是王抟的儿子,怎么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五部正史都不加以说明呢?
那些强调“国史为鉴”的人对于这一点却是讳莫如深的,他们拿不出一条正史的记载证明王言的父亲就是王抟,也只好从近代的家谱中去找依据了。这又怎么能说服人呢?所以有一些[琅琊说]的人就另辟蹊径,有人说王言是王练的后裔;有人说王言是王抟的从孙辈;有人说王言是王羲之后代王冕的儿子;…反正是越说越离谱,越讲越胡涂。反而证明王言是王抟之子的说法没有翔实的根据。
[太原说]关于王言的先世传承的这一世系中,没有一个人做到宰相一类的大官,所以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就没有象[琅琊说]那么连续而且完整的记载。只能从一些零散的个人人物传记,或他人传记中的片言只句中拼凑而成,有一些还需靠一些 名人 所撰写的铭、序来补充完善。这也是[太原说]遭到[琅琊说]垢病的软肋。但由于都是一些小的官吏,不太引起史官的注意,所以语焉不详,毫不奇怪,也就没有了象[琅琊说]中王言的父亲是王抟的谬误。
所以,[琅琊说]要想推翻[太原说],就必须从正史中拿出王言是王抟之子的“铁证”,否则,一切对王抟以前的任何考证,都是在做无用功。同样[太原说]要想让[琅琊说]信服,只能耐下心来,从浩瀚的史料及考古的文物中,找出从元则至王言的连续而完整的信息。只有对王言的父祖系确定以后,才能找到“三槐王氏”真正的源头。
浏览网络,见网上各处三槐上源争议颇激,各位宗亲为何不能心平气和求同存异呢?三槐嫡系后裔三沙王氏的谱系记录的三槐上源世系应该是正确的,王皋南渡时特意把谱版也载到了南方,南渡后没有隔代就续修了,王皋让三子到岳飞处请来的墨宝一直刊刻在族谱中就证明原谱内容延续了下来。三沙谱中记录的王言之父却被今人轻易否定了,难道在北宋的王旦时期就不知王言上源世系了吗?果真如此,元代的赵孟頫又怎么可能知道王言之父是王乾呢。赵孟頫的说法在后来为什么不被明清时大量岀现的三槐谱广泛使用而成了孤证。再看琅玡说中的王抟到王言的衔接也是硬伤。族谱界的事实真相是:现在能见到的明代家谱就很少,无论唐宋了。所有家谱中的唐宋以前的世系都不是时人所记,更不是逐代修谱积累出来的原始内容。唐宋以前的世系都是用史书中的名人世系拼凑嫁接而成的,不过是有的说法自身矛盾多些,有的少些,各持己见者相互攻讦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罢了。这样看来今天的任何人想编岀一个父子血缘相继的世系已是绝对不可能的。唐宋时全国人口近亿,姓王的起码也有大几百万吧,但今天的王姓家谱的唐宋始祖都是那一些名人,凭什么今天的王姓只是史传中这几个或几十个人的后裔,绝大多数当时姓王的都绝后了吗?无论是琅玡说还是太原说的上源世系的正确概率都是很低的,不过是能为较多人在心理情感上接受的先祖而已,这是典型的“文化认同”现象。正如我们都说是“炎黄子孙”但真是炎黄血亲子孙的可能性太低了。这样的观点并非是说家谱世系不可修,修谱可以凝聚人心,世系不断的“根”能增强自我认同感,光辉的祖迹更能激发自豪感,这样的高级心理情感是超越修谱的现实功利性的。
三槐世系源岀太原还是琅玡的争议是现在王氏族人最大的争论,也是造成族人不团结的首要因素。目前既然不可能有压倒性的根据,何不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呢?现代自由的网络时代已不可能以权威使他人屈服了。做不了定论就不定论,要想被更多的人接受就不能固执已见而否定其余,求同存异才能团结和谐往前走。我认为三槐上源采用两种说法并存进入总谱系,各自可以有自己的主导意见,一说为主,也不要忽略更不能武断否定另一说。这样也更符合三槐王氏的人员组成实际,三槐王氏在北宋的世系有史为据还是准确的,明清以来的三槐王氏既有原来的太原后人,也会有原来的琅玡后人,许多不知上源的王姓都附会到了三槐堂这个后起之秀支派中,不然全国不会有那么多三槐后裔。难道上源与己不同的三槐族人就不能入三槐谱了吗。“天下王,三槐堂”这是典型的文化认同,其他大姓氏也多如此,即便是孔氏家谱也有错漏。奉劝我族宗亲别再彼此攻击,窝斗谩骂才被人所不齿。什么事也做不好,强势气盛者还会整天气得半死,何苦呢?
我的中心意见是以和为贵,两源兼收。王大良王泉根等王姓大师研究了几十年在其著作中也是多说并存,现在的很多人都是2000年以后才从本支谱系扩展到外地谱系,先入为主兼之心浮气燥得出的结论难免偏颇,要彼此理解不伤和气,搁置争议,不作定论。后辈贤达定有智慧,可以预见的将来能用基因技术给每支族人甚至每个个体定位其遗传位置;不可预见的未来或可穿越时间取得真相。即使是现在偶然出土发现的证据也会给我们以佐证,过早的定论反而会贻害后人无益己身。唐宋之前的先祖世系以文化同为主,团结尽可能多的族人。明清始迁袓以来的世系基本上是“时人所记”且是近祖,就不是心理意义上的文化认同而是血脉认同了,应该尽力寻源力求精准。先秦始祖问题也一并说说意见,太原和琅玡多认同太子晋为祖,王子成父系可以考证可以列出,就不要鼓动多数人认从了,文化认同最忌务奇,务奇吸引眼球但不被多数有先见的人从众,也就成不了经典,成不了气候又不得人心不利团结。取消了“前太原王”的提法不就是高姿态促团结的表示吗。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