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王凤祚
王凤祚黄杨木雕作品《苏武牧羊》。陈发赐摄
《苏武牧羊》局部。
温州网讯 盛世收藏,收藏盛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喜爱和参与的一项文化实践。为让读者更好地交流收藏经验,品味收藏故事,丰富鉴赏知识,本刊特辟“收藏角”,欢迎藏家与爱好者提供自己的经验和经历文章,让大家分享收藏的苦与乐、喜与悲、得与失。
深夜,又被一声短信提示音唤醒,习以为常了。
睡眼蒙眬中,看到美国的H兄发来一件木雕模样的东西照片,赶忙起床细看。原来是件黄杨木雕。“能否提供下细图?”H兄回信道,东西在国内老家,无聊中想起我喜欢黄杨木雕,便在手机里翻出家里一件无款老藏品,为半夜和我神侃做个铺垫,照片只此一张,回国后补全细图。
再细看照片,黑色的木底座上,站着一位古装老人,昂首,左手做遮阳状,右手持龙头拐杖,身边围着三只小羊,羊或做回首状、或做亲昵状、或做仰望状。这不是中国传统题材“苏武牧羊”吗?
“苏武牧羊”,这类中国传统题材的作品很多人创作过,这件作品的作者会是谁呢?
黄杨木,由于木质细腻,一直是传统的雕刻木种。但是黄杨作为独立的陈设件,是由温州人所独创。朱子常、王伯泉、叶一舟、叶润周、王凤祚等名家济济。但是这件木雕到底会是谁的作品呢?看来只有等H兄的细图,再做定夺了。
十几天后,H兄回国,照片也如约而至,很清晰。
苏武头戴毡帽,身穿长袍。长袍,胡须和汉节随凛冽的北风剧烈摆动。眉头紧锁,仰望天空,看大雁飞过,思念故国。樟木的底座雕岩石状上下错开,这是一种相当高明的艺术表现手法,把苏武在恶劣气候和地理环境中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身上落着淡淡的灰尘,微微地透出枣红色,皮壳老道,年纪可以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五十年代,会是谁的作品呢?
朱子常?不对。朱子常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已经过世,虽然这件作品从人物开脸来说确实有朱子常的风格,但是从服饰的处理方式来看,不像!底座也非朱氏的仿太湖石底座。
朱子常的学生张敬孚吗?不对,张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过世。
王伯泉吗?没有见过王的大型作品,再说王所雕人物的衣饰,也完全是朱氏的风格。
叶润周吗?不对,叶润周的服饰更加飘逸。
王凤祚吗?他偷师朱子常,身上有朱的影子,但王凤祚在1953年就在中央美院学习雕塑和传授雕塑了,他的作品流到国外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会是谁呢?
不管是谁,这是件成功的作品,拿下再说吧!
H兄本身就是景德镇陶艺学校雕塑系教师,下海专做明清官窑和名家瓷生意,占着自身的条件,也颇爱雕塑类藏品,这件藏品就是13年前在海外市场买下,一直摆设在家里。当我提出让他割爱时,他面露难色,“不瞒你说,这件藏品我自己极其喜爱,给你欣赏,主要是希望你能提供点这方面的信息。”我把自己考虑的对象和对这件作品的见解一一告诉他的时候,H兄沉默了。“看来对于江浙的木雕类,你比我更痴迷!你更痴迷就说明这件藏品找对婆家了。你来拿吧。”H兄这句话,给了我无穷的力量,30多个小时,我独自驾车2000多公里,抱得佳作归!
实物在手,细细把玩。三只小羊,纯粹的传统雕法,大开面三角凿刻画出羊毛的质感。人物刻脸,符合朱氏风格,但是人物的胡须和眉毛有立体状,这是在以往的木雕中没有看到的,特别是在朱氏作品中没有见过,这是种传统三角凿和西方的三维空间相结合的产物。五十年代,能有条件学习传统艺术家的手法和西方艺术手法,并能进行创作的,只有一位,那就是王凤祚。
锁定王凤祚,寻找他的踪迹!
“苏武牧羊”,王凤祚1953年成名之作,1953年在华东地区和全国的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上展出,获得极高的评价。“苏武牧羊”还被送往莫斯科参加国际展览,作品为列宁格勒博物馆收藏。既然已经被博物馆收藏,这件又是从哪里出来的?后来我翻阅王氏的回忆录,找到了非常清晰的记录,“出国展览回来后,有关领导布置我复制几套,听说一套在德国,一套在北京。”哦,原来是三套。
推断成立,时间脉络清晰。看看是否能够得到王氏后人的最终确认。我联系了王凤祚的长子、国家级工艺大师王笃纯先生。笃纯先生闻之,既兴奋又怀疑,希望早点看到作品,以确定是否是其父亲大作!
“是的,是我爸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品。不敢相信眼睛啊,当年我20几岁看着父亲这件作品的诞生,从那以后一直在找它啊。”笃纯先生显得很激动。“先父因家贫13岁初学花板雕,20岁左右开始学习雕人物雕件,曾在启蒙师傅黄明钦介绍下拜访朱子常,朱氏没有直接授业于他,应该是吃了个闭门羹吧。但先父没有气馁,结交了朱氏的徒弟王伯泉,从王伯泉手中得到朱氏的技法,这也是先父自己所说的偷艺吧!先父向朱子常先生学,以他的作品为榜样,这样的路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他也不是一味仿制,已经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在看这件作品的时候,既看到了朱氏的风格,又不是完全一路的道理。1950年,先父参与制作了温州工农兵雕塑创作,引起省文化厅的注意。经推荐,在1953年参加了浙江省民间美术艺人培训班,在培训班里进行学习和创作,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人才,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之路影响很大。”
“一件好的作品,第一重点在于头脸,第二在于衣纹。此作品头脸问题不大,得朱氏精髓,刻画人物表情是手到擒来。但是衣纹,有难度出来了,因为朱氏的衣纹是曹衣出水式的,它表现不了苏武身在北方,穿着厚厚的棉衣,被北风吹起的效果,这种技法在传统资料中很难找到。为此,先父和美院老师就这方面技巧进行多次详谈,吸收养分,突破传统雕塑技法,加入了现代雕塑法的技巧,这也是你看到胡子、眉毛、衣领用三角凿刻画出西式技法的原因。这种技法在先父以后的创作上多次用到!”
至此,该作品完全可以确认是王凤祚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力作。王笃纯先生欣然在底座加款“此苏武牧羊系先父王凤祚先生五十年代作品。王笃纯,2013年9月15日”。
本文转自:温州网


最新推荐
- · 老家来人啦!
- · 儋州王氏家谱编修圆满收官,王大伦老先生挥
- · 额尔古纳的夏天
- · 固始县委领导莅临福州调研访问
- · 我与世王会亦鸣秘书长的结缘
- · 王昱(王宗浩子)
- · 王大举(王伯大堂弟)
- · 第十八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精彩回顾
- · 世王聚吉 光耀宗林——吉林经济发展大会暨
- · 王氏始祖姬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