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长镇,一座千年古镇的传奇
○老的公社大禮堂外景
○有百年歷史的楊大井,附近村民仍能使用
伴着冬日里的阳光,一片极具灵性的土地上,淠河水清凌凌地向东流去,在一个叫长镇的地方静静地凝眸片刻,于是一座古镇在我们记忆中慢慢地浮现开来。
长镇,古称长城镇,元代曾设巡检司,明代洪武九年裁撤……循着古老的轨迹,我们荡漾在千年古镇的历史长河之中。
■粮油大乡
高店乡属江淮分水岭地区,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气候、水源、土地、环境更适宜于多种蔬菜的种植,且种植蔬菜历史悠久。主产优质大米、油菜籽、白小麦。
■养殖特产
特产大白鹅、黑凤鸡、三黄鸡、西瓜、黑豆、甜玉米、绿豆、名贵花卉、大棚蔬菜等,其中以咸鹅、咸肫爪最为出名,三黄鸡、黑凤鸡也远销上海、铜陵、芜湖等地。
■交通小贴士
沿合肥绕城高速公路朝六安/武汉方向行驶,过合肥西枢纽进入沪蓉高速公路,从高刘/官亭出口下高速,驶入X038道路,一路向西即可到达。
话语中,一幅画面的浮现
汽车驶向长镇的路上,同行的高店乡党委委员刘世富向我们介绍着这座古镇,“长镇是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回民古镇,现居住着1300多位回民,因其又窄又长而称之为长镇。”
抗战时期日本飞机轰炸合肥周边,和长镇比邻的高刘、大柏、官亭等地没能幸存,饱受战火之苦,弥漫的硝烟,淹没了家园吹动的炊烟。但比这些地方繁华的长镇没有落下一颗炸弹,日本人把千年古镇忽略了,侵略者从地图上看到的仅是一所叫西桥的地方,这样的战略目标太小了,鬼子的忽略让长镇躲过了一劫,也为我们保留下了这个颇具历史韵味的地方。
汽车驶达,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绿色为主色调的小街道,走过这条商业街,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公社礼堂,上面赫然写着“人民公社好”五个大字,“这座房子是60年代建的,主要用于开大会。”过了这么多年,礼堂变成了废旧的公用仓库,“尖房顶、铁架子,房子的主体结构还是没有变的。”刘世富说。
再向里走,一口井映入眼帘,“杨大井”作为肥西县不可移动的文化点,一直深深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水井旁有个小房子,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张小桌子上吃饭。一位王姓的老人为我们打上来一桶清水,“前些年,这口井一直是供老街吃水的,现在大家都用自来水了,基本没有人用了,只是偶尔打上一桶水来洗洗衣服。”老人一边提着打上来的水一边说。
古长镇位于江淮分水岭的脊地,四周环水,地下水资源丰富,有大大小小72口井。
记忆中,一座古镇的托起
起伏的土地,诉说着不尽的记忆。长镇处于江淮分水岭的一隅,而正是水,让长镇这座在史册上少有记载的古镇,牢牢地扎下根来,不管枝叶是否繁茂,一生长就是上千年。
四水绕动是古长镇最有厚度的历史。古长镇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三国时期,江淮分水岭既是米粮之仓,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曹操欲开挖江淮运河(曹操河)时,长镇就是曹军屯粮之地;此外,长镇的形成是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它处于古庐州府和六安州之间,恰是中间地带,加上它所具有的特定水系和驿道中转的方位,自然成了物资集散、人员歇脚的好地方。到清朝末年,方圆不足两平方公里的长镇集市上,仅大大小小的饭店就有四十多家,大车店、贩夫走卒不计其数,当然还会有莫名的掮客,追逐于名利场上的中人。
可以说当时的长镇,市声鼎沸,市场繁荣,客流往来源源不断,各色人等或低低私语或高声喧哗。有趣的是,至今的长镇社区仍然继承着历史的遗产,偌大的社区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都从事着商务活动,走在这条小街,商铺林立、品种齐全,俨然如同漂流在绿海中的军舰,保留着自己个性的特征。
谈到长镇,首先说桥。由于水的原因,由于四面八方的来客,由于商贾、官家的往来,古长镇拥有了记忆中众多的桥,它们散落在东西南北不同的方位,承载着迎来送往的重托,即便千年的岁月悄然流逝,在人们的记忆乃至现实中仍栩栩如生……双龙桥、花墩桥、胡嘴桥、东桥、西桥……上十座桥梁,如同一串串项链佩戴在水流上,让千载古镇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再说井。长镇多井,多得令人称奇,散落在民间的井犹如一双双眼睛窥探着历史的宝藏。在长镇人的记忆中,杨大井、马大井、鲍大井、黄大井、南大井、沈小井……整整七十二“面”井,张张合合吐纳着不尽的故事。
另外不能不说的便是寺。自古名镇多寺庙,长镇如出一辙。白露寺、祯祥寺、南岳庙、华祖庙、白云庵、清真寺……风传镝铃,耳边犹闻金属的铮铮之音,而庙宇能告诉我们的,已落在人们的目光之外。
心中的古镇,在此时已然用众多的回忆和传说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的、空灵的却实实在在的可以证实。
走访中,一段情怀的延续
明末清初时,战乱和瘟疫,动荡和功利,让一个国度难以入眠,但却让独居一隅的长镇显得平和而淡然。一批批移民开始拥入,其中特别是一支从江西、湖南接壤的地方拖家带口的移民进入境内,他们是从此要在这里生生息息的回民兄弟。长镇人用自己的博大胸怀接纳了他们,而回民兄弟的勤劳善良又很快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一双手握紧了就再也没有松开。”当地人自豪地告诉我们。
曾经在元朝叫过长城镇的地方,经过了多次区域调整和变更,做过蜀西区的所在地,做过公社、乡的“首府”,如今叫做长镇回族社区。这里自古居住着回汉两族人民,集市繁华,常住人口3889人,社区人口1267人,回民约占37%。就是这个小小的社区,人流量竟日均6000人次。难以置信,这个如今相对闭塞的地方,竟成为当地首集,其间所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确实值得认真地探究。
我们伫立在社区入口处,大方、气派地书有千年古镇“长镇回族社区”的牌楼耸立,一眼望去整齐的街道,林立的商铺,和正在建设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回民小区,只能用一个“美”字去赞叹。
乐业是富足和美满最好的前提。在外出打工成潮的今天,长镇社区鲜有人外出务工,特别是回族居民,家家经商,且收入良多。我们走进了一个刘姓的商家,夫妻双方都是回民,他们经营着一家时装店,夫妻二人笑容可掬,我们是以顾客的身份进入的,他们却把我们当作尊贵的客人,倒水递烟让坐,男主人调侃地说:“真主不让我吸烟,你们除外。”生意当然没有做成,送我们出门后,夫妻二人仍站在门口,目送我们走远,偶尔回过头来,如沐春风,他们还在远远地送着微笑。
俯拾历史,更重要的是面对未来,让一座历史的古镇浮出水面,我们想的是承续和发展。在走访中,许多老人有着自己的热望,他们怀念过去的分分秒秒,许多时候沉湎于旧事的回忆中。一旦说到未来,他们的信心比我们更足,“如今的日子,比过去好了百倍。”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并乐于其中,养于其中。
□张建春 王丽娜 本报记者 李云胜 王晓峰/文 丁继圣/摄
合肥晚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