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访谈:苏商王振华
伴随着中国房地产一路前行,博鳌房地产论坛至今已历十二载,见证了行业曾经的春风得意或彷徨无措,有过黄金十年也有晦暗岁月,但终究还是跨过所有羁绊,走到了第十三年的门前。
进入新改革时代,如果说房地产已经被部分巨头垄断了绝大部分的影响力和商业利益。那么,我们在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完全有必要寻找更多新的声音、新的面孔及内在多元素的新力量,这样也许可以看到更不一样的未来。
8月13-16日,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将在海南如期开幕,围绕论坛主题“改革时代的地产新力量”,观点地产新媒体遍访众多重量级经济学家、行业大腕、企业领袖等人士,推出“改革时代的地产新力量”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系列报道。
观点地产网 本刊编辑部 “苏湖熟,天下足”,自古以来水陆交通纵横交错,让苏地蕴含与生俱来的商业禀赋。
有此天地之利,苏商崛起便极自然。《醒世恒言》有载:“太湖中七十二峰,惟有洞庭两山最大。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
明时有个口号,称之为“钻天洞庭”。作为苏商一系,洞庭商帮的名声可谓响亮。
历史车轮翻转,及至20世纪30年代,苏商发展壮大,同晋商、徽商分庭抗礼,愈见茁壮。翻页至50年代,洞庭人叶振民创办大同实业公司,沈莱舟创办著名的恒源祥……
看今朝,苏宁电器、红豆集团、红星美凯龙、好孩子,茫茫商海之中苏商战绩不绝于耳,他们以其独有的特质,始终跃现并影响着商海一隅。
而涉足地产行业的苏商,不得不提的是新城控股创始人王振华。
“一个人不可能好事情都占尽”
历史上的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辅”,“货殖为急,精工细作”。或许每一代的苏商有不同,但流传于苏商血脉中的商业基因却一代代传承了下来,从王振华的发展轨迹上,或可窥见一斑。
或许与多数知名房企创始人不同,王振华是彻头彻尾的白手起家。自1983年始,王振华先后于纺织厂和织布厂任车间主任和厂长。
1993年7月,王振华筹资创办武进新城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即江苏新城房产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开始涉足房地产业。
从普通民营企业到江苏房地产旗帜,从创业时五个人到员工过千,从最初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到2010年销售额超过100亿,新城跳跃式发展是王振华商业基因的注脚。
新城控股的发展史上,有四个重要转折点。第一个是在1998年,新城进入常州市区;第二个转折是在2001年,新城房产重组江苏五菱实现借壳上市;第三个转折点发生在2003年,新城走出江苏进入上海,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第四个转折点则是2012年11月29日,新城控股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不过第二个转折点对王振华而言,却是有点“辛酸”。2001年新城重组江苏五菱,实现在B股上市。按照当时的政策,B股公司可以在A股市场上融资,但是等新城完成借壳重组之后,该政策就停掉了。
对于B股上市,王振华早前接受采访时还自嘲道:“是很伤心,但这个就是命运。”后来也抱怨说,假如说那个时候不上B股,可能现在的发展境况又不一样了。
但也仅是自嘲,毕竟一个成功的商人不会去后悔已经过去的事情。对这段B股历史,王振华是这样解读的:“我想一个人不可能好事情都占尽。也许很多人会建议把B股拆了,但是我们觉得即使是B股也是上市公司,需要注意自己的整体形象,因为今后如果再去资本市场融资,有了这样的记录,也许会有人因此而不认同你。”
慎重考虑之后,新城还是坚持下来了。后来在王振华带领下,新城终于在2012年末实现登陆港股资本市场。
“每个公司都有发展的逻辑”
在外界看来,新城的发展速度是相对较快的,特别是港股上市后获取了新的融资渠道,理应是快马加鞭急速扩张才对。
不过在王振华眼中,“每个公司都有发展的逻辑”,急速扩张并非新城的第一选择。或许这便是王振华身上苏商基因的另一种体现,坚持精工细作,不冒进。
谈及认同的业内标杆,王振华认为有很多企业值得新城去学习和借鉴。他列举了龙湖,而且对龙湖的扩张轨迹及模式也是熟稔于心,他对龙湖在扩张速度上的把控相当认同。他明确表示,新城在发展速度上有相应的计划,“在500亿以内考虑规模优先、稳健增加利润的模式;超过500亿以后会以利润为中心,适度规模的健康成长。”
他补充说,不是说现在500亿以下的规模就不是健康成长了,但可能会运用一些杠杆原理等,同时也会把精力集中在核心团队的建设。
对于扩张,增长到一定程度会有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王振华指出,具体而言可能是快速增长两年会休整一年,增长两年再休整一年。
王振华是这样解释扩张节奏的,一是团队建设要进行调整;二是流程要优化,因为快速增长后城市布局扩大,扩大以后原来的流程、思维方式、管理马上要跟着进行优化,包括产品线等都要进行重组。“关键是时机要找对,时机要踩得准。”
把握扩张节奏之余,在出手方面也要慎重。王振华表示,说时简单,做到不容易。就像炒股一样,逢低就买、逢高就卖大家都知道,但是最后输的人还是多。
他表示,希望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三到五年完成500亿的销售。
“关键要把产品做好”
新城当前产品中,住宅分为四个系列,商业分为三个系列。
四个住宅产品系列分别为幸福启航、幸福乐居、幸福圆梦和幸福尊享。在王振华看来,四个产品系列基本上能够覆盖整个细分市场,可以抵御宏观调控所带来的风险。
按照既定策略,新城还会根据调控来调整相应产品的占比,实现对调控风险的规避。
据王振华介绍,2005年新城成立了建筑研究院,进行公司标准化产品研发,包括户型、公寓、公房、配置材料等,不同的系列配置清单不一样。若发展思路的制定是王振华身上苏商基因的内在影响,那产品便是外在表现。
王振华认为,做的产品有缺陷骂你的人越多,越能够尽量完善自身,就越能使缺陷逐渐减少。
他还以香港新鸿基地产为例:“新鸿基的房子不管是质量还是后期管理都做得非常到位,所以香港人愿意拿超出周边房子15%的差额购买。我认为骂和不骂都是相对的,关键要把产品做好,也就成功了。”
“客户还是理性的,当你完善到一定程度,没有人来骂你,或者骂的人更加少,那么他换了几套房以后还是觉得新城的好。”
将来新城还将推出“百年住宅”,王振华将其蓝图描绘为,根据人的不同生命周期使空间弹性化的住宅。
无疑该愿景是美好的,既能将空间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也在延长住宅使用时间上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
王振华指出,在研究了四、五年时间之后,该产品技术层面已经基本成熟。
不过百年住宅大概会增加10%的建造成本,对价格敏感人群而言并不太适合,所以王振华也表示,现在不适合推出该产品,以后会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推出。
以下为观点地产新媒体对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振华先生的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专访实录:
问:如果说房地产已经被部分巨头垄断了绝大部分的影响力和商业利益,我们完全有必要寻找更多新的声音、新的面孔及内在多元素的新力量,这样也许可以看到更不一样的未来,比如说到改革,从宏观的角度,您怎么理解改革?
王振华:究竟改革是往哪个方向,政府实际上考虑得比我们更加清晰。
李克强总理在5月处级以上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关于改革讲了很多,讲得非常好。讲话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新的社会、新的时期、新的环境、新的阶段究竟要如何进行改革。
他指出改革首先要解决行政审批问题。行政审批繁琐、复杂、中间的官僚主义现象非常严重,如何减少企业在审批环节中的损失,李克强总理在这个方面应该讲得非常丰富,而且强调了很多重要工作,比如减掉三分之一行政审批。其次还有体制改革,整个中国现在都处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最后就是要发展,如何来推动新一轮的发展,新一届政府也在努力改善中,从中央层面的基调来说,还是倾向于让市场自身发挥作用,即宏观层面不希望用行政手段去干预行业,或者促进哪个行业发展,而是希望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调节,这样也有利于市场健康长期的发展。
问:城镇化也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您对城镇化的看法是怎样的?
王振华:刚才也说了,中央现在强调用市场的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而不是用行政的手段,因此未来的调控手段也无非就是税收、增加供应和贷款这三方面,所以说城镇化带来的机会很大。关于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大家都讨论了很多,我想指出的一点是,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需要统筹考虑,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看过中西部城市的一些项目后,我就发觉他们和长三角的开发模式还是存在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中西部有一些城市的建设有些急功近利。比如说,出现了一片区域里都是容积率很高的楼盘,未来社区人口密度会很高,交通、环境等各类棘手问题将会接踵而至。
问:新城今年的目标是200亿,您认为新城比其他开发商有什么不同?老牌房企的特质哪些值得传承,哪些会慢慢被淹没掉?
王振华:对于今后的发展我们也有一个计划,在500亿以内考虑规模优先、稳健增加利润的模式;超过500亿以后会以利润为中心,适度规模的健康成长。
当然,不是说现在500亿以下的规模就不是健康成长了,但可能会运用一些杠杆原理等,同时也会把精力集中在核心团队的建设。
在团队建设上,我认为首先团队要调整,在快速增长以后,人才队伍要跟上来;第二,资产规模要进行调整,负债率要降一降;最后,管理构架上面也要进一步进行优化。
概括来看,一是团队建设要进行调整;二是流程要优化,因为快速增长后城市布局扩大,扩大以后原来的流程、思维方式、管理马上要进行优化,包括产品线等都要进行重组。
我认为每个公司都有发展的逻辑,我们的逻辑是这样的,希望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三到五年完成500亿的销售。
问:这样需要每个环节扣得很紧。
王振华:关键是时机要找对,时机要踩得准。我们也非常清晰,说时简单,做到不容易。就像炒股一样,逢低就买、逢高就卖大家都知道,但是最后输的人还是多。
问:在商业之外,新城四个产品线是如何规划的?
王振华:我们住宅是四个产品系列,商业是三个产品系列。四个产品系列基本上能够覆盖整个细分市场,覆盖整个细分市场以后可以抵御宏观调控所带来的风险。这四个产品系列分别为幸福启航、幸福乐居、幸福圆梦、幸福尊享。
启航是首次置业和刚需产品;乐居是首改和首次置业产品;圆梦则完全是改善型需求;尊享是我们的高端产品。我们会在宏观调控的时候增加启航、乐居的产品系列比例。
商业方面我们也有三个产品系列,归在“吾悦”品牌之下,一个是定位高端的吾悦国际广场,在常州城市中心去年才开业;还有一个是定位时尚便捷生活的吾悦城市广场,主要分布在新兴的产业区,或者城市的副中心位置;剩下的吾悦生活广场则偏向于社区配套的商业体。社区配套的吾悦生活广场会把重点放在满足功能性需求上,体量3万平方米左右,配一个六、七千平方米的生活超市,配套一部分的餐饮,少量的购物便利店,社区型的影院。目前来说,吾悦广场会是我们的主力产品,因为它的定位和一站式综合性能更能满足城市中产阶级的需求,目前在常州有一个吾悦广场,而在上海青浦和苏州吴江的两个吾悦广场也在全力打造中。
问:新城的研发中心专门有一个团队吗?
王振华:2005年我们成立了公司的建筑研究院,进行公司标准化产品研发。研发的几大系列的产品,包括户型、公寓、公房、配置材料,不同的系列配置清单不一样。比如启航系列,在符合国家要求的基础下,我们选择价格相对低一些的材料供应商,而尊享系列则都是选取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材料。
我们的产品系列研究得非常透,到2011年基本上在住宅功能性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建设部在2011年给我们授予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称号,当时建设部领导来考察,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称在行业内新城和万科是做得最出色的两家房企。
问:2001年B股上市,新城遇到的机遇不是特别好?
王振华:对,那个时候机遇不好,不过后来我的心态很好。
我想一个人不可能好事情都占尽。也许很多人会建议把B股拆了,但是我们觉得即使是B股也是上市公司,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整体形象,因为今后如果再去资本市场融资,有了这样的记录,也许会有人因此而不认同你,慎重考虑之下,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
假如那个时候不上B股,现在肯定发展更好,因为B股不能融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的发展。但是成为上市公司要求具备严格的内控体系,公司治理必须要符合证监会的要求,符合资本市场的要求,这有助于我们的公司治理提升,促进了公司的规范和发展,和在香港上市的其他房地产公司比,这又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有着良好的公司治理记录。
问:现在新城已经成功在香港IPO,也许真的是前十年和后十年大不一样,同时也有看到新城在降融资成本,是否觉得信托成本太高?
王振华:我们信托基本还掉了,2011年的时候信托加起来有46亿,到现在为止只剩5亿。
总体来说,我们的信托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平均基本上不超过13%,实际上全国做信托我们是最早的,2002年就开始利用这种金融杠杆原理去运营,到2011年做到了40多亿。
问:很多学者说今年中国经济肯定是高位下行,您觉得经济形势对新城的发展会不会有影响?对未来看好还是不看好?
王振华:我认为中国经济现在的问题不能光看数据,现在的数据准确性和全面性是有问题的,经济更要实际调研。
问:最近上海土地市场很热,会不会考虑继续拿地?
王振华:土地市场确实比较热,一线城市明显优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优于三线城市,三线城市优于四线城市,这条线看得非常清晰,现在很多大公司和小公司都涌到一线城市。
我们也在反思,大家都涌到一线城市就出现了很多地王,成本直线上升。很多拿地的都不是当地的开发商,都是新进入的开发商,他们对成本的研究相对来说还不透彻,需要进行一定的提升。
问: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家比较多,以后新城走的路是公众化上市公司的定位还是家族控股?或者说您对儿子的要求是什么?马云、史云柱都退休了,您想过退休吗?
王振华:马云退休以后几天就成立了一个菜鸟物流公司,又出来了。
我还是要退休的,要让年轻人接班,这是肯定的。退休以后可能会找一些稍微休闲一点的事情做。假如说全部退休是不可能的,李嘉诚到现在还没有宣布退休呢。
问:房地产在中国是被骂的,在公众的形象是比较受批评的,您后悔不后悔进入?
王振华:做房地产为什么被公众骂?因为住宅和每一个老百姓息息相关,而且这个产品是影响一代人生存的。所以会天天想着这个问题,上海人一辈子就想一套房子。
我一个亲戚是上海人,他20年前分了一套房子,75.893平方米,小数点后面有三位数。他讲每一个房间的面积都是小数点后面三位,我听得糊涂,却记忆很深。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太珍惜这个房子了。
从他的感情上来说,获得这套房子很不容易,而且是单位里面分给他的,贡献了几十年才获得了这套房。所以,他把数字说得非常准确,这体现了中国人对房子的渴望。
问:也就是说,您作为开发商很自豪,不后悔?
王振华:被骂是正常的。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们都希望更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
做的产品有缺陷骂你的人越多,越能够尽量完善自身,就越能使缺陷逐渐减少。客户还是理性的,当你完善到一定时候,没有人来骂你,或者骂的人更加少,那么他换了几套房以后还是觉得新城的好。
香港就是这样,人家住到新鸿基的,就说新鸿基的好。新鸿基的房子不管是质量还是后期管理都做得非常到位,所以香港人愿意拿超出周边房子15%的差额买。我认为骂和不骂都是相对的,关键要把产品做好,也就成功了。
问:新城的百年住宅是怎样的?
王振华:百年住宅主要是根据人的不同生命周期使空间弹性化。
假如首次置业,大概需要60平方米,有了孩子需要100平方米,孩子长大要读书了,需要有一个书房,就要120平方米。不同的阶段会增加面积,最后也可能是两代人住在一起,需要250平方米。到了250平方米以后,小孩出去,又变成100平方米了,老夫妻两个人。最后老头走了,只留下老太太,她只需要50平方米。
我们来解决在不同生命周期所需求空间的变化,解决这个问题,便是新城的百年住宅。
我们现有的住宅,中间有很多不同的东西搅在一起。像混凝土将近有100年,甚至150年的寿命、PPR管只有15年的寿命,但是自来水管埋在墙里面,放在混凝土里面的PPR管就是25年寿命,就算是铜的最多也是50年的时间。还有铜线,一般使用30年,包括里面的电缆基本上是30年到35年之间。
正因为有这些不同寿命的东西混合在一起,等这些寿命周期不同的东西替换的时候,他就需要对混凝土更换,这样就降低了混凝土的寿命。
现在我们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把混凝土和不同寿命的东西全部分开,不把管子浇在混凝土里穿在墙里面。混凝土就是混凝土,构架是构架,可以分割的东西全部分开。第二,我的空间要变得弹性化,弹性化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厨房可以移动,二是卫生间可以移动。
问:这样的住宅准备什么时候推出?
王振华:我们这个产品技术层面基本成熟,已经研究四、五年时间,产品层面也研究了四、五年的时间。因为现在仍处于宏观调控特殊时期,主要还是做刚需型的产品。
百年住宅大概增加10%的建造成本,对价格敏感人群而言并不太适合,所以现在不适合推出这种产品,以后我们会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推出这样的产品。但是近期我们会找一个项目进行试点,选一栋楼,看看客户实际使用效果如何。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