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驳“英桥王氏始祖入赘陈山”论

2013-12-27 10:44:22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王会进先生是我的同宗长辈,他所写的文章,我本不该说三道四,但他在《龙湾史志》总第32期至总第34期季刊上,连续发表了三篇有关英桥王氏的考证文章,以“可能”、“暗示”、想象、主观武断来代替严肃的考据,特别是对英桥王氏始祖万十一公经历的考证,实在太离谱太天方夜谭了,因此,我不得不予以反驳。
 
在王会进先生的文章中,他对英桥王氏始祖万十一公(王惠,字振卿,配安人陈氏)考证结论是:77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老陈山(茶山街道罗山村的一个自然村),是陈家的入赘女婿。支撑这一观点的论据有四:其一,始祖比陈安人超大25岁,而且陈安人又是四姐妹中的小妹,因而“她同始祖的婚姻应是入赘婚姻”。其二,有四世祖王毓公《峙川八咏?陈山》诗为证,“陈山尊称为‘名山’、‘故园’,是因为此山是三位二世祖的出生地;曾建聚星堂,因始祖是入赘陈家的”,到王毓公写《陈山》诗时,“恰好是百年四代,每代相衍廿五年”。其三,“父母大多偏爱小子” ,所以三儿子仕信居住在今状元街道的茅竹岭山西岙一带,距离老陈山近;大儿子仕宜、二儿子仕朋居住英桥里,距离老陈山远。其四,如果否认王氏始祖是入赘婚姻,就“是一种严重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古代人有这种想法尚可原谅和理解,现代人坚持这种观点就不应该。”
且不说王会进先生的这四个论据是否充分、有力、有效地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单就这四个论据本身而言,全是虚假的,只凭自己想当然来代替应有的事实根据,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关于第一个论据。王会进先生的看法是:凡是夫妻双方年龄超过廿五岁,即男方比女方大25岁,或者女方是众姐妹中的小妹,他们的婚姻关系一定是入赘婚姻。这是什么逻辑!众所周知,人世间老夫少妻或老妻少夫者比比皆是。历史上,刘备比孙小妹孙尚香大30来岁(我知道王会进先生对“三国”很有研究);现实中,被人们传为美谈的杨振宁博士和翁帆女士的美满姻缘,年龄相差54岁,如果按照王会进先生的逻辑,他们必定是入赘婚姻了。我想,一般人也不会这么认为,只有主观武断的人才会这么说。
关于第二个论据。首先,此陈山不是彼陈山。王毓公“峙川八咏”共八首诗:《水争潭》、《峙口》、《陈山》、《何屿》、《长潭》、《黄坡岭》、《禅庵山》、《上荡》,歌咏的是楠溪江中下游自然风光及相关的人文景观,峙口、陈山、何屿、长潭、芙蓉山(禅庵山)等均是楠溪江畔的地名。明嘉靖《永嘉县志?隅厢乡都》记载:“永宁乡在县北一百里”,其中“四十都,四图,峙口、何屿、高浦、长潭、潮漈……”清光绪《永嘉县志?乡都》记载:“永宁乡,康熙《志》在县北一百里,今考距城四十至七十里。内三十八都、三十九都为外楠溪,四十都为内南溪。”其中“四十都,三图,地名十二:塘里、峙口、车头、河屿(何屿)、响山、长源(长潭)……”清光绪《永嘉县志?山川》记载:“芙蓉山,在城北四十八都仙居乡(旧《志》作四十四都),三峰耸立,红赤相映,如芙蓉然。”2003年版《永嘉县志?建置?区、乡(镇)》记载:“峙口乡,位于县境东部,楠溪江下游东岸,清属永宁乡四十都。”是“进入楠溪江风景区的门户”,下辖“峙口、河口、长源、溪头”等11个行政村。“陡门乡,位于县境东部,清属清通乡四十一都,陡门溪横贯全乡。境内水利资源丰富。”下辖“全安、潘垟”等18个行政村,有“籴米山、寒山、陈山、象钟山、翁山、上荡(上宕)”等40个自然村。综合上述引文,可知王毓公“峙川八咏”组诗所涉及的地名,均在楠溪江中下游一带,绝对不是永嘉场。
其次,王会进先生对《陈山》诗的解读也完全错了,可以说牵强附会得有点可爱。原诗《陈山》照录如下:“名山曾建聚星堂,此日登临感慨长。异代衣冠俱寂寞,百年泉石亦荒凉。花落花开春容改,潮去潮来世态忙。缅想当年兴废事,故园荒草几斜阳。”王会进先生说:“将《陈山》尊称为名山、故园,因为此山是三位二世祖的出生地;曾经建立过陈姓堂名的聚星堂,因始祖是入赘陈家的。”上面我已经论述过,此陈山不是彼陈山;而且,在《英桥王氏世录?家录?续录》、《英桥王氏谱牒》及其它有关文献中,均无英桥王氏始祖万十一公入赘陈家的记录或传说,王会进先生凭这首诗就说万十一公是入赘婚姻,想象力实在是太奇特了,大大超出了常人的想象。纵观全诗,那是英桥王氏四世祖王毓公看到陈山陈氏故家衰败的景象后,心潮滚滚,感叹人生无常、人事沧桑及世态炎凉。没有涉及,也没有“暗示”王氏始祖万十一公曾入赘陈山陈家,没有涉及,也没有点出此地是三位二世祖的出生地。
就诗句的词语解释来看,王会进先生的解释也错了。尊称陈山为“名山”,实为名人效应,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陈姓在东汉时出过名人,即“聚星堂”的由来:“聚星堂”堂号出自东汉陈寔,官任太丘长,与其子陈纪、陈谌德名并著,皇帝亲赐“德星聚会”四字,意谓道德高尚的人如同天上的星星聚在一起,陈姓后裔遂把“德星堂”、“聚星堂”作为堂名,一直保持至今。所谓“异代衣冠”,不是指“前代的遗房”,“衣冠”在诗中指代士大夫、缙绅,有汉代刘歆《西京杂记》为证:“故新丰多无赖,无衣冠子弟故也。”所谓“百年泉石”,也不是指“因山房边一般都有用竹管接来的泉水,百年恰是四代,每代相衍廿五年……”“百年”在诗中是概数,泛指时间之长。所谓“故园”,既可解释为故乡、家园,也可解释为老庭园、旧家园。整首诗可以意译为:陈山的陈氏曾经建过聚星楼,今日登临(我)看到一派衰败景象而无限感慨;前代曾显赫一时的高官或士大夫均落到孤独寂寞的境地而被人遗忘,千百年泉石也因无人理睬而显得荒凉;人生如白驹过隙而花开花落总有时,潮起潮落似世态炎凉;缅怀当年兴废事不禁令人长叹,陈家旧庭园中只有野草面对西坠的斜阳。纵观全诗,没有片言只语涉及英桥王氏始祖万十一公,而王会进先生却说:“始祖在此生生息息,完成了对其岳父母的赡养任务,在元顺帝初,从陈山上下来,开始同永嘉场英桥的子孙相聚及到如今。”这不是白日做梦吗?令人匪夷所思!
关于第三个论据。王会进先生说:“二世二房仕朋公被称为隔浃派,二世三房仕信公被称为茅竹岭上派,如今已清楚,二房仕朋同大房仕宜仅隔了一条鲤鱼浃,三房仕信则居住在今状元街道的茅竹岭上山西岙一带。为什么同大哥二哥相隔得这么远呢?原来父母王氏始祖和陈安人就住在附近的老陈山,是茶山街道罗山村的自然村。父母大多偏爱小子,三房的结婚可能比二房早……始祖可能将次子的婚姻委托长子仕宜……”对于王会进先生这种无中生有的无稽之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他胡编乱造出来的事。按理说,论证一个观点,一般采用摆事实,讲道理,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服人,决不会用“可能”、“暗示”推测来代替严肃的事实根据。
为了澄清是非,对王会进先生的论据作如下更正:第一,重申此陈山不是彼陈山。第二,父母关心、爱护子女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大多数人都宠爱小儿子,更不会像王会进先生说的“77岁才离开小儿子与大儿子、二儿子团聚”。第三,英桥王氏自始祖以后称派系,当是五世祖王秉璠于明成化六年修《英桥王氏族谱》时出现,或者是在九世祖王叔果、王叔杲于万历五年重修《英桥王氏族谱》才出现。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自然增长,至第五世或第九世时,英桥王氏已成为东嘉显赫的家族,为了“纪昭穆、辨亲疏、序长幼、定尊卑”,于是宗族谱牒中开始分派分房系,绝不是二世祖仕信公自命为“茅竹岺上派合祖”。第四,英桥王氏始祖万十一公以及二世祖、三世祖等等,一直居住在二都英桥里。有关英桥王氏最早的文献资料,当推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四世祖王毓公请当时永嘉名士、好友金原祺替其父撰写的《王珍墓志》:“处士姓王氏,讳珍,字伯玘。其先世为闽人,五代唐晋间,九世祖乃徒居永嘉之英桥里。曾大父讳辰,大父讳惠,父讳宜,母吴氏。”这说明从三世祖王珍公上推九世,从闽迁居永嘉英桥里;王珍公出生时,万十一公还活在世上。这则资料应该是最可信的。那么,为什么以万十一公为英桥王氏始祖呢?五世祖王由修《英桥王氏族谱》时,郡人、礼部左侍郎章纶在《英桥王氏族谱序》中已作了说明:“稽君之先世,旧传五代时自闽徙居永嘉之沙城英桥(里),历宋元罹兵灾,中兼海患,家牒不存,自高曾以上世系莫考,故断自万十一府君为始(祖),据其家所奉神主示子孙以信也。”九世祖王叔果、王叔杲重修《英桥王氏宗谱》时,吏部左侍郎、永康人郑文德在《英桥王氏重修宗谱序》中也有说明:“澈先世世居东嘉之英桥,故有谱,宋季经海患,元初又罹兵灾,世系无复可考,成化间族祖梦竹公由始为谱,以万十一府君为始祖,据所知也。”关于英桥王氏始祖、二世祖居住英桥里的文献资料还有:明万历五年三月王叔果撰写的《始祖万十一翁墓石志》:“我王氏世居永嘉英桥里,奉万十一府君为始基祖,自所知也……府君讳惠,字振卿,生于宋理宗宝祐五年丁已,卒于元顺帝庚辰,寿八十四岁。配安人陈氏。子三,长讳仕宜,次讳仕朋、仕信……”《肃一府君行略》(王叔果撰):“我王氏世居永嘉华盖乡英桥里,旧传五代唐时自闽来徙,宋乾道间吾乡海患荡溢,谱牒无考……二传为肃一府君讳仕宜,字东畴,旧传云府君在元时,以行谊推为乡正,家饶资产……”。附带说一下,其中“以行谊推为乡正”,绝不是王会进先生说的“原乡正是英家担任,英家受害后,由英家行谊好友肃一公续任”。而且王会进先生把“行谊”二字也领会错了。“行谊,犹行义,品行、道义。”《汉书?董仲舒传》:“今世废而不修,无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总而言之,英桥王氏自五代唐晋间从闽徙居英桥里至万十一公,一直居住英桥里。至于始祖夫人陈安人,历代相传她是魁胪湾陈氏家族的女儿,因而在解放前,英桥王氏宗祠每年春祭时,总把魁胪湾陈氏族长安排在头桌头位席上,以示恭敬和不忘本。
关于第四个论据。只能以一笑置之。这是学霸作派: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我就给你戴一顶政治帽子。幸好现在不是文革时期,不用提心吊胆了。
我们英桥王氏的父老乡亲想不明白,王会进先生挖空心思、无中生有、千方百计说始祖万十一公是入赘茶山老陈山的陈家的夫婿,其居心到底何在?
转载温州城建论坛——作者:'低度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