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霍童剪刀 一门百年技艺的光荣与梦想

2014-01-16 19:04:08来源:福建日报记者 王志凌 林翠慧 图/文

打印 字号: T|T
霍童剪刀 一门百年技艺的光荣与梦想
 
王志凌 林翠慧 图/文
 
 
 
龇牙、发力、锤击,一会儿工夫,郑如元老师傅便汗珠闪闪。
 

一把剪刀,700多次锤击。
 
 
你下锤、我熔炼,父子俩分工协作,缺一不可。就在这清晨叮当作响的锤炼声里,霍童老街被唤醒。
 
 
配剪。长年手艺活,老人满手厚茧。
 
世界王氏网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志凌 林翠慧 图/文)
 
清晨,当天边的朝霞在宁德市蕉城区霍童溪上洒下姹紫嫣红,老街的“仁记”剪刀铺已开始了一天的手艺活,生炉、炼坯、锻打、淬火……
 
“叮当叮当”这清脆的打铁声,已在霍童镇的曲仄老街里久久响彻了200多个年头。作为闽东传统名剪之一,200多年光阴里,霍童“仁记”剪刀有过辉煌,有过寂寥,但依然坚守着。伴随着霍童溪生态旅游经济的推进,她的传承发展梦又一次升腾……
 
在闽东,两把剪最出名,一把是柘荣剪刀,另一把便是霍童“仁记”剪刀。在霍童,至今还沿袭着购“仁记”剪刀作为嫁女陪嫁品的风俗,寓意婚后生活和美富足。民国中期,霍童剪刀迎来鼎盛时期,产品远销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仅清明古街上就有16家剪刀铺,从业工匠50多人,日产约150把,年产五六万把。此后因战事,海外出口受阻,销路大减,从业者纷纷改行。至1948年生产者只剩19人,年产剪刀不过2000把。
 
49岁的郑国辉和75岁的父亲郑如元,是目前还在坚守祖业的霍童“仁记”剪刀传人。父子俩分工协作,一天只做七八把剪刀。
 
郑国辉告诉记者,“仁记”剪刀是全手工打制,一把剪子从铁坯熔炼到成品上市,要经历30多道工序、下锤700多次。其特点是在刀口处钳以精钢,技术要点在于淬火准确,火候得拿捏得恰到好处,以达到刚柔并济。若久用变钝,一经重磨,锋利如新。一把剪刀,可用上二三十年。
 
手艺虽精,可如何传承,一直困扰着郑家父子。
 
霍童镇推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热潮,让他们又一次燃起了希望。
 
这座坐拥碧水的千年古镇,素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美誉,人文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优越。近年来,当地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打造3A级国家旅游景点,着力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建设非遗线狮馆,力求将流动的非遗产文化与静态的古建筑相融合,打造宁德市乃至全省的休闲旅游集散中心。随着生态旅游效应的逐步显现,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受益于此,当地土特产、民俗工艺品开发日渐升温。
 
“希望在霍童镇旅游文化的带动下,‘仁记’剪刀能扩大知名度,拓展市场,以此寻找转变契机。”郑国辉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