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茅药酒的风雨历程崎岖路
自创始至1948年凉城解放,鸿茅药酒一直延续着王吉天留下的用药配方和制法,近200年的时间一直由出任隆盛荣掌柜的王氏后人世代相传,且尊崇传男不传女的原则。
民国初年,鸿茅秘方传至第六代王氏传人。其时,鸿茅药酒有二十四两和十二两两种包装,按可比价格计算,当时十二两鸿茅酒的售价约与现在的人民币150元相当。不菲的价格也可见其品质与功效之高。
在1937年成稿的《绥远通志稿》中,对鸿茅药酒有着如下记述:“惟县属第三区厂汉营之隆盛荣,制有红毛酒一种,色如胭脂,香浓味醇。每壶二十四两,价一元二角。每瓶十二两,价七角。酒中所含热性药特多,妇女有患腰腿疼痛者,饮之每奏奇效。故价值虽昂,销路仍极发达,近而山西、内蒙,远而外蒙各地,皆有行销,蒙人对之尤视为珍品。其制法据云配有药品百余种,本号恐人仿制,密而不传。”由于鸿茅药酒销路好利润高,民国后许多商号都企图仿制,但“出品终不若隆盛荣之质纯色艳,销路畅旺”。
与鸿茅药酒的热销成正比例增长的还有王氏一族的家业。到了1945年,隆盛荣在王吉天第十代传人王继志掌柜时,已置有土地五倾,商业资金5500元,制酒作坊药工、磨工、伙夫、守夜等雇工共200多人,鸿茅药酒年产量高达1000吨上下。
1948年2月,凉城解放,地方政府工作队接管隆盛荣。但鸿茅药酒的传人王掌柜此前为了躲避战乱,已于一年前和当地百姓连夜出走,无人知晓下落。鸿茅药酒,这剂传承了二百多年的旷世大方也随着其传人的失踪而不见踪影,遗失在战火之中。
1956年,鸿茅酒手抄秘方在凉城县政府清缴的王家账簿内被发现,即被收归公有。有了秘方,一切都有了方向,早已上弦的箭终于可以如愿发出:1958年,鸿茅酒由凉城县联合厂上马生产,扩建鸿茅酒车间,年产酒量约5吨;1962年正式成立凉城县鸿茅酒厂,属地方国营企业。短短四年时间,鸿茅药酒的车间内又重现了当年的生产盛况。
不过,好景不长,到了1963年12月,因大环境所造成的粮食原料紧缺,鸿茅药酒一度停产。1971年,鸿茅酒厂再次恢复生产,隶属县财粮科。在经历了社会变革与众多磨难之后,这一次,鸿茅药酒终于等来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二春”:1972年底,鸿茅酒厂迁回厂汉营古镇的旧址重建;1974年开始,鸿茅酒被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组织出口(当年的出口商品名“鸿茅祛风酒”),销往港澳、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以其传奇功效和纯正品质,成为颇具海外影响力的中华医药瑰宝。
据统计,在整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鸿茅酒的年均产量约为25吨,其中,出口销售占企业总销售的90%以上,创汇额同期名列我国中成药酒前茅。可见,通过几年的重建与重塑,鸿茅酒已经从颇受中国百姓推崇的特效药酒一跃成长为美誉度享誉海内外的国际知名品牌。1979年8月31日,马来西亚《建国日报》以“南有茅台,北有鸿茅”为题,刊发专文介绍了“鸿茅祛风酒”轰动星马的情形,称“茅台以香醇著称,而鸿茅以疗效取胜”。鸿茅药酒在海外的突出表现,也为中华医药赢得了一份金子般的声誉。
在度过了蜚声海内外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鸿茅药酒加速度前进的步伐并没有放慢放缓。1980年,鸿茅酒厂迁址凉城县城关镇,同时进行了新建和扩建,年产量已达到百吨;同年,鸿茅酒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轻工业厅优质产品”;1983年,专用商标“鸿茅”注册;1987年,鸿茅酒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名牌产品”;1992年,按照国家药品命名规范,鸿茅酒正式定名为“鸿茅药酒”,被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国药准字0TC药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战略的全面深化,1993年到2006年,鸿茅酒厂也进入了大发展和改制时期,这一阶段也正是鸿茅企业发展的里程碑阶段。
1993年,鸿茅酒厂由职工参股,尝试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成立了凉城县鸿茅酿酒有限公司。体制的转变,为鸿茅这个百年老字号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企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1995年末,酒厂总资产为512万元,净资产仅为42万元;到1996年末,总资产达到了2805万元,净资产跃升为709万元。
1997年2月,凉城县委、县政府鉴于产业优势带动的思路,以鸿茅酿酒有限公司为龙头,吸纳相关企业组建了鸿茅集团。集团组建后,按照药品GMP要求兴建了新的药酒生产联合车间,鸿茅药酒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300吨增加到了3000吨;并新上了四条白酒、冰酒、奶酒生产线,产品由原来的鸿茅药酒、岱海白、二锅头两个系列三个品种,发展到四大系列5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到5亿到10亿元人民币。
1997年,鸿茅药酒从内蒙大草原走向全国,迅速打开华东、华南、华北、东北、西南市场,年产4000吨(800万瓶),仍然供不应求。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过硬的品质疗效,鸿茅药酒在消费者中赢得了口碑,众多受益患者纷纷写来感谢信,真情述说鸿茅药酒给他们带来的健康喜悦和幸福。在鸿茅药酒的龙头作用带动下,鸿茅集团产值、销售双双突破亿元大关,连续三年名列全盟(市)利税大户之首,成为凉城县工业的台柱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年,企业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内蒙古质量行光荣榜企业”、被内蒙古自治区消费者协会评为“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次年,“鸿茅”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著名商标”;鸿茅药酒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被列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
1999年12月,根据国企改革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凉城县政府对鸿茅集团进行股份制改制,与上市公司内蒙古金宇集团等四家企业自愿合并重组,成立内蒙古鸿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得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批准。改制后的股份有限公司由金宇集团控股经营,希望通过引进上市公司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在新时期让百年鸿茅这个老字号取得更大的飞跃。
然而,良好的愿望未必都能变成美好的现实。鸿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后,虽然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安全优质承诺食品、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自治区用户满意产品等一系列的社会荣誉和科技进步成绩,但因为历史遗留包袱过重、鸿茅药酒地方标准升级国家标准、主营业务转向白酒等种种因素的影响,鸿茅药酒的品牌和文化优势没有在市场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2003年到2006年,作为国有企业的鸿茅酒业,由于经营体制等原因,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开始力不从心,出现市场滑坡,连续亏损,陷入发展困境。(来源:内蒙古鸿茅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