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姓村 两省王姓人
一个小小自然村,住着两省人。
同一个小山村,却分属两省管理。
这样的一个小山村,犹如一枚别在两省衣襟上的纽扣。
这里的村民们说着一样的方言,有着一样的民俗信仰和生活习惯,甚至还有亲戚关系,可是村民们的户籍却不一样。有的是广东人,有的是福建人。
因此,这个村通常被称为“两省村”,又叫“闽粤村”。
这个村,地处通往广东省饶平县北部山区上饶镇丰柏线省道公路的最后一站,整个村庄房子依山而建,山路蜿蜒。远远看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然而,就是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山村,却成为全国少见的村庄。
这个村,有两张身份证--
在福建省行政版图上,它的全称叫:福建省平和县九峰镇平等村委会隘仔坑自然村。在广东省行政版图上,它的全称叫:广东省饶平县上饶镇柏峻村委会隘仔坑自然村。其实,这个隘仔坑村,还有个外号叫“矮仔坑”村。之所以叫矮仔坑村,并不是因为这里的人长得矮, 只是因为“隘”与“矮”的发音相近,久而久之,“隘仔坑”村就叫成了“矮仔坑”村了,可见,“两省村”连语言也相通。
这个村看似一个村,其实是两个村,堪比同父异母的一对孪生兄弟,甚至比两个长相完全相似的“双胞胎” 兄弟还难辨认。“他们房子都建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分界,不进去屋子里问人,根本不知道是福建人还是广东人。”这就是这个村的现实和生存状况,所以,我把这 个村喻为一枚别在两省衣襟上的纽扣。
也许,更让人们感到好奇的是,这个“两省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一百多年前,福建诏安县一户王氏人家逃难来到此地,见这里山深林茂,田垄平整,遂在此避居。随后,平和县也有朱氏到此落户。清末年间,广东柏峻村的一户刘氏人家也迁来居住。入乡随俗,刘氏改了省籍,成了福建人。1956年,一场大雨把一户刘姓村民的土房子冲倒了,在困难的情况下,他只得投靠广东那边的亲戚,并把户口迁改为广东籍。后来村里16名刘姓人家也跟着把户口迁改为广东省籍。从此,矮仔坑村人有了两个不同的省籍,创下了今日之传奇。
目前,这个村住着近30户人家,共130多人,其中,福建有15户,70多人,为“王”、“朱”两 姓;广东有12户,60多人,为“王”、“刘”两姓。户籍上虽然分为两省,但他们却不分彼此,也难以分辨出哪一户是广东人家,哪一户是福建人家。不仅如此,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土地也是分不开的。一直以来,这个村的村民们都过着陶渊明式的生活。然而,外界又有多少人了解这个村呢?
记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而这,不正是矮仔坑自然村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吗?
那么,且看看闽粤两省有关行政部门是如何处理隘仔坑村的事情?
针对隘仔坑村这种特殊情况,为了减少矛盾和纠纷,更是为了让这个村能永远和睦相处,友好相待,两省政府都对这个地方的土地等做了灵活处理方式。首先,谁家的山地、田园归谁,让他们安居乐业,不必搬迁。其次,在日常生活方面,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方便,譬 如,在用电方面,十几年前,福建省先给这个村里通了电,因此,广东人也都跟着用上“福建电”了。通讯方面也一样,由于福建先把通讯线路拉到了这里,为了方便,广东籍的村民也都拉了福建的线路,电话用的是漳州区号“0596”,这么一来,就避免了打电话给邻居家都是长途的麻烦。“不过偶尔我们打电话回广东那边的村部,都要先打潮州区号0768,成了打跨省长途了,想想也有点尴尬。”还有,由于这里离九峰镇圩的距离更近,广东籍村民也都到九峰镇圩赶集、购物。 九峰镇就是这样成为边贸重镇的,当然,并不只是因为这个村,而是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许多九峰人都从这条路到广东做生意,同样,不少广东人也从这条路来到福建做生意,互有往 来。此外,隘仔坑村原有一间小学,是福建开办的,2003年以前,全村的适龄儿童都在这里就读,缴交相同的学费。2003年,由于教育资源整合,隘坑小学停办了,福建籍的孩子都到平等村小学去读书,广东籍的孩子则回到饶平读书。这个村最让两省执法人员为难的是,如果执法人员要对村民执法,只要他走到隔壁就拿他没办法了,因为只要走到隔壁就不同省籍了。当然,这只是针对普通的执法行为而言。由此,也凸显出两省司法上的漏洞。
还好,自从有这个村庄以来,村民们始终和睦相处,友好相待,不曾发生一起械斗事件,他(她)们互相通婚,过着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生活方式,令人羡慕。这里的村民热情好客,不管你是专程拜访还是偶然路过,只要来到这个村,村民们就一定会露出纯朴的笑脸相迎, 并主动向你问候。在当今社会中,一句“你好”原本是再平常不过的用语,可是在这偏远的小山村,你会感到倍加亲切和温馨。如果你进入某家,主人不仅会为你烧上最好的茶水,还会拿出当地特产招待,临走时还会想办法让你带走他(她)们的一点“心意”,并热情邀请你“有空再来”。两省村民亲如一家,谁家有困难,大家来相帮,是这里百年来的好传统,在这里,你永远找不到陌生和拘束。晨曦和夕阳总是把最美的光辉洒在这里。绿树青山总给人健康向上和谐美好的感觉。这里的村民们崇尚自然,追求质朴的生活。
由此,我又想到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是的,这里每天鸡犬相闻,田园相连,村民们隔邻而居,老少同嬉,夜不闭户•••是的,这座村庄就坐落在青山绿水之中,山间羊肠小道烙满岁月的屦痕,然而,村民们每天朝出晚归,自得其乐,多么融洽。是的,在这里每天都可以看到鸡鸭鹅在房前屋后觅食,山坡上 悠然自得的大黄牛和小绵羊,还有那独具特色的客家土木房和堆放在屋檐下的柴草,以及热腾腾的灶膛....。.是的,只要你来到这里,一定会被这里的淳朴、安详、宁静、和谐所感染,羡慕起这里恍如桃源一般的生活和日子。是的,古朴的村庄总是最富有生态美学。
是的,这是一片令人遐思的土地,也是一座充满诗意的村庄,这里的人们善良得足以令许多城里人和有钱人感到羞愧。是的,只要来到这里,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城市与农村,想到大陆与台湾,想到“同根共祖”、“血浓于水”等几个非常熟悉的词语,难道两岸同胞不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友好的启示吗?
是的,这枚别在两省衣襟上的纽扣,应该会让人想到更多.....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卢一心)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