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荣明探索广西博白东平王氏八位鼻祖之谜

2013-08-14 18:09:16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王安石的一支直系后裔初现端倪 
      1999年,王大良先生来信说,广西博白东平王氏志中、志南兄弟俩在寻根,要我和他们联系,我按照大良先生给的联系资料,和他们接上了头,他们给了我一本1995年版的《广西博白东平新村王氏族谱》,并介绍了他们寻根的一些情况。
 
     博白东平新村王氏始祖名瑞,字积珠,法名王千三郎,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由江西省赣州府安远县迁来博邑(今博白县),任博邑教谕,至今已500多年,传二十余代,嗣孙4万人左右,主要聚居在博白、北海、合浦、浦北等地。
 
       1994年,该族曾派专人去江西安远县寻源。但发现现居安远的各支王氏都和始祖瑞无关。那么,祖先源流何处寻?1985年,在浦北县白石水街一位后裔家发现1848年手抄的《王氏家谱》,封皮记录着这支王氏的八位鼻祖:王明、王孔、王文、王镇、王权、王玉、王喧、王?。
 
      1994~1995年,又在合浦县闸口镇五里牌一位后裔家发现了相同的《王氏家谱》,封皮同样记录着这八位鼻祖的名字,却没有记载这八位鼻祖生活的地点和年代。要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他们,无异于大海捞针。但我在见到志中、志南兄弟俩后,还是硬着头皮上了。经过一段时间查找,虽然找到不少同名的人,但支离破碎,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
 
     工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我在查看大良先生的《中华姓氏通史•王姓》第一版中王安石一支的资料时,发现王安石的世系中有一个叫王明的就是王安石的曾祖父,我立即联想到王安石的谥号不就叫“文”吗?再看下去,王安石的次子王滂的孙子“珏”,曾孙叫“宜之”。我突发奇想,这“玉”和“珏”, “喧”和“宜之”会不会有某种关系呢?会不会是手抄时的笔误或因某种原因而故意误写呢?这“之”字,只是道教的一个标志,在名字中是可写可不写的。
 
将两条世系列出如下。
 
      《通史》第一版中王安石世系:
 
      明—用之—益—安石(1021~1086,字介普,号半仙,封荆国公,谥“文”)—滂—桐—珏—宜之
 
     博白东平王氏八位鼻祖:明  孔  文  镇  权  玉  喧  ?
 
1、王安石的曾祖父即“明”。
 
2、王安石的谥号即“文”。
 
3、“玉”和“珏”、 “喧”和“宜”极可能是手抄时的笔误,而且王安石世系的“珏”和“宜之”相连,“珏”和“安石”隔两代,东平王氏祖先的排列中,“玉”和“喧”也相连,“玉”和“文”也隔两代,“之”是道教的一个标志,在名字中是可写可不写的。如本人先祖王悦之,在《南史》中记作王悦之,在《宋书》中记作王悦。不久,我将这一发现告诉了志中、志南兄弟俩。这以后,由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此事,一晃14年过去了。今年7月4日,听兰先生来南宁,我向他提了此事。
 
最近,我在看《历代王氏望族》中第七章临川王氏时,又发现了一条极有价值的记载,全文如下: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中有一则较少为人留意的记载:王荆公所赐玉带,阔十四掏,号玉抱肚,真宗朝赵德明所贡。至绍兴末,王氏犹藏之,曾孙奉义郎璹,始复进入禁内。
 
     这个王璹,可能是王滂的孙子,这大概也是宋(南宋)元时期唯一的一条关于王安石子孙的资料。至于其他详情,还是无人知晓。
 
      我看到这个“璹”字,立即想到博白东平王氏排列在最后的那个“?”字,会不会是同一人?这二字的发音应该是有相似的可能,也可能是故意将“璹”写成“?”的。查目前收字最多的《中华字海》和《辞海》及《汉语大字典》,居然没有这个“?”字,《族谱》中这个“?”字,可以看出是拼字排版的。由此可见,很难排除故意将“珏”写成“玉”、将“宜” 写成“喧”的可能,其目的不是一目了然了吗?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一个“隐”字啊!如果确是如此,博白东平王氏是王安石的直系后裔应该有八九成把握了。事情办到这一步,如果要再进一步,则应该是考证王璹的后代在绍兴中到弘治年间迁徙的情况了,这是属于博白东平王氏的事了。
 
                                                
 
                                        

 

相关文章