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琅琊王氏出于太原王氏纯属无稽之谈

2013-08-29 12:10:04来源:王瑜臻

打印 字号: T|T

摘自王大良《中华姓氏通书"王姓》

 王姓的太原、琅琊二望,自古就是王姓的主要出处所在。王二望的起源孰先孰后?在整个王姓中的地位谁最重要?等等,每当分属二望的王姓后裔聚在一起,必定开展如此这般的争论。其结果往往是各执一词,不了了之。中国人一向有天无二日、人无二主,一山不容二虎的传统说法,对王姓二望来说,也是如此。大有非分个你高我低不可的气势。
 太原王氏说,《国语》有言曰,太子晋因谏被废,子宗敬奔晋,世居太原,人称王家,改姬姓为王姓,为太原王氏。又说,南齐琅琊王俭撰著《姓谱》,置“太原王氏”于琅琊王氏之前,可见太原王氏的影响很早就盛于琅邪王氏。还说,《广韵》载王氏二十一地望,太原王氏居二十一地望之首。《广韵》是宋人据隋代韵籍偏著的。可是在隋代以前,已有居二十一望之首的说法。太原王氏地望太原郡,始于秦,无怪历来有太原王氏显于秦汉之说了。还说,现在海外王氏谱籍很多论著说,琅琊王氏同居太原王氏。
 其实,上述诸说,大多经不起推敲和检验。今查《国语》所有版本,并无宗敬奔晋为太原王氏的任何记载;王俭《姓谱》在隋唐时已亡佚,所记内容以东晋刘宋大姓大族为本,是时琅琊王氏早已被确认为第一望族,而太原王氏已在晋未动荡中亡族,没有任何理由被琅琊王氏人偏撰的书籍放在自己家族的前面;《广韵》成书于宋代,蓝本是隋朝的《切韵》,但绝大部分内容超出《切韵》之外。宋代以前,王姓还没有二十一望之说,《切韵》也没有关于王姓郡望的记载;至于海外王姓人认为琅琊王氏出于太原王氏,也只是个别人的一面之词,并不能作为信史。
 若认真考证起来,太原、琅琊二望王氏先祖两说法多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辩证》两书为准,即二望同出周灵王太子晋。太子晋十八世孙秦武城侯王离有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四世孙吉,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子骏、孙崇、游,显于汉代。离次子威,九世孙霸,居太原晋阳,二十世孙泽,雁门大守。据此,可知太原、琅琊二望王氏分别出自王离二子。琅琊王氏世系除在王吉以前四世无考外,其余皆连贯不断;而太原王氏在王威子王咸以后有十八世无孝,至十九世始有王泽。因此,有些史家据此断言,琅琊王氏先于太原王氏分支开族。太原王氏立祠开族的始祖,应是太子晋裔孙王霸(王季深,戎济方《太原王氏世系,初期主要分支和概况》,见《晋阳文史资料》第二辑)。
 若从历史上论证,琅琊王氏的实际始祖,应是西汉昭宣时期的博士谏大夫王吉,而太原王氏始祖,祁县支为东汉太尉王允,晋阳支为王柔、王泽兄弟,时间都在东汉中叶以后,历史上所说的祁县王氏在汉魏时昙花一现,晋阳王氏也只在魏末至东晋末百余年间闻名,此后虽枝叶众多,也全属假冒祖宗而来,远不能与琅琊王氏自汉至唐,近千年间世系不断,东晋南朝有王、谢、袁、萧,王即指琅邪王氏,排名第一位;北朝有崔、卢、李、郑,还没有把太原王氏包括在内;隋唐时仍称四姓,分为二种:一曰崔、卢、王、谢,王仍指琅琊王氏;另则沿袭北朝旧称,仍无太原王氏之名。除此之外,又有五姓之说,即报王氏附于崔、卢、李、郑之后,此王氏才指太原王氏。由此可见,太原王氏贵显历史远较琅琊王氏为晚,所谓琅琊王氏出于太原王氏云云,纯属无稽之谈。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王大良教授就十分客观的阐述了太原和琅琊王氏的历史,时至今天还有人大谈什么“天下王氏出太原”,实在滑稽,可笑!
太子晋十八世孙秦武城侯王离有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四世孙吉,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子骏、孙崇、游,显于汉代。离次子威,九世孙霸,居太原晋阳,二十世孙泽,雁门大守。据此,可知太原、琅琊二望王氏分别出自王离二子。琅琊王氏世系除在王吉以前四世无考外,其余皆连贯不断;而太原王氏在王威子王咸以后有十八世无考,至十九世始有王泽。

14.离(子:威为太原郡祖,元为琅琊郡祖)
 15.威—'
 15.远—
 17.常—
 18.高—
 19.吉—
 20.骏—
 21.崇—
 22.尊—
 23.嘉—
 24.霸—
 25.咸—
 26.烈—
 27.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